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古白话词语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古白话词汇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由文言演变为白话的发展过程,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唐代笔记小说《剧谈录》语言质朴、简洁,为我们研究古白话词语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本文分析和解释了其中的一些古白话词语,对《汉语大词典》也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录了《水浒传》中的名篇《智取生辰纲》,笔者以为,与文言文相比,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古白话系统的课文的比例是比较小的。为了能够更好地以点带面地认识现代汉语的前身——古白话,使学生初步建立古白话的概念,特别注意“字面普通而义别”的古白话词语,尚须进一步厘清个别问题,在教学中做一些适当的补充、拓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按照古白话由微而显、由始附属于文言到终于取而代之的发展线索,古白话词汇可分为露头、发展、成熟三个时期,即秦汉到唐的早期白话(白话挤入书面语)、唐到明的中期白话(白话书面语系统形成)和明到清的晚期白话(白话与文言并存)。  相似文献   

5.
五四文学革命时流行的“古白话”思维,将章太炎提及的中国语言发展历史中的“言文合一”现象绝对化、普遍化,强行将一些文言作品转化成“古白话”,背离了章太炎以小学为根基的白话思路。同时新文学中的“芟夷典故之风”“‘起于应用’的文学观”“深揪用字错误的论争策略”借鉴了章太炎修辞立诚的文章观,却抛弃了“修辞立诚”中的文字考证基础。五四文学革命在转化章太炎文学语言观的同时,章太炎也对文学革命进行了思考,强调白话对文言的依赖,展示言文合一的难度。  相似文献   

6.
晚清以来,白话取代文言,获得主流话语权,进而成为新文学的基本表达方式,这一历史进程并非一蹴而就。白话升格的历史演进过程,在混杂着新与旧、中与西、因与替等时代主题的历史语境下展开,是断裂、交叉与可能性的多主题变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晚近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的纷繁复杂。作为白话升格的直接推动力量,晚清报界的主创、编辑、写手,以白话报为变革话语表达的试验场,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学登场的最初拉幕者。  相似文献   

7.
方言与明清白话小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方言佐证,可以有效地对明清白话小说中的某些词语进行考释。文章考察了一些至今仍在山西大同方言中使用的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词语,以期为辞书编纂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修辞学研究随着文体的演进而发展”,这是一条被无数次历史事实验证过的规律。白话修辞学百年来随着文体变革而发展的历程,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与文言文体、文言修辞学的竞争分为三个阶段:(1)“新文体”倡导阶段;(2)“白话文”运动阶段;(3)“大众语”运动阶段。建国前白话文、大众语运动存在着不足,建国后白话语体、白话修辞得以发展。白话修辞学随着白话文体的成长壮大而成长壮大。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在与文言修辞学竞争中渐成主流。白话修辞学的诞生与成长,与引进国外修辞学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古代白话小说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叠架现象,有词语叠架、句式叠架以及篇章叠架,它们在形式上、语义上犹如叠床架屋,层层堆叠。其中,最为常见的当数言成分与当时白话口语成分相糅舍而造成的叠架;其次为古代汉语词语或格式的遗留与新兴的词语或语法格式的叠架。篇章上的叠架指的是古代白话小说特有的双头、双尾结构,行关键处再穿插韵或反复吟咏、或总结前、或预示下等等,这些语言与篇章结构上的特点对形成古代白话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邳州地处徐州市东部,邳州话中目前还保留着许多元剧白话词语,本文选取了部分词语,将元剧中的例句与邳州话加以对照解释。  相似文献   

11.
明代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追溯了中国古小说的源头,科学地提出“小说者,正史之余也”的论断,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中叶前中国古小说的发展状况,条分缕析,言之凿凿,为后世治小说史者提供了参考。同时,从弘扬白话通俗小说的目的出发,笑序还涉及到有关白话通俗小说的理论问题,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宝库。  相似文献   

12.
运用排比归纳、考察词义的构成、分析词语的内部结构等方法,讨论"淴浴"、"嘴喳喳"、"打拐"、"大"、"老婆"等几个常见于明清白话小说的词语。  相似文献   

13.
道经是中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保存了大量的口语词汇,在语言学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道经中疑难白话语词颇多,是文献解读的一大障碍。本文选取了若干疑难白话词语进行考释,以期对道经文献的解读和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明清白话小说中有些词语,或为《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失收,或释而未当。今试诠释明清白话小说中词语六条,如:"呱呱"指"婴儿","对帐"即"合适、对劲","没帐"指"没用、不起作用"等,以期对辞书的编撰具有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胡适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提出"白话"主张,发起白话文运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不仅为解决"言文背驰"问题提出,也是为中、西语言与文化沟通而作出的有针对性的设计,白话文运动因此走上与晚清以来语言文字变革不同的方向。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上,"白话"是一个理论观念,它构成白话文运动的逻辑起点,构成胡适有关白话文运动历史叙事的理论前提。"白话"与"白话文学"之间的紧张关系推动着白话文运动的实际进程。  相似文献   

16.
胡适是最早提出“白话文学”理论的文学革命倡导者,他的《白话文学史》迎合了当时为“白话文学”正名的需求,他认为白话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流,先秦至唐宋的发展历程是民歌逐渐取代“庙堂的文学”而成为主流的过程,这是他用进化论观照文学得出的结论:同时,他认为平民文学是用“当时”的白话来反映民生疾苦的文学,它应当有助于“救济社会”、“补察时政”:文学形式的变化他认为是对文学的束缚,因而,他赞成宋人“做诗如说话”的主张,强调语言的通俗化与口语化,这也显示出他的文学评价标准的狭隘与偏颇,忽视了文学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他的这一写作功利性使它不可避免地具有倾向性,但结合当时的时代,他的这一写作也确实有助于白话的主流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胡适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提出"白话"主张,发起白话文运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不仅为解决"言文背驰"问题提出,也是为中、西语言与文化沟通而作出的有针对性的设计,白话文运动因此走上与晚清以来语言文字变革不同的方向.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上,"白话"是一个理论观念,它构成白话文运动的逻辑起点,构成胡适有关白话文运动历史叙事的理论前提."白话"与"白话文学"之间的紧张关系推动着白话文运动的实际进程.  相似文献   

18.
明清白话小说词语例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目前收录词语最多、释义最全的《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而在明清白话小说中较广泛使用的词语若干条进行解释,或对《汉语大词典》收录而释义不全或释义有误的词语进行补释或订正。同时列举了《汉语大词典》收录而例证晚于明代的词语数条。  相似文献   

19.
化州官桥白话在声韵调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官桥白话可以反映化州中北部的粤语"上江话"的情况。官桥白话古全浊声母的演变与广州话有较大差别,今逢塞音塞擦音时读送气声母的占大多数,只有並定母去入声字读内爆音声母。因此,官桥白话等化州"上江话"不应归入粤语高阳片,而应归入粤语吴化片。  相似文献   

20.
白话联有两类 ,一类是白话律联 ,另一类是白话非律联。白话律联的存在体现了人们在改革对联所使用的语体时 ,对文言联旧有声律规则的留恋和对韵律美的执着追求 ;而白话非律联则有彻底挣脱平仄束缚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