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伟大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功创造和提出,具有深远的意识形态价值意蕴:超越了“资本中心论”的意识形态偏狭,在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冲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意识形态裹挟,在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塑中华民族文明自信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打破了“文明冲突论”的意识形态对立,在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繁荣共生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回击了“中国威胁论”的意识形态歪曲,在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双重维度丰富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体系,在有力批驳质疑社会主义文明的不实论调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供给力,对于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开辟的具有世界共性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意蕴、人民意蕴和世界意蕴。从理论意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样态。从人民意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奋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致力于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世界意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书写社会主义新篇章,彰显实现现代化新可能,有着深刻而广泛的世界历史意义。因此,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的多重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道路关系到党的命脉,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邓小平的道路自信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邓小平的道路自信体现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体现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体现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邓小平的道路自信对中国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章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打造出独立、富强的中国,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模式,成为备受瞩目的话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在于它所具有的民族维度与世界维度,是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化;蕴含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三大关系,是追求人的解放的现代化;诠释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现代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三重意蕴,即“两大维度”“三大关系”“三大规律”,有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加快实现我国的“千秋伟业”与“崇高事业”。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以哲学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实践论上始终坚持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与实践逻辑的特殊性,在本质论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特质与创新驱动发展,在方法论上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价值论上始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性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如何建设美好现代性世界”的时代之问,呈现出具有“中国式”特征的现代性理念,为建构美好现代性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百年奋斗史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现实国情和历史文化特点,洞察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以及对发展中国家身陷现代化发展困境的突破。这种超越和突破源于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政治保障、理论优势、文化底蕴和价值取向。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与超越性,对于突破“现代化即西化”的固有思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重构世界现代化体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绿色现代化以经济发展、生态和谐、人民幸福的协同共生为价值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最鲜明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从现代化实践中逐步总结和自主探索的治国理政方略,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维度和鲜亮底色,其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迥异于传统工业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绿色现代化探索经历了法制化奠基、发展观变革、实践深入、全面协同四个阶段,具有迥异于西方生态现代化的丰富理论蕴涵。中国共产党探索绿色现代化的基本经验是遵循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与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相结合、坚持自我革命精神与人民逻辑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理念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世界历史”观引领绿色现代化探索,既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彰显出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的中国积极的走向世界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却乘机入侵,其中以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尤甚,最佳迷惑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当前国外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侵蚀现象的有力回应,是我党及全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进行了积极探索,体现为历史、实践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统一。历史维度上,毛泽东对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先决条件、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作出精准判断;实践维度上,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作出系统规划,形成了以工业现代化为核心、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科技文化现代化为智力支持、国防现代化为重要保障的总布局;价值维度上,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形成的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分步走战略等宝贵经验对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涵育了中国式现代化平等观,体现了文化自强。在“以中化马”的过程中铸牢中国式现代化平等观的文化根基,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以中化马”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中国化的文化逻辑,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平等观的价值优势,为其践行赋予文化动能。在“以马化中”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了文化自觉:“以马化中”为传统平等观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推动其实现三大“转向”,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平等观解决平等的实践难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主体,中国共产党在主体中处于核心和领导地位。在过去的90多年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过了艰辛的历程,同样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三大主体演进体现了明显的发展和上升的特征,主体力量不断壮大、主体自觉性不断提升、主体间互动机制逐步建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演进的特征对于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从意识形态维度、生成逻辑维度、发展逻辑维度全面把握其理论逻辑。从意识形态维度分析,她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内在地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目标体系、政策方略;从生成逻辑分析,她是解决新时代中国问题的系统思路,解决新时代如何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课题;从发展逻辑分析,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共同富裕的理解直接影响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解读。中国式现代化涉及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因而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也不能仅限于经济维度,而要涵盖社会发展“五位一体”各个维度。迈上新征程,要在共建共享“五位一体”发展成果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和美乡村的出场承续党对乡村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观、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需要,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目标逻辑、根基深厚的理论逻辑和需求强烈的实践逻辑。和美乡村具有公平正义、文明和谐、治理有效、生活美好等四重价值意蕴,彰显了政治先进性、文明引领性、治理有效性和未来向往性的中国式乡村价值追求。推动和美乡村从目标愿景转变为现实行动、从价值观念转化为存在过程,要在党的领导与农民主体的融合中建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协同中拓展,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文明的交互中发展,在追求美好生活与现实维度的张力中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和理论创新成果,也是总结百余年党史经验的郑重历史结论,更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根本保证。“两个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个结合”理论发展的本然和应然真知,是新时代10年历史性成就的实践发展的实然和所以然结论,是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未来发展的将然和必然选择。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逻辑构建过程看,“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体现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程中,体现在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实践史、理论史和自身建设史的科学总结中,体现在坚持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相似文献   

16.
姜鑫  魏来 《现代教育科学》2015,(3):24-28,37
高校"两课"教学作为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理论素养和加强"三观"教育的主渠道,深入开展道路自信的研究,对于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通过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历史根据、现实依据、根本保证,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正确看待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通过优化"两课"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和教学方法,切实增强道路自信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伴相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深化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两者内在的同构性决定了必须坚持以文化自信为底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纵深发展;决定了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依托,构建民族文化自信;决定了必须在坚定文化自信和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统一中,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取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抓手,学习把握其思想内涵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二十大精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从超越性这一角度出发比较了中西现代化的异同,从工具理性、道路选择、生态伦理、价值理念等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以此来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道路,是基于“社会改良—社会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管理—社会治理”这一社会变革逻辑脉络进行的历史性嬗变,取得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及拉美、中东、非洲等区域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成功。中国式现代化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人本、民主、法治、文明和共富等价值理念的现代化,彰显了鲜明的中华民族风格。必须牢牢把握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放置在世界现代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等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中进行考察,建构古今、中西、内外等多个维度坐标的融通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与时空超越,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永续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共性与中国式的个性的辩证统一。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科学内涵。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特色;党的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及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理论特色;基于中华文明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时代特色。唯有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才能不断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