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时,我不禁眼睛一亮——第25课是《杜甫诗三首》,编排了《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可以说,长期以来.对教材编排古诗词的方式一直感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唐宋一些大家之作零零散散在各册各个单元.使我在教学时颇感不尽兴、不过瘾,也总是觉得学生在初中三年虽然学了不止一首的“杜诗”“李诗”“苏词”……但对这些“大家”的认识、感受却是零碎的.甚至于学一首忘一首,有时还会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2.
《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两篇经典之作。唐宣宗有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如同《长恨歌》一样,《琵琶行》采用七言诗的写法,字里行间饱蘸着浓重的情感,令人读后久久无法释怀。假如说《长恨歌》写的是君王和爱妃的爱情悲歌,那么,《琵琶行》则是一首才子佳人同病相怜的长恨歌,关于人世沧桑人生无常的长恨歌。[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刘刚 《现代语文》2006,(5):32-32
这是一首惜别恋人的爱情诗。作将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句翻译成“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语出新,谱成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4.
刘建琼 《湖南教育》2001,(17):48-48
新版初中语文第三册选入的《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代表诗作。余光中,台湾诗坛著述最丰的一位学者型诗人,作为一个在台湾成熟的诗人,余光中本来是一位“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然而由于放逐漂泊,使其诗歌常常神游于牵魂梦绕的故园,吟唱出了一首首“岛屿悲歌”。  相似文献   

5.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麃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抵有两种见解:一是本诗有具体之所指;一是诗人“自为蜀咏,别无他意”。对于前者,已有论者考证其不合理之所在;对于后者,仍在争论之中,笔者也想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6.
姚金要 《现代语文》2006,(5):99-100
江淹《别赋》中写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干百年来,亲人在歧路之情,挚友临离别之感,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并且这种离别又是人生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歌之不绝。  相似文献   

7.
杜甫,在中国诗歌创作中,起着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作用。《登高》是他晚年的写心之作,也是一首身世悲歌。全诗沉郁悲凉,气势磅礴,以天地为背景,生命意识空前突出;内容丰富,用意曲折,字句凝炼,把痛苦描述得非常具体;忧国忧民,伤时感世,宽严结合,对仗工稳,实为“旷代之作”,谓之“独步古今”,当不为过。  相似文献   

8.
吴耐 《吉林教育》2008,(3):128-128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用书》中第29课《古代诗词五首》中,教材编著者将辛弃疾(《西江月》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译为“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一见到光,惊飞不定;半夜还有鸣蝉,起了阵阵清风。”在下面的注解中,“别枝”被注为“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  相似文献   

9.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牛希济,陇西(今甘肃东南部)人,词人牛峤之侄。前蜀时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蜀亡后入洛,拜后唐雍州节度副使。牛希济在花间词人中算不上十分出色,而且《花间集》录其词仅十一首,《全唐诗》录十二首,《全唐五代词》录十四首,但其中这首《生查子》却令凡是读过的人不会忘记。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虽然说司马迁“恨私心不尽”,其实质上写《史记》的目的还在于“鄙没世”,使得“文采不表于后”。  相似文献   

11.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为真伪,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12.
南宋诗人张道洽一生创作咏梅诗三百余首,然《全宋诗》中所存仅九十六首,不及总数三分之一。今据明人王思义所编《香雪林集》辑补出五绝六首、七律二十五首、七绝三十首,共计六十一首。这些诗歌或直接署名“张道洽”,或署“张泽民”“实斋”,其中一部分还可在他人诗文中找到旁证,当为张道洽之作无疑。此外,《(崇祯)开化县志》中还存有一篇署名“张道洽”的《梅花诗序》,文中所述之事与张道洽生平行迹相合,部分文句与《瀛奎律髓》《宋百家诗存》摘引者相同,亦当为张道洽之作。  相似文献   

13.
《古诗》,或称《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实际上,文学史上最早对《古诗》进行深入探讨的,当首推《文心雕龙》。刘勰以“五言之冠冕也”论《古诗》在五言诗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以“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论《古诗》的艺术成就;并依据“阅时取证”、“比采而推”的科学思路,辨析《古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文心雕龙》的相关认识是深刻,甚至是经典性的,是研究《古诗》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4.
陶诗《饮酒》二十首第五首中用“见”或“望”,历来存有两种意见。持见者认为非“见”不可出意境;持“望”者则语不甚详。现在梳理两派意见的基础上,从《饮酒》二十首的欣赏分析人手,指出从诗人当时心境及组诗的风格协调方面考虑,应用“望”字。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之苦的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在词中诉说了自己的孤独寂寞,表达了急切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li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相似文献   

16.
别集概说     
别集是收录个人的作品而成的诗文集。数量很多,周洪才《略谈“别集”》就《四库全书总目》《贩书偶记》《贩书偶记续编》三部书目著录的别集统计,共得别集6905部(包括无卷数或卷数不全的307部),共79790卷。《辞源》《辞海》都认为别集是与总集相对而言的。“集”字为会意字,意为“群鸟在木上”(《说文解字》),有集合之义。集部以文人文章的集合而区别于收录古圣先王经纶天下遗训的经部、记叙历代帝王将相言行政教的史部和才士们关于天下政教规划设计的子部。就“别”字立说,别集还有一种把个人从整体剥离出来、从常人提升上来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自《古诗十九首》被编人《选》.后人对它的创作年代的考证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最初对此议论的是徐陵.他认为十九首中《青青陵上柏》以下八首为枚乘所作;第二个是刘勰.他在《心雕龙》中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后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  相似文献   

18.
韩亚林 《语文知识》2006,(10):12-12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杜牧夜泊秦淮,听到歌女演唱《后庭花》,有感于晚唐弊政,写下了这首诗。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交争,皇帝荒淫。穆宗李恒因沉溺声色而送命,接下来的敬宗李湛更是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史书说他“游戏无度,狎昵群小”.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杜牧对这一切既愤慨又痛心,他在《阿房宫赋》中向最高统治者发出了警告:“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在《泊秦淮》这首诗中,杜牧希望统治者听到《后庭花》这首歌之后,能够想到陈后主因骄奢淫逸而亡国的史实并引以为戒,振作起来挽救国家的危亡。  相似文献   

19.
施麒俊 《教育文汇》2004,(11):47-49
西方文学史上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东方的文化史上则有“说不尽的《兰亭集序》”。这个说不尽的《兰亭集序》,主要是指“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价值而言。东汉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流觞曲水”这个美好春天的环境,自然具备了舒散怀抱的先决条件。以现代美学而言,任何艺术都不仅是一套技法规范,而是艺术家主体精神的物化。王羲之正是将  相似文献   

20.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本无疑义。刘永铮《说“落木”》(《中学语教学》2005年第8期)一却认为:“木.就是树木,翻遍古今汉语词典.也不会找到‘木’就是‘叶’的义项”,“‘落木’是‘凋落的树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