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除了可以用来占卜之外,其中的哲理更是可以用来提升我们做人处事的智慧,其中卦辞的部分可以代表做人处事的总原则,而六爻的部分则可以代表社会上每个阶层做人处事的原则。本文特选出素有四大难卦之称为代表,屯卦比喻创业维艰,万事起头难;坎卦比喻身陷重重危险之中;蹇卦比喻前方路途艰险,窒碍难行;困卦比喻面临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困境。本文具体阐述了每一卦的卦爻辞中所蕴涵的做人处事的道理,以及对于现今的社会有何值得借鉴的地方。研究《周易》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健全的心理认知,对现代人改善心理素质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卦气说"是我国两汉象数易学的重要内容,此说由孟喜首创,旨在占验,重视天道与阴阳消息,并将"易"与四时、月候、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相配合,从而开启了两汉<周易>象数易学体系的建构,对后世易学及政治、社会和自然科学产生过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节欲观是中华传统修养论的重要内容.如何处理个人的欲望,不仅关涉个体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周易》不仅主张个人欲望应有所节制,而且注意到处世亦应有所节制;其中的豫卦、节卦、艮卦论说了乐而知节、行事有节、抑止邪欲等关涉节欲的节度、方法及时机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旅,甲、金文均用作军旅义,每旅五百人,形制旗下两人(众、从),从"(木冈)",与旗帜有关.旅卦,主要是商旅卦,与军旅义无涉,是西周初人的一种观念反映,尤其重要的是旅行方位.<周·易>经文中多见"攸往"、"所往"的卦、爻辞,显示了西周初年人们活动的特点."利西南得朋"、"东北凶"反映了周部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周边民族态势,说明在周部族起始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其活动范围还是相当有限的.  相似文献   

5.
易卦是一类古老而又神奇的符号,可以有种种解释。采用内涵格解释,把卦的交错和交综解释成内涵格中的代数运算,由此引出错综不变组的概念并用于分析周易卦序结构。64卦或两个一组,或四个一组,阴阳平衡,循环往复,形成20个错综不变组。卦有主从之别(从卦也叫散卦)。主卦6组16卦,上下篇各3组,统散卦而立其体,决定周易卦序的基本结构。上篇3组象天而圆,先正后交,以乾坤为始,统8散卦,继之以乾坤之交泰否,统16散卦,终之以坎离。下篇3组法地而方,先交后正,以震艮巽兑之交咸恒损益为始,统16散卦,继之以震艮巽兑,统8散卦,终之以坎离之交既济未济。散卦14组48卦,按错综组、跨篇组、跨区组、自综组四部分从左至右定一大序,又按10小区(上下篇各有正二区和交三区)从上至下成另一大序,观之散乱,法象实存。序卦的总原则为以阳馭阴,以刚制柔,首乾而主长男。整个卦序井然森然杂而不乱,逆顺错综,处处对称,一往一复,妙趣无穷,呈现出一种两向(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多层次(篇、区、组、卦)的平面结构,见文中周易卦序结构图。  相似文献   

6.
《周易》之中 ,有《损》《益》两卦 ,在古代备受推崇。在古人看来 ,《损》《益》两卦充分体现了“变通趋时”、“与时偕行”的观念 ,是对《周易》“时”观的高度概括 ;它体现了“损上益下”、“以上下下”的为君之道 ,以及君子的全身之道 ,凝结着儒家改过迁善、提高精神境界的价值追求 ;更为突出的是 ,它还集中体现了天地之道和《周易》学说的基本特征 ,《损》《益》之道也就是《易传》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由此 ,“足以观天地之变” ,“足以观得失”。正因为如此 ,古人青睐《损》《益》两卦 ,高扬《损》《益》之道 ,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7.
《周易》贲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首先,事物经过文饰可以更美;其次,文饰需要有一个限度,朴素与自然应该是文饰的最高境界;最后,贲卦卦爻的层层推进,也显示了美由淡而浓而淡、由质而文而质的变化过程,这就为美的历程指明了方向。美的历程基本上沿着贲卦指引的方向前进,虽然几经曲折,但最终还是得以实现并走向深入,这是贲卦对美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理念,以《易》观《史,》以《史》证《易,》对《史记.货殖列传》所提"巴寡妇清"的史迹作出新的解释,认为"巴寡妇清"的商业成功可与《周易.蛊卦》相发明,而秦始皇为之筑"怀清台"则可与《周易.坤卦》相发明。  相似文献   

9.
师,甲文取其半,象形字;金文合成今师字的字形,会意字.师字在甲文、金文时代都作军队、战争讲,也是军官、职官名并延及师长等义.<易·师>卦讲战争事,<周易>另外还有<同人>、<离>、<晋>、<革>四卦等讲军事.它们反映了商、周时期部族、方国之间的斗争,折射出那一历史时代人们对于战争这种社会现象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周易》探讨的是一种关系哲学,其中广泛地运用了“一分为三”(“三分法”)的原理,力求位正居中,维持动态平衡,防止走极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