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七(上)册语文教科书选《〈论语〉十则》,其中有节选自《论语·泰伯》的一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课文下注释为"弘毅:刚强、勇毅。"这个注释不准确。笔者认为对这两个字的解  相似文献   

3.
邢昺《论语疏》是《论语》汉学向宋学转型的过渡性著作,其注释包括篇指、章指、正文注释、注文注释等四部分,梳理各部分在体例上的特点,有助于对此书的解读。与此前注释《论语》的著作相比,《论语疏》更加注重典章制度的注释,对"疏不破注"的教条也有所突破,并加重了义理方面的内容,在训释风格上具有一定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安陵君是安陵国的国君。安陵国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小国,原属魏国的附庸。  相似文献   

5.
一本优秀学术著作的问世,必当带来如沐春风地善诱、耳目一新地思想冲击,引人注目的主观系统地构建,尤为重要的是给予读者厚重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力量的传递。曲阜师范大学青年新锐学者闫春新副教授的《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就是这样一部力作。《论语》位列儒家经典的四书之首,通过注释的方式来解读《论语》是经学史上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论语学"个案的全方位研究,可以管窥整个经学史,甚至思想史的风貌和动态。自《论语》编纂成型以来,汉晋论语注在《论语》注释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至东汉,汉注系统已基本定型,成为中国古代注经研究的基本范  相似文献   

6.
以王阳明对《论语》"孰愈"章的见解为依据,对《论语》"孰愈"章做了新的断句、注释和白话文翻译;认为《论语》"色斯举矣"章应分为二章,分别言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之道和"三嗅而饮"的饮酒方法;认为《论语》"民可使由之"章的意思是"君爱民则民愿效力,君不仁则民不服"。此外,对《论语》解读中之"质疑旧说"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论语》历来有多家注解,并且经历朝历代至如今,各家注释见解也并非完全一致,难免发生分歧。此特提出"何有於我哉"及相关句式,在梳理各家岐解以及广搜材料的基础上,试从语言学及文学、教育学的角度对其辨疑解惑,以求全面地理解《论语》的原意,更好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二册二十五课《五人墓碑记》有两条注释! (1)[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说明死生对人的关系之大。死生,指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不同的生和死。 (2)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意思是说,匹夫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匹夫,平民,这里指五人。社稷,指国家。这两条注释可以商榷。刘世南同志在《中国语文》—九七九年第四期发表《谈古文的标点、注释和翻译》一文指  相似文献   

9.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历代注释不绝。本文就该书"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一句中的"接"和"过"两个词,从词义和语法的角度,作新的考察,得出与旧注不同的解释,对《论语》的译注提出一种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性相近"之性在《论语》原本中是"生"还是"性",关系到对孔子是否具有人性论的直接判断。从汉末至今,传世本均显示为"性相近",出土于定州的西汉墓葬竹简《论语》则显示为"生相近"。《论语》言性仅二见。《论语》原本中极可能展示的是"生相近",而不是"性相近"。  相似文献   

11.
《先秦诸子选读》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文第三则材料选自《论语·颜渊》,其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子夏曰:‘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教材给"伊尹"作的注释如下:"伊尹,商初大臣,尹是官名,伊是名字(也有人说他的名字是挚)。据说他是家奴出身,做有莘女的陪嫁到了汤那里。汤先是让他做了‘小臣’,后来又让他管理国政,并在他的帮助下消灭了夏桀。"这个注释看似清楚明白,实则有两处让人摸不着头脑:依据中国人人名结构形式,"伊"应该是姓,怎么会是名字呢?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第二册(1991年10月版)的《五人墓碑记》中,对“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注释是:“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死生,指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不同的生  相似文献   

13.
鲁镇咸亨酒店的酒客拿孔乙己寻开心,出他的丑,丢他的脸,揭他的短,说是“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争辩时用了《论语》上的话:“君子固穷.”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编者同志注释道:“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见《课本》第37页注释.按:这个注释虽有所本,不少公开的出版物上对这句话也有类似的注释,但却是误解,我们不取.现将理由申说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宋代苏轼的《留侯论》有这么几句:“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资产阶级阴谋家林彪把前六句抄作条幅,挂在墙上,作为推行“克己复礼”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座右铭。留侯就是张良,因助汉高祖刘邦谋反有功被封为留侯。苏轼对张良吹捧的这一段话,意思是,男子汉受到侮  相似文献   

15.
黄鸣 《教育》2007,(36)
在企业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员工状态不好而影响工作的状态,做了大量系统的工作也见效甚微,为什么?宋朝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借鉴。比如:《论语》中对"君子"和"小人"的论述,为我解开了对组织内人的管理的不惑。  相似文献   

16.
学“论语”     
读完了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便是将孔子的《论语》细致地读了一遍原文且听南老先生作了讲述。读中,再烦的心境也会平静下来。读罢,才知人生的真知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孔老夫子概括了去,收集了去,才知道为什么宋朝开国宰相赵普会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品味到了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在编完《四库全书》后的感慨:要说的话古人都为我们说完了,我们再说早已没有了新意。《论语》给定我们的启示是,做学问、做官都当先作人。与西方杜威"教育就是生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对《论语十则》“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字.课文下面的注释及教师用书均解释为“有害”、“危险”,对此注释,我认为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8.
《论语》(二则)注释“植其杖而芸”说:“把他的杖插在地上就去锄草。”虽然这个注释是有所本的,例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植,立之也。”《四书白话注解》:“说罢,他就插了杖在田中。”山东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老人把杖插在地上……”等,但笔者以为不如解为“搁置”的好。植,《说文解字》:“户植也。”何为“户植”?即今川东北一带方言中的“门方”。由此  相似文献   

19.
<正>我曾经听过一个初中语文老师的公开课。课讲得不错,但她讲到一个人要有志气时,板书出一句名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有学生提问:"‘子罕’是什么意思?为何写了‘论语’还要写‘子罕’呢?"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论语’是书名,‘子罕’是孔子的学生名。孔子有很多贤弟子都带‘子’字,如子路、子贡、子张、子游等等。‘子罕’也是《论语》这部书中的一个章节,所以这样标示。"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讲志向、重节操,始终坚守人格的力量。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就曾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意思是,用强大的外力,可以改变统领三军的统帅,却无法改变一个普通人的志节。"三军",泛指整个军队。因为当时大国可以拥有"三军"(或上、中、下三军,或左、中、右三军),故有此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