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京都赋的形成起源于迁都之争只是文本展现的表层结构,它的生成除了是"赋体前源"的积淀,更是秦汉都城空间演进的必然结果。长安、洛阳的建都历程在呈现两者差距的同时,更昭示着都城空间的演进和连续。当帝都文化空间建设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时,"帝都"一词不但得以独立使用,与之相应的京都赋也得以生成、丰富以至走向鼎盛。京都赋对长安、洛阳的塑造启发着后世都城文献对两都的记载和附会,进而又影响至都城实体的建造。《三辅黄图》对西汉长安城的呈现和重塑、宇文恺对隋唐长安城的设计和实践足以证明京都赋与都城文化之间的衍生和互动。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学现象中梳理出文体演进的基本线索,再让学生思考这些文学创作规律和文学现象之间的演进与衔接问题。以四言诗为例,《诗经》代表了四言诗早期成就,两汉时期由于三家诗和四家诗的普及,作家们熟练运用四言体创作了一大批四言诗和赋,从数量和质量上看,真正繁荣应该是魏晋时期。在南北朝时期四言诗与赋依然占有重要的文学地位。当代"百城赋"文化现象与人文始祖公祭文中的四言诗赋创作也是需要关注的文化现象。以"效陶诗"为例,文学史教学内容要求史料尽量追求连续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学现象中梳理出文体演进的基本线索,再让学生思考这些文学创作规律和文学现象之间的演进与衔接问题。以四言诗为例,《诗经》代表了四言诗早期成就,两汉时期由于三家诗和四家诗的普及,作家们熟练运用四言体创作了一大批四言诗和赋,从数量和质量上看,真正繁荣应该是魏晋时期。在南北朝时期四言诗与赋依然占有重要的文学地位。当代"百城赋"文化现象与人文始祖公祭文中的四言诗赋创作也是需要关注的文化现象。以"效陶诗"为例,文学史教学内容要求史料尽量追求连续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东汉易学源于西汉,极具鲜明时代特色。受社会思潮、学术风向与政治气候的影响,东汉易学前期虽承西汉象数易学余绪却呈现谶纬化倾向,中期因官方与民间治易路数分野而形成双峰对峙,后期主动转型取得了较大发展空间,但不能因时而变最终陷入僵局。"局部地放大"东汉易学,对其演进规律的认识会愈加深入,其在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亦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都赋》和《西京赋》中未央宫的描述作以考察,分析京都赋中所反映出宫殿建筑文化的政治性、礼制性和艺术性,探讨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京都赋中对建筑的描写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作者的美学理想、汉代的时代精神和强盛国力。  相似文献   

6.
古代京都赋"蔚似雕画",其中大量的地理方位描写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幅地图俱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绾合存世文献与古人观念,可证古时京都图、天下图遵循南上北下、左东右西的绘制模式。京都赋及其变体疆域、大一统赋皆本地图写作,甚且形成图赋并传的现象,因此其补充志、乘的功能与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7.
汉代长安地理位置优越,得天独厚,在吸收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汉武帝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勃兴的长安文化催生了汉代的京都赋,同样,京都赋又以其独特的文体内涵集中展现了汉代长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二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交融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钱塘江流域是中国现代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但在东汉前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而从东汉三国开始该流域城镇建设快速崛起,逐渐缩小了与中原地区的差距,为成为当今中国最发达的区域奠定了坚实基础.运用历史地理、文化地理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秦汉三国各时期钱塘江流域城镇的空间分布、发展过程与形成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揭示其分布规律及其动力机制,对我国现代城镇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都邑赋是记载都邑文化的载体。它以京都或一般邑城为摹写对象,在刻画都邑地理形胜、建筑宏伟的同时,体现出尊重礼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集中体现了都邑的政治意蕴,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纵观都邑赋对于都城建置的描写,可以看出诸多城市建设理念如:拱卫环周、四塞之地的都城选址原则;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原则;崇尚"大壮"之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学是文学与历史相融合的学科,是文学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中动态演进的文学历史。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需要重视三个维度:一是历史维度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二是作为文学教育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三是东亚文献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史实、诗心与文献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赋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文学体裁之一,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源于《诗经》,至荀况始有定名。赋创始而形成于先秦,早期的形式可能就是古代的一些"口诀",成熟而兴盛于两汉,创新与提高  相似文献   

12.
赋和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种重要文体,其作品的赏析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不容忽视。但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赋和骈文的作品教学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批判缺认同的问题。充分认识赋和骈文作品的价值,探寻到合理的作品赏析方法,才能达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塑造学生心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东汉张衡创抒情小赋,标志着汉赋发展演进至一个转折点。本文从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两方面赏析《归田赋》,探究其在赋史上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4.
秦汉文学 1.关于汉赋受楚辞的影响。(提示)汉赋作为一种文体受到了楚辞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它的文体特点上看。首先,赋是铺陈写物的,这是汉赋,特别是汉大赋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以及杨、班诸人的京都,园苑、田猎等赋,都极尽铺陈之能事,  相似文献   

15.
墨家学派在秦汉时代走向衰微 ,但是墨学精神并未灭绝。一方面 ,墨学对秦汉时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仍产生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 ,墨学成为中国学术演变的知识基础 ,融合到其他思想系统中去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演进产生深远的影响。先秦诸子思想在秦汉时期的演进主要围绕四条主线 :儒、道、法、杂四家 ,墨学对这四家思想发展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并主要依附道教而流传。  相似文献   

16.
大赋在汉代经历了一个政治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发轫于扬雄、完成于班固。随着时代环境 (儒学的深化 )及大赋作家处境的转变 ,大赋渐渐脱尽了宫廷文学的色彩 ,变成了充满政教内容的“五经鼓吹”。这种改变在东汉的京都大赋里表现得最为充分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的关中不仅是雄视天下的"天府之国",更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与文化高地。东汉皇帝为了绍继西汉,取得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对关中西汉帝王陵墓格外重视,从开国皇帝刘秀开始,就确立了定期拜谒、祭奠关中西汉十一陵的制度。刘秀之后的东汉皇帝,大都能继承刘秀的遗风,多次亲临西京长安,祭祀关中西汉帝陵,充分显示了关中西汉十一陵在东汉政治和礼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大体裁 ,它既具有散文所不及的规模 ,又充满诗的特性 ;既适于言志体物 ,也宜于抒情写景 ,篇体结构可长可短 ,融合了诗与散文不易兼得的诸多长处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是一种相当特殊的文体。大概因此 ,自古以来这种文体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从汉代到唐宋 ,赋体文学由正式形成而至不断演进 ,尤其在汉代 ,赋成了一代文学的代表 ,与唐诗、宋词、元曲齐名于世。赋的创作也是历代评论家所关注的对象 ,有关评论可谓史不绝书。但是由于各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和思想观念不完全相同 ,对赋的认识与评价也有所差异。前人比较看重赋的…  相似文献   

19.
论道教对唐代传奇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后期。它是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虽受过佛教的影响,但主要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它诞生以后,成为近两千年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很强的辐射作用,反过来给予许多文化领域深刻的影响。宗教与文学的关系更是密切,中自古代文学中道教文化的印痕随处可见。诗歌有表现漫游仙境、神交列仙的“游仙诗”,戏曲有描写得道成仙、度化飞升的“神仙道化剧”,  相似文献   

20.
中国都城建设,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东方模式。这一模式,随着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逐渐传入日本。日本在大化革新前没有建立过都城,大化革新后,日本不仅仿效唐制建立了律令体制的封建国家,而且连作为封建政体国家象征的建都制度也移植到日本。日本都城建设,从空间位置的选择到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都显示出与中国古代都城模式的深刻联系。只是到了近代,日本都城建设才逐渐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