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科学评价是发现产业自主创新问题、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依据.文章建立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方法,并以天津市医药制造业为例进行了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技术创新能力角度,构建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客观确定指标权重;将综合评价问题作为一个灰色多目标决策问题,运用灰色关联投影法对西部7省(区)1市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全面提升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转化和创新产出4个维度构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的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进一步建立回归模型,定量分析这4个维度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是影响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最主要的因素;加大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投入力度是提升区域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分行业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目  周宗放 《软科学》2010,24(6):1-4,8
基于联系度的改进TOPSIS法中加入时间维,构建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分行业动态评价;通过对动态综合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探明各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及亟待改善的主要指标,从而为全面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参照国家统计局(2005)从技术创新能力角度提出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遵循评价指标选取原则,构建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初始指标体系;运用粗糙集属性约简遗传算法对初始指标进行约简,剔除冗余指标,获得约简后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后续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环境等四个方面,构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初始指标体系,运用粗糙集遗传约简算法求解最小约简,剔除冗余指标,最后,采用基于联系度的改进TOPSIS法,得出高技术产业主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排序,为全面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创新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创新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为此,以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框架为依据,对四川省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进而构建自主创新系统模式图,提出了三种可行的路径选择;最后提出了4点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文章在详细阐述自主创新概念及相关观点的基础上,从全面创新过程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一套评价IC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法对IC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对IC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新区专业化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大平  李雪 《科学学研究》2007,25(Z2):500-505
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高新区的专业化分工对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并设计高技术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和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然后建立模型,用中国高新区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专业化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得出要提高中国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仅仅依靠简单的产业集聚是不行的,产业的集聚必须要建立在市场发育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0.
将产业联盟创新优势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在对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内涵、产业联盟分类与创新功能以及产业联盟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产业联盟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扩散路径、产业技术标准化路径和产业创新链优化与升级路径,并围绕产业联盟创新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要求以及产业创新环境,设计提升路径的选择思路与分布,旨在为发展产业联盟、推动产业自主创新提供理论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1.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如何客观、科学、有效地评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科学定位自身的自主创新状态,采取有效的自主创新策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前,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支柱产业,长三角是我国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地区,但也同时面临着国内外的巨大挑战。要保持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基于此,构建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长三角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进行评价,指出其在自主创新发展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本文首先对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以此为逻辑起点,分析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建立了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的八大经济区为基本单元,运用集对分析法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4.
摘要:基于自主创新投入产出视角,以安徽省为例运用DEA模型对中药产业自主创新的效率进行了静态评价。研究表明,安徽省中药产业自主创新综合效率为0.774,其中技术效率0.921,规模效率0.820,技术效率相对突出而规模效率相对较低,地区间自主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这与安徽省中药产业自主创新的要素特点和产业规模特质密切相关的。提升中药产业自主创新效率,需要增加自主创新投入,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改善创新投资环境,整合自主创新资源。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主创新投入产出视角,以安徽省为例运用DEA模型对中药产业自主创新的效率进行了静态评价。研究表明,安徽省中药产业自主创新综合效率为0.774,其中技术效率0.921,规模效率0.820,技术效率相对突出而规模效率相对较低,地区间自主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与安徽省中药产业自主创新的要素特点和产业规模特质密切相关的。提升中药产业自主创新效率,需要增加自主创新投入,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改善创新投资环境,整合自主创新资源。  相似文献   

16.
评价自主创新能力既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在分析国内外企业自主创新研究现状、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不足及AHP法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AHP-隶属度转换算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应用研究,力图为企业自身及政府部门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评价自主创新能力既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在分析国内外企业自主创新研究现状、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不足及AHP法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AHP-隶属度转换算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应用研究,力图为企业自身及政府部门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技术上的落后导致我国汽车产业创造的核心价值被国外公司占有,提升汽车零部件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汽车产业真正强大的关键路径。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及产业环境四个维度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业的自主创新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我国汽车零部件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核心部件研发、资源投入、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最后从产业政策引导、产业环境优化和企业微环境改善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凯  杨笛 《科技与管理》2010,12(2):80-83
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实现产业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述,并指出了现有研究在自主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构成与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以及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加强该领域研究的几点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产业升级的自主创新效应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新颖的论题,自主创新效应也是中国产业升级过程中国家战略预期的关键之一。本文在国内外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产业升级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就产业升级对自主创新的影响,运用适当模型和1998—2012年中国省际层面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经验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产业升级对中国整体自主创新存在显著正面的溢出效应,产业升级的创新溢出效应越明显,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越强,而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自主创新效应则存在较大差异。充分利用产业升级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是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