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想象一下就在上帝警告亚当哪些水果可以吃哪些不能吃之后不久,派人在伊甸园安装了闭路电视摄像机,用来监视智慧树的一切。蛇爬到夏娃跟前,诱惑她偷吃禁果。夏娃伸出手想要采摘,但就在最后一刻,她注意到了摄像机,只好作罢。结果:没有罪恶,没有堕落,也没有被上帝从伊甸园中赶出来。所以我们不必要在长满荆棘和蒺藜的田野里终生劳作,不必汗流满面得以糊口,不用遭受生孩子的痛苦,我们都觉得没有必要穿衣服。为什么上帝不做这些,让每个人都免于这么多的痛苦呢?  相似文献   

2.
孟祥龙 《青年记者》2016,(11):73-74
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是通过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动机与效果、真与假等不谐调状态,产生笑或乐感,从而否定丑、肯定美的审美形式.喜剧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的精神自由意志在当下直接的感性中生成的一个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世界存在的本来面貌,使人超越“自我”,从而回到人的精神家园.本文从喜剧心理学的角度,对东方卫视的电视喜剧栏目《欢乐喜剧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看来,人要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达致自由个性的理想境界,必须首先告别“人的依赖性”,进而挣脱“物的依赖性”。所谓“人的依赖性”,是指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对血族群体、奴隶对奴隶主、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个人,不具有相对于他人的独立性。所谓“物的依赖性”,是指在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22,(3)
清教徒的良心本质上是一种与上帝或圣经一致的道德意识与理性机能。本研究采用观念史的发生学方法,将清教徒群体作为考察对象,梳理了英国宗教改革至内战时期清教徒群体的媒介实践,分析了作为宗教职责的良心、作为政治职责的良心以及作为信仰自由的良心对清教徒媒介活动的促进作用,揭示了“信仰-责任-行为”这一驱动机制。本文认为,清教徒的媒介活动是其良心观的外化或客观化,其媒介实践囿于信仰框架。宗教领域的良心在实践中演变为一种传播上帝福音的责任感,传教动机引发了布道写作、印刷出版等活动。政治领域的良心在革命中演变为一种按照上帝意旨行使的公共职责,而集会、自由抗争、诉诸公共舆论、关注新鲜信息等行为,不过是清教徒履行责任的方式和手段。在信仰领域,良心是全然自由、不受世俗权力限制的,清教徒的言论出版自由斗争成为追求良心自由的表现,最终是为了保卫上帝事业、捍卫上帝真理。  相似文献   

5.
一个会做生意的商店老板,把顾客视为“上帝”,进货品种、服务方式。都以“上帝”的意志为转移;一位精明的建筑公司经理。历来把“甲方”比作“上帝”,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和进度,无不尊重“上帝”的旨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才能搞活自己的企业。我认为档案工作也是如此。应把档案利用者看成“上帝”,在档案管理和编研上,千方百计适应利用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人类在思考     
有一句读书人都很熟悉的话,叫做:人类一思考,上帝就要发笑。这是对人类理性思维的一种无奈和嘲弄。但是,如果真有一个名叫上帝的人看到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思考后,他大概就笑不出来了。人类的思考已经深入到人类对大自然的回报这一原生问题上,上帝不会再嘲笑人类的无知了。《涨潮时分》一书,就是写的有关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这部长篇小说的故事情  相似文献   

7.
1.怎样认识新闻自由?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自由是人在社会关系中受到保障或得到认可地按照自己利益和意志行动的权利.在不同历史时代,自由度是由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和阶级状况决定的.不同的阶级对自由的认识和追求不同.自由是有阶级性的,这一点连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某些资产阶级政治家都承认.  相似文献   

8.
目前,某些媒体有一种倾向应引起注意,那就是把广告客户奉为“上帝”。按这种观点,客户既是“上帝”就要绝对尊崇、绝对顺从,就要将其意志、利益放在第一位。结果显然是以保障媒体经济效益为名,实为弱化了喉舌性质,削弱了导向作用,忽略了真正的服务对象一受众,最终损害的是媒体的整体形象、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9.
好人综合征     
对这样的人,我们不应该去作道德的指责,而是应该给予理解、同情和怜悯。勃朗宁夫人在其著名的长诗《奥萝拉·莉》中写道,"愿仁慈的上帝宽恕一切好人",这个"宽恕"真是再确切不过了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他的《沉思录》中写道,"不要浪费时间讨论谁是好人。做一个好人。"在一般人的头脑里,好人的价值不证自明,毋庸置疑。至于谁是好人,好人的心理和行为有些什  相似文献   

10.
张颂 《现代传播》2001,(4):51-52
广播电视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为了社会,参与社会,它不同于友人之间的谈话,也迥异于亲人之间的絮语.它是媒体与大众之间的公开交流,要服务大众,更要引导大众;让人人可以听,更要让人人能听懂。因此,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必须树立规范意识。一 规范,有自然形成的,如天体运行、花开花落、人类呼吸、饥餐渴饮……;有社会约定的,如伦理礼仪、法规体制、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规范就是自由。在生存中,在生活中,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的一员,完全脱离了自然人、个体人的孤独无助、我行我素的状态,个人意志、个人愿望、个人行为…  相似文献   

11.
清华简《系年》对"千亩"的记载反映了商周对待上帝观念的不同,在商代时上帝是各族群共同的神,商人不祭祀上帝。周人将上帝神视为自己的保护神,认为商灭亡是不祭祀上帝的结果,周王通过种植千亩之田来祭祀上帝,进而佑护周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周刊》2007,(47):19-19
对这个时代心存感恩.因为你认为对成功者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有的人迷失了.有的人堕落了.有的人喋喋抱怨,有的人冷跟旁观.而你却从风云变幻中看到了机会.从异彩纷呈选准了方向.因此你走在了时代的前端。纷繁的世界可以造就绚丽的人生.也许选择很多.但是正确的选择只有一个。拨云见日,乱中取胜.你知道智慧是知者的身份牌.判断是胜者的通行证。  相似文献   

13.
张昆 《当代传播》2000,(6):28-30
自由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尊重人性,维护人类的理智与尊严,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追求真理。什么是真理?弥尔顿认为:“真理不过是我们认识到的正义,正义不过是我们实践中的真理……真理的特点是思索,它的最高效能在于教育人;但是正义的本质在于力量和行动……手握利剑,反对世界上一切暴虐和压迫。”①在另一本书中,他又说:“上帝本身才是真理,任何人愈紧密地依靠真理,把真理传播给人类,必然也会愈接近上帝,而上帝必然也更加爱他。如果认为上帝妒忌真理,或者认为上帝反对把真理毫无保留地传播给人类,那是不虔诚的。”②这两段表述中…  相似文献   

14.
凯文·凯利提出这个问题——"科技想要什么?"看上去倒是颇有深意.你想想看,我们会不会问"火车想要什么?"或"钢笔想要什么?"当然不会,我们也不会问"蚯蚓想要什么?",因为我们不会对那些我们认为它们没有自由意志的低级生物问这样的问题,更不用说对没有生命的东西了.现在凯文·凯利问"科技想要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他已经将科技视为一个有生命、有自由意志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15.
《大观周刊》2012,(44):336-337
解构主义既否认作者的上帝地位,又否认文本的上帝地位,而是将读者视为上帝,强调读者对于文本的支配权力。解构式阅读则尊崇自由和富有创造性的阅读,总体来看是一种具有完整性、包容性的开放式阅读。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当中融入解构主义具有很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能够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南方周末》的“堕落” 后江艺平时代的《南方周末》,被人指为逐渐回归到了“喉舌”、“宣传阵地”、“舆论工具”的地位,在互联网上更是直接被责骂为“堕落”,包含“南周堕落”词条的网页数量多达174,000个。有人指斥它“勇气不再,犀利已逝,剩下的只有圆滑,世故和为了装点门面而登的寥寥无几的稍带刺激性的文字”,“背叛弱势群体”,“曲线救国”。有人从广告、发行经营角度论证南周“堕落”的必然因素,并指出恰恰因为报纸内容裹足不前,广大受众对其要求过高,才导致了如今的如潮骂声。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有四种人是不能堕落的:警察、医生、法官、教师。因为这四个层面的人支撑着社会的公正和良知。斯言有理。不敢想象,倘若这四个层面的人堕落,将会是一种什么后果?  相似文献   

18.
文娱 《大观周刊》2012,(2):43-43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然而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会得以实现。现今社会,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还处于一种异化状态,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了的劳动,人类自身的发展状态处于片面化的阶段,而这根源于私有制与分工。因此,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消灭私有制和分工,但这却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的普通交往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9.
名不见经传的皮埃尔(DBC Pierre)的处女作《威龙小上帝》(Vernon God Little)是一本黑色喜剧小说,初版2万册,之后又印了3万册,销势甚好。该书反映了美国德州血淋淋的校园枪击案的后果。有评委认为,这部小说既反映了美国人的危机,同时也让我们更喜欢现代的美国人。“布克奖”全称“曼氏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是英国最重要的文学大奖。  相似文献   

20.
徐燕琳 《文化遗产》2016,(1):137-149
移民、遗民、逸民历史和文化深厚久远。移民和遗民是岭南文化形成筑建的基石。宋末的崖山海战成为遗民精神乃至岭南文化的主帜,并经陈献章、梁启超等思想家凝炼升华。与遗民相连的逸民思想是岭南精神的一部分,由慧能的平等意识和边地超越,发展为石涛自用我法和陈寅恪对自由意志的追求。从思想史的角度看,移民、遗民、逸民和他们的思考及实践是岭南精神的基础,并从对生命安全和人身自由的追求,进而为对平等、民主、民权、国权的争取;从个体意识的体认,走向对思想、文化、制度的批判、改革甚至革命。岭南特殊的人文历史地理更激发了岭南人的危机意识、深刻反思和勇于担当。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在近代史上,自由意志之帜引领着岭南及中国的前行,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传递民族精神,承担起华夏文化的运命,而从广义上推动了人类对自由和发展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