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冯雪冬 《现代语文》2009,(11):32-34
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求对其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更好地借举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推进语文教育教学健康和理性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育能否科学发展,在于我们能否科学地认识,能否科学地认识其本性。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诸多关于语文教育的不同认识及争论,都在于没有科学地认识语文教育,并急于取得成效,结果不但没有使语文教育遵循其发展规律得以健康发展,相反却使其发生了混乱。历史证明,任何抛开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正确理念,仅从语文教学过程入手,通过教学模式的构建或教学方法的改革达到解决现代语文教育问题的努力,都只能是舍本逐末、事倍而功半的。  相似文献   

3.
自从1904年语文学科独立设置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发展已历经百年。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对语文教育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这个影响集中体现在语文教育媒体的演变和发展之中。研究我国现代教育百年以来的语文教育媒体问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把握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4.
郭笃凌  郝怀芳 《现代语文》2008,(10):157-158
中国古代的教育,实质上就是“语文教育”,其主体内容是文学和伦理学、道德学。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很长,社会变迁也大,但是中国古代的汉文化核心变化不大,教育特点的变化不大,这正体现了人文与历史的继承性。我们研究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追本溯源,了解其利弊,对于推动语文教改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任何一场成功的变革都必须立足于历史与传承的基础之上,只有清晰地把握过去,才有可能提出适合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计划或方案."这是援引于<当代语文教育论争>中的一句话,也是我阅读这本书的缘由.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很长一段时间,让很多教师感到无所适从.究其原因是缺少对语文教育历史的了解,没有认清语文教育发展的规律,阅读<当代语文教育论争>将为我们弥补这一缺憾.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知古今,鉴得失。把我国语文教育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来考察,其发展之路才会更加明晰和正确。严格说来,我国语文教育发端于先秦时期,迄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以后,现代语文教育掀开扉页。然而,由于西方印欧语系的母语教育模式大量涌入我国,我国又过分地强调了意识形态因素,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导致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民族性特征大大削弱,付出的代价也甚为惨重。以史为鉴,从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无疑是明智之举,对推进我国新世纪的语文教育改革,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体系,也将作用巨大。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语文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语文教育,都不仅仅着眼于向学生传授一种符号系统或让学生掌握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是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文字,语文反映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语文教育本身的不断继承和发展,也沉积着一个民族深刻的文化积淀。美国没有可以炫耀的悠久历史,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历史条件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哲学观念和教育思想,这些思想无一不在影响着美国的语文教育,从而使其具有了自己独具的特点。美国的语文教育也面临着种种问题甚至危机,远没有达到完美的境地。正因为如此,了解与认识美国的语文教育,会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语文新课程与我国 2 0世纪百年语文教育的关系 ,不难看出 :新课程是在对我国百年语文教育的反思和扬弃的基础上诞生的。它既是对百年语文教育的反思、否定和批判 ;也是对百年语文教育的理智思考、合理继承和发展创新。同时 ,语文新课程也将与时俱进 ,在 2 1世纪的语文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 ,学习新课程 ,实施新课程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1912-1949)是基础语文教育从文言文教育到白话文教育,从传统的大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学科教育过渡转换的重要阶段。在社会现代化的历史洪流冲击之下,语文教育从大教育中分离出来,朝着科学、民主、实用的方向不断变异创新。尽管语文教育蕴涵丰富的民族性,以及由于其前学科阶段发展的高度成熟而形成的深厚的历史积习和趋于固化的教育体系使它的现代转型举步维艰,但是在民国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最终使本学科的建设初具规模。明确了本门学科的性质目标、形成了现代语文考试制度、突破了文选型文言教科书的局限、创设了灵活主动的教学方法,使语文教育走出了以文言型书面语为教育“正宗”、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藩篱,蹒跚起步走入现代教育乃至现代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0.
历次教育目标的颁布是语文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见证,深深地影响着语文教育目标的设立和发展。近现代语文教育目标经历了由笼统、片面向明确、具体的发展过程。这个变化过程是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的开展、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语文教育目标的批评和建设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隐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运用得也非常普遍。本文通过对当代语文教育中几个隐喻性陈述的阅读,展现了隐喻的魅力,感受到当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变迁,体味到其隐喻性陈述背后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2.
黄耀红 《湖南教育》2003,(16):26-29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伴随着中国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曲曲折折地走到了今天。半个多世纪来,语文教育改革的宏音从未有过片刻的消歇,这种因不满而思变的历史印痕留在语文教育的煌煌史论中,更留在一些“过来人”关于语文课堂的回忆里。我们且以十年为期,在对建国后各年代语文教育思想理念扫描的基础上,再切入语文名师、编辑记者当年学习语文的点滴回忆,试图整合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议论与叙事,以期为我们认识当下的语文新课程改革提供一种历史视角,增添一份时代使命感与历史厚重感。普遍的理性…  相似文献   

13.
建构表现存在论语文教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范式是一种“以应付生活为目的,以阅读为本位的实用吸收型”范式,它自有其历史功绩,然而其要害是片面强调主体外部的生存性、功利性动机,造成对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冲动的压抑。“表现、存在本位的发展创造型”范式应成为语文教育转型的方向。语文教育表层特性是言语表现,深层本质是为人生、发展、存在奠基,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语文教育的出路在于从工具主义“应世”的外部语文学,向表现存在论“应性”的内部语文学转向。  相似文献   

14.
纵览语文教育数千年发展演变的历史,有两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尤其引入注目。一是被称为中国文化轴心期的先秦百家争鸣,二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开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秦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五四新文化运动或日白话文运动。基本上在较短的时期内颠覆了整个古代语文教育的传统,导致了现代语文教育的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的本体实质上指的就是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的本体问题也就是语文教育的本质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近百年来的语文教育都没有给出明确回答。有关语文教育的本体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纵观语文教育本体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教化本体、工具本体和文化本体三个阶段。每个发展阶段,因其本体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我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中的宝贵财富。他对教育环境、教学、学习、教材等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仍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7.
顾黄初先生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的辛勤开拓者之一。他发掘并整理了现代语文教育史料,建构了现代语文教育史体系,其现代语文教育史研究为当代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视界。  相似文献   

18.
“语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二十世纪之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语文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支柱,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还要为学生的终生学习,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传统的语文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教育价值观,还是教育方法,教学形式,都越来越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刘莉 《教学与管理》2022,(30):82-86
文学教育具有提升文学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促进个体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价值,但一直以来文学教育仿佛都处于混沌之中,其地位作用的定位、内容体系的确定以及实际教学的实施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难以明确之中,这不利于文学教育本身的落实,也制约了语文教育的改革发展。本文尝试从历史诉求、语文核心素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母语教育等多种角度探讨文学教育有序融入语文教育的必要性,并从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传统文化教育等角度思考文学教育有序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0.
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动力,且现代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因此,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对此,我们需要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创新教育,语文教育更应该如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将创新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