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个"谜"     
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袋跳跳糖,我心想:跳跳糖会是什么味道呢?好不好吃?我正想着,爸爸对我说:“快吃啊。”我拿起剪刀把袋子剪开,把跳跳糖放进嘴里。真有趣,跳跳糖在我嘴里乱蹦乱跳,弄得我上牙床痒痒的。这时有两粒跳跳糖碰到了一起,“嘣”的一响,两粒糖都从我嘴里蹦了出来。我吃完跳跳糖,心想:跳跳糖这么奇妙,糖果厂的叔叔阿姨们是怎么造出来的呢?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揭开这个谜。一个谜$巩义市孝南小学@李嘉龙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警察,工作之余,利用笔来歌颂警察,讴歌正义,宣传精神文明,既充实了自己的生活,又丰富了自己的思想。记得1986年10徽在闪光》发表在《中原铁道报》;随之,我的小说《红《安康日报》登了出来;接着,一篇揭露不法分子到安康火车站欲向旅客图谋不轨的稿子在《陕西日报》发表出来,紧跟着一篇结合自己如何查堵“三品”的经验文章又在《人民铁道报》刊了出来。一时间,我的写稿劲上来了,都要写上一阵;谁知后来相继投出去的一批稿子,上稿率却很低;这时,有位叫巴石的通讯员似乎看出了我在写稿上存在的问题,他说,你还是要多读…  相似文献   

3.
我和西藏有一种割合不断的缘分,我称之为“西藏情结”。因为这个情结,我在西藏工作了近10年,又因为这个情结,我在离开西藏到新华社山东分社工作的10年间6次回到西藏,创作了一系列纪实和学作品。我有一个愿望:老了就去做一个研究西藏问题的专家。  相似文献   

4.
片羽 《新闻界》2001,(5):63
当记者是我中学时代的梦想。范长江等老一辈记者的职业风范一直为我所景仰。今年7月,我从大学新闻系毕业当上报社专职记者就整整6年了。记者这个特殊职业确实给我不少磨砺,不少人生体味。记者,总是在对轰轰烈烈的社会“说长道短”,而社会对记者的评说则不被人注意。有些被采访对象给我聊过记者,褒扬已印象不深,对记者的贬斥和反感却让我久久不能忘记。他们在评价记者时所表现出的对记者职业道德和人格的怀疑,严重挫伤了我的职业荣誉感。虽然我已过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那种如鲠在喉的感觉总使我想为此写点什么,和我的同行们共勉…  相似文献   

5.
早晨上班,打开计算机,点击我的电子邮箱,眼前一亮,两封来自大洋彼岸的精美“伊妹儿”贺卡飘然而至我的面前,贺卡上极尽感谢之意。其中一封是现居美国的赵女士,另一封是工作在新加坡的金先生,他们两个我至今都不认识,只知道他们以前都是我校的校友。  相似文献   

6.
获悉《岳西五千农民“走西口”》 (以下简称《岳》文 )一文被评为 2000年度全省经济好新闻一等奖时,距我写作该文的时间已过一年了,那是去年春节期间酝酿、采写完成的。要谈采写体会,我想是“四心”帮了我的忙,这也是我日常从事新闻报道所做到的,更是我的为人之本。   一是拥有一颗赤诚之心。新闻是历史的记载,是时代的留言。搞报道的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始终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抱有一颗赤诚之心。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能紧贴时代,政治性和思想性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以小见大,普…  相似文献   

7.
史天经 《青年记者》2007,(13):23-24
时间过得真快,《青年记者》迎来创刊六十五周年了。 编辑部约我写点纪念文字。我想,是应该写,因为我与《青年记者》有一种永难割合、不弃不离的关系。我不仅是《青年记者》的读者,而且还曾为《青年记者》的成长绞过脑汁,付过心血,撒过汗水。[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G:我知道您毕业于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传播系,从那里获得了博士学位。能否先谈谈您求学的经历?P:1985年我在汉城大学硕士毕业,立即到美国去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在韩国,硕士毕业到美国直接读博士的,我大概是第一个。在斯坦福的第一年,我深感贡任重大,学习特别努力,因为学习非常紧张,没有时间去想别的,一心学习各种理论和方法,结果,全部必修课的成绩是优秀。斯坦福的传播学是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占主寻地位的,那一年,我系统地学习了方法论、统计学等经验主义研究的强项课程。 一年以后,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开始较多地思考如…  相似文献   

9.
我从1999年参加自学考试至今不到三年时间,已顺利通过了8门课程的考试,拿到了单科合格证书。目前距离全面完成本科段学习任务的既定目标,已经越来越近。回想几年来的学习经历,真可谓苦兮乐所倚、乐兮苦所伏,令人感慨良多。对于一个出生于60年代,已届中年的女同志来说,在这个创新的年代,原本有限的知识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发展。如果不“充电”、不更新,迟早会被淘汰。于是,我选择了档案专业自学考试,从此走上了艰苦而漫长的自学道路。我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正处于人生的爬坡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参加学习,通常都面临着…  相似文献   

10.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7,(13):61-61
我说要写一下《大众日报》的名专栏《小逢观星》,同事说意思不大,也就是写得活一点。其实我要说的不是“小逢”写得活不活的问题,而是这个栏目设置的更深层的意义。我想有的同事还未理解这个意义,许多热衷于阅读这个栏目的读者恐怕也未全然理解这个意义,我就觉得更有必要说一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贠瑞虎 《青年记者》2004,(11):43-43
2004年8月9日,备受关注的济南轻骑重组复市终于尘埃落定。作为这一事件的追踪报道,我也长长松了口气。蓦然回首,我深深感到自己收获的绝不仅是一篇篇独家报道,而是对党报记从业理念的重新认识:“只有真情投入,以心换心,才能真正赢得理解支持,进而开拓出源源不断的独家新闻;只有面对大局敢于取合,真正为企业、地方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负责,才能提高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写出‘政经大报’需要的稿子。”  相似文献   

12.
晓勇 《青年记者》2007,(14):11-11
从所在的报纸创刊到现在,我基本上一直在广告的一线。8年时间,报纸从无到有,从一棵幼苗发展到区域第一,我也成了见证所在报纸广告发展历程的幸存者之一。报纸在当地影响力一天天扩大,广告任务也一年年增长。虽然我们的收入在一年年递增,但是我发现许多人,失去了创刊时的干劲,失去了当年的责任心,以及那并不“血腥”的本色,仔细想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参加晋中市档案局组织的业务培训,会上郭玉凤局长对“鱼”与“渔”的讲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深受启迪。她说,档案工作是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档案员重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作为一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掌握业务技能固然重要,但如何把技能传授给档案工作人员,让他们心领神会,操作起来得心应手更为重要。业务指导是将业务技能传授下去,而不是大包大揽地代替基层档案室去作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14.
近日,一位我曾经多次报道过的、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农民企业家,拿着一份几个月前的某大报,对我诉苦道:“这报上的假数字可把我害苦了!”不消说,这篇报道就是我写的,可“假数字”却是好心的大报编辑给“编”出来的。面对因编辑删改失误而出现的“假数字”,我亦哭笑不得。 去年12月 29日,我市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永州之野异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武,召集“异蛇村”的38户农民,第三次合计他们的“十五计划”。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新闻,我当即在现场写下一篇970字的新闻特写《“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  相似文献   

15.
记得初写稿时,总爱写得长一点,全一点,甚至圆一点。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全方位抓好“下岗”再就业工作》的调研性文章,全文共分四大点,每大点下四小点,洋洋洒洒数千言。稿子送到一家日报编辑部。几位编辑善意而又中肯地说:“大众媒体要赢得最广大的群众,就最讲究新鲜活泼、短小精悍、一语中的,你能不能化大为小,化繁为简,突出写几段启发性强的文字 ?”编辑们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少“工作研究”类的文章新意少,篇幅长,读者不喜欢。一席话说得我恍然大悟,在编辑们的具体指点下,我将原稿中的“七抓八抓”统统砍去,改…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写作》的老师:您好!我是名摄影爱好者,闲暇时喜欢挎上我心爱的相机出去拍上几张。这张照片是我在海淀广场拍的。几十米的墙面,三位清洁工人每人只靠一根细细的绳索维系生命的安全。我用广角镜头以不稳定的倒三角构图来表现那种紧张与不安。出片后我感到不是很理想,于是做了些裁剪:把人物集中在墙与空白相交的斜边处来增强这种紧张,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依然不是很强。希望专家就此给予指教。(相机:尼康80,焦距70MM)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月6日,大陆赠送台湾的一对大熊猫终于在四川卧龙亮相。下午4点整,我拨通了卧龙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的手机,电话那端长嘘了一口气:“是小戴啊?哎呀,我刚坐下来,眼皮子都打不开啦!”放松的语调,让我感觉就像在跟一位久别的好友通话。  相似文献   

18.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垂髯之年到不惑之岁,几十年终不改的是我对广播的那份痴情,那份眷恋。孜孜不倦地求索,使我从一个泥腿子“广播迷”,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广播人。 从美好的童年开始,我就爱上了广播,村里人都知道我听广播已到了如痴如迷的地步。但农村有线广播的转播时间是有限的,一天早、中、晚三次播音,满打满算,也超不过六个小时。那时,公社、大队还没有用上电,全靠公社广播放大站的柴油机发电,有时,柴油机坏了,或者需要保养维修,村里所有的小喇叭就都成了“哑巴”…… 听不到小喇叭的声音,我的心里很不好受,顿感食不…  相似文献   

19.
小河  王志康 《今传媒》2004,(4):44-45
大学毕业后,几乎没费什么周折,我顺利地到家乡的市报做了记者,这也许得益于我大学期间在各报刊露脸的那些文字吧。因觉得自己是凭真本事进市报的,颇有些踌躇满志,对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也充满了信心。  相似文献   

20.
薛涌 《青年记者》2005,(2):76-76
《书城》一度有停刊的传言。据说“21世纪集团”想撤资,不再维持一个没有前景的杂志。我是《书城》的老撰稿人,对该杂志一直有些看法,私下和编辑也交流过,现在将想法讲出来,供办杂志的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