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滢 《广西教育》2020,(47):85-87
本文阐述全面依法治国下的法治思维内涵,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平台,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保障法律基础教学的系统性和大学生对法律普适性的认知,关注公民规则意识与法律思维培养的内在逻辑关联,注重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其严谨性是法律规范区别于其他规范的重要体现之一。美国著名法学家凯尔森曾说:"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法律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述的,法律文本的严谨性非常重要。法律知识的特点是自成体系、环环相扣、逻辑严谨。法律知识在语言表述、逻辑结构等方面都非常严谨。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规则与法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在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笔者听取部分教师的公开课后发现,法治课堂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法治缺失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直接发起的法律挑战,暴露出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中的种种法治缺失.包括:实体规则的缺位与滞后,确定剥夺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立法层次偏低;程序规则的缺失与模糊,学生有"受教育权",但无诉讼救济权利,救济途径不畅;法治精神的缺乏与漠视,轻权利重义务,以道德评判代替法律裁决,把行政管理带入民事管理.鉴于此,要完善法律体系,避免法治真空;要健全教育法治制度,将受教育权的终极关怀贯彻到底;要超越特别权力关系学说,坚决执行法律保留原则.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7,(1):89-92
"绿色微博"的建设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微博建设中就是要净化微博网络环境,唱响网络主旋律。"绿色微博"建设在于通过提高网络公民的媒介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和创新网络监管法律体系,坚持德治与法治同举营造一个绿色、生态和文明的微博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校本课程体系中,法律校本课程是培育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的载体,是拓展法律思维和培育法治意识,孕育民主法治的根基。中学法律校本课程不应该只是静态描述法律规则,而应该在法治精神的培育上,提供更加完备的法律常识教育模式,发挥公民法治教育的功能。面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教育要求,中学法律校本课程以“人性尊严”为优先任务,承担了培养自我判断的角色。在我国中学法律校本课程的编制与实践过程中,该课程面临“法治精神”与“法律常识”的问题,在“书本中的法律”与“生活中的法律”的问题上存在纠葛。  相似文献   

6.
环境行政执法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治在行政执法环节的具化,以"命令—服从"为主的传统行政执法方式因其浓厚的强制色彩及灵活性的缺乏等,在环境执法中不能完全立足于环境保护的生态立场,切实维护生态权益,以致恶性执法事件、环境执法形式化等"陋习"频频发生。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和法治政府的建设工程,首当其冲地要扭转传统环境执法理念、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完善环境执法措施,融合行政调解、生态约谈、生态承诺、环境会商等柔性执法手段,构建刚柔并济的环境执法机制,充分发挥行政执法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先行保障和预防作用,扭转行政执法负面形象,全面助推绿色、和谐的小康社会的建成。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校本课程体系中,法律校本课程是培育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的载体,以拓展法律思维和培育法治意识,孕育出民主法治的稳定根基。中学法律校本课程不应该只是静态描述那些法律规则,而应在法治精神的培育上,提供更臻于完备的法律常识教育模式,发挥公民法治教育的功能。面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教育要求,中学法律校本课程以"人性尊严"为优先任务承担了培养自我判断的角色。在我国中学法律校本课程的编制与实践过程中,该课程面临"法治精神"与"法律常识"的问题,在"书本中的法律"与"生活中的法律"的问题上有着纠葛。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法治观的理论创造,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法制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折射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将环境保护设为优先因素是新生态文明时代有效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依托,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重要内容。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为抓手,进一步推进环境法治建设应当从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体系、构建新时代生态司法制度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守法普遍化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法制教育主要是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展开的法律基础教育,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法律常识,培养规则意识,提升法律素养。作为特殊的法律主体之一,大学生法律素养水平的高低是全民法律素质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在构建法治中国社会这一时代环境下,加强提升其法律素养,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笔者将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视角,探讨如何优化法制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法文化背景,助学生更好地修炼自己的"法性"。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法律与文化密切相关。主张对法律应从文化阐释的多元视角来理解,这是对以往关于法律知识是统一性的一元论观念的否定。关注和重视法律多元的问题,这对于外发型的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启示意义非凡,有助于我们摆脱对法律狭隘的形式主义的理解,在建构中国法治过程中,应当持辩证否定的态度做好本土法律资源的继承和西方法律制度的引进,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实现法律的“地方性知识”和“普适性知识”最佳契合,使我国的法治建设更加科学和理性。  相似文献   

11.
《商洛学院学报》2018,(1):77-81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的构建,为建立国际法制新秩序、探索全球法制新范式提供了有利契机。但法律冲突、区域经济合作、生态及环保等一系列法律缺陷同时也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面临的新问题。基于国际法视角,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看,应对"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构建法律缺陷的策略应该是:制定相应法律行动计划、建立决策协调与协商谈判法律机制、确立共同行为法律规则;同时,构建"一带一路"法律冲突协调机制、区域经济合作法治保障机制,确立民间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法律地位,推进国内相关立法完善与修改,形成立体、多元的"一带一路"法治化建构体系。  相似文献   

12.
<正>法律的规范性认知偏差,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常见的法律认知偏差。对此,有必要进行法理上的澄清与阐释,以期为"法律的规范性"教学提供有益借鉴。"'共同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制约。'您赞同吗?请说出理由。如果不赞同,您认为更恰当的表述是什么?"这是笔者负责的法治教育培训班前测试卷中的一道问答题。对此,79%的教师赞同,21%的教师不赞同或不完全赞同。赞同的理由——○规则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3.
<正>法律教学是思想品德课程四大模块之一,是支撑法治教育的重要基石。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体现了国家对培育中学生法律素养的高度重视。但是,目前初中法律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法治教育:周校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对于法治精神,您是如何理解的?在您的学校,您是如何将法治融入学校工作中的?周希伦:"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法治精神是一种价值追求,是法治社会中人民所普遍尊崇的法律至上、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权力制约、社会和谐等理念。法治精神同时也是一种规则...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居委会是民主政体中法律的产物,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我国民主与法治的大背景下,积极寻求城市社区治理的有效措施。本文把居委会自治与法律链接起来研究,一是用法律的原则和制度来理解和解释居委会自治的资源如何发掘和配置;一是从居委会自治的角度,求证什么样的法律规则对于居委会自治有效,进而预测关于居委会自治的法律规则的发展,以推动我国民主法治的建设和城市治理。  相似文献   

16.
现代法治自身存在着诸多的矛盾 :形式法治要求的恪守法律规则、严守审判程序与立法机关的多元主体、司法权的行政分割之间的矛盾 ;现代法治的民意体现与法律成为权力执掌者自上而下施加的社会控制工具的矛盾 ;法律规则的确定性与现实境况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人们之间差异性之间的矛盾 ;法律的一般规则与千差万别的事实之间的矛盾。缓解这些矛盾 ,可从现代法治之外着眼考虑 ,即在重视效率价值的同时 ,重视社会公平价值 ;在保护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同时 ,重视对弱势群体的扶持 ;重视政府权力的人民性建设 ,扩大社会自治的范围等方面做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超越了中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习近平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命题,不仅实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天人合一”的现代性转换,同时将中华传统生态智慧所追求的“和合”价值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为重新认识、界定法律上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立足于构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延拓人类观为生态文明法治奠定人性基础,拓展自然观为生态文明法治建立系统思维,发展法律观为生态文明法治汇聚整体性方法。“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命题转化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实践,要进一步补齐生态环境立法短板、以法治促进和保障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环境司法专门化、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8.
“法治”现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治国方略和社会管理模式。法治的普适性要求高校校园不可能成为法治的空白地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法治”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实现校园和谐关系,培养符合法治社会要求的具有基础法律素养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建构体现法治理性的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9.
王延明 《文教资料》2020,(6):207-209
法治社会需要每个公民遵守法律、熟悉法律,坚决与各种违法行为作斗争.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对公民的法治教育,尤其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法治观念,增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互联网+"时代,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提供了良好机遇.基于此,本文从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在分析新时代法治教育要衔接"互联网+"的基础上,提出了几条"互联网+"环境中实施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路径,为促进我国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水平提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支撑存在很多缺陷,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完善生态法律制度,加强生态建设执法力度,健全司法机制,增强民众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