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艳芬 《大观周刊》2012,(8):169-169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  相似文献   

2.
赵红斌 《大观周刊》2013,(1):119-119
文学的主题偏于政治和伦理道德。《诗经》就是以诗言志,唐宋古文运动进一步提出“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的思想,这些都说明了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就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很自然地受到有意义的、生动活泼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育。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不再仅仅是某门课的任务,它应该渗透在各学科的教育环节中。所似作为新形式市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文的课时安排,对教学步骤和训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对学生做到寓德于教。  相似文献   

3.
冷华玉 《大观周刊》2011,(20):253-253
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社会关注。语文教师在课前三分钟素材积累、课文教学、口语教学、写作教学、语文活动中渗透法制安全教育,可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奠定健康成才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守兰 《大观周刊》2012,(5):163-163
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为进行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是语文教师们忽视了这种教育.在学生内心都没有引起真正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杨敏 《大观周刊》2013,(10):201-201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个“开场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导语,要舍得在每堂新课的导语设计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梁建红 《大观周刊》2012,(13):247-247
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一直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这对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提供新的契机。 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有许多课文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包淑华 《大观周刊》2012,(35):207-207
近年来,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转轨为素质教育,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利用语文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我们必须通过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本科文化素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跨入21世纪之际,我们的教育观念也有了世纪的飞跃--由应试教育转轨为素质教育,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8.
王巧惠 《大观周刊》2012,(12):319-319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的审美情趣。所以,语文教育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从而净化心灵,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相似文献   

9.
易惠荣 《大观周刊》2012,(44):343-343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谦虚上进教育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0.
唐继明 《大观周刊》2012,(52):282-282
在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水平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如学生初读课文时的自读感悟,熟读之后的领悟感知,以及深入理解之后的诵读表达。在教学一篇精读课文的时候,如果能够把握好这三个不同的读,将会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因此我们教师在注重点拨、指导的同时,更要多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去感知体味,然后再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那如何处理好精读课文中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这三个阶段的关系呢?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以达到逐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涂建群 《大观周刊》2011,(20):258-258
初中政治课更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虽然懂得了道德原则,但并不能在相应的行为举止中遵守这些原则。他们没有把外在的知识转化成内在的理念,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所以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那么,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供广大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2.
齐述兰 《大观周刊》2012,(50):245-245
对于课本上出现的每一篇课文.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偏好.所以.每当学生们接触一篇新课文时,我都鼓励他们选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来阅读。课堂上,有在默读的,有速读的,有边自读边旁批的.也有互相交流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的.分角色朗读的.还有运用参考书进行合作探究的……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都能各有所获.  相似文献   

13.
王鸿洲 《大观周刊》2013,(6):147-14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主体性等概念,在中国的人文科学领域,特别是哲学领域,逐渐流行起来。教育理论界也随后提出了主体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是一种围绕如何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而阐发的教育理论。主体教育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从外部功能看,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心理教育中情感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渗透一题。从(1)情感的理解;(2)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3)情感教育的实际运用。三个方面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老师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真挚情感。  相似文献   

15.
赵占霞 《大观周刊》2012,(30):221-221
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要向把教育真正搞好,我们不能简单的交给学生几个字,几篇课文,而是培养学生一个思维的能力,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赵立成 《兰台世界》2016,(14):47-48
利用高校档案进行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大的便利性,与其他的政治教育方式相比较有着极大的优势。高校档案是高校管理工作、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以及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材料,所以,这些档案与广大高校师生的关系较为紧密,因此容易获得师生们的认同,引起师生们的共鸣。总结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分析了我国利用高校档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现状,针对利用高校档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余彬涵 《大观周刊》2012,(33):318-318
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带着几分失意来到职校,他们对学校的管理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满意,甚至抗拒。在中职学生中进行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已经成为中职教育工作的重点。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与情感因素。在学生思想引领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笔者提出了“教育场”一说,并具体到文本精髓的影响场、生命成长的演练场、心灵舞动的心理场三大方面,以期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而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8.
周国俭 《大观周刊》2012,(23):175-175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传情达意的载体,“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吴杰 《大观周刊》2012,(25):205-205,204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育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新课程选录的许多课文(材料)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20.
吕玉花 《大观周刊》2013,(7):137-137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小学语文教育的对象, 是七岁到十二岁的儿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占 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作品。所以, 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和小学语文的学习者属于同一人群。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师, 只有具有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 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才能有效地指导小学生的课阀读,才能胜任今后的小学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