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冯友兰是当年参与西南联大建设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在西南联大期间,冯友兰不仅长期主持联大文学院工作,参与西南联大的管理与建设,而且在西南联大期间写成"贞元六书",建构了自己的"新理学"思想体系,为国家的学术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冯友兰先生还为西南联大填写了气势恢宏的校歌歌词,并在西南联大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时候,总结西南联大的历史与经验,为人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无论是歌词、碑文,还是"贞元六书",都已成为西南联大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成为中国教育和学术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2.
西南联大教授深受美国通识教育思想的影响,极力批判民国时期大学强调专才教育的倾向.他们的通识教育思想认同主要体现在:以人格培养为核心,强调文理渗透、中西会通,以通识为本等.联大教授群体通识教育的思想认同及积极实践,为联大成功实施通识教育理念提供了最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在西南联大成功实施其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众因素中,社会的需要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是重要原因之一,西南联大三常委通识教育理念的广泛认同是关键,"联大"之前三校形成的优良通识教育传统为其提供了历史积淀,"联大"教授群体通识教育的认同和积极实践为其提供了最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奇迹。西南联大的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事件促成了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三所大学和最杰出的学术精英的汇聚,并且还有了长达九年的成功合作,而其办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拥有一批具有"民主传统、自由理念和宽容精神"的教授群体。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是由一群思想各异、行为自主、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的学者们所构成,在这个特殊群体中从校长到教授都有相似的教育背景,他们既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国外留学和考察的经历,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可谓学贯中西。而且这些学者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大多属于自由主义者,自由主义成为联大教授的意识形态。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也是最具有独立性的一个群体,他们可以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少受党派的约束。西南联大教授群体认同和坚守的价值谱系成为他们相互合作、共事、团结的基础,这些价值谱系是:潜心学术而避免内部纷争;宽容精神和民主信念;党派之间和平共处。西南联大教授群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谱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学精神具体化,是一种大学文化的自觉,是教授群体在大学融合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集体觉悟,他们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既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可谓是当时国内学术精英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价值谱系,而这恰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和灵魂。  相似文献   

5.
西南联大作为一所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时联合大学,其精神是在诸多矛盾和冲突中生成并展现的,从多重冲突的视角考察西南联大精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真实立体的西南联大。正是理想与现实、个性与共性、自由与责任、专业追求与公共关怀等多重冲突的碰撞交融让西南联大精神越发得以彰显,也更具生命力。多重冲突对西南联大精神的塑造和锤炼具体表现为:现实与理想的反差使联大精神更有韧性,共性与个性的碰撞使联大精神充满活力,自由与责任的平衡使联大精神更加厚重,专业追求与公共关怀的两难使联大精神充满张力。  相似文献   

6.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和贫乏的物质条件下,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教育和学术成就,教授群体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及其产生的精神力量,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联大教授群体文化性格的内涵主要包括精英意识、忧患意识、自由求真精神、独立批判精神。文化传统、现实环境、学术共同体、个体志趣和个性等不同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于联大教授群体,影响其文化性格的生成和展现。联大精神与教授群体文化性格的内在关联主要在二者的内涵、特性、功能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7.
西南联大三校合作成功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联大 ,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西南联大虽仅存数年 ( 1 93 7年 8月至 1 946年 7月 ) ,但成就卓著 ,在国内外教育界赢得美好的声誉。关于三校的合作 ,冯友兰先生在其所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有如下精辟论述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 ,各异之学风 ,八年之久 ,合作无间。同不妨异 ,异不害同 ,五色交辉 ,相得益彰 ,八音合奏 ,终和且平”,可谓一语中的 ,精练地概括出三校精诚合作、亲密无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本文从历史背景出发 ,试析联大三校合…  相似文献   

8.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时期由西迁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尖端人才,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这一切都要归因于西南联大校方的勤奋治校;归因于西南联大教授对教育事业的钟情与敬业;归因于西南联大学生的刻苦努力;而最为重要的最为根本的原因是蕴含其中的西南联大精神.  相似文献   

9.
西南联大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丰碑,"两最"教授闻一多是联大个性鲜明的教授群体之一员。他"不甘心""不忍心"和"不灰心"的教育执念,植根于国民性格中的面子观,融合了平权性格的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展现了联大教授群体的学问品格、为师风范。而联大教授风范的养成、维护与坚守,则有赖于时局契机、文化土壤和多元、兼容的教育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大学精神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关键的部分。许多学者对西南联大精神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于实践路径传承的研究较为缺乏。文章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了当前昆明高校学生群体对西南联大精神的认知情况。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对西南联大精神相关知识的融入,且宣传手段较为单一。据此提出高校开展西南联大精神传承教育的建议:首先可将西南联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体系中,凝练其精神核心;其次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挖掘联大校史中的典型示范作用;再次通过网络媒体扩大宣传力度;最后还需培养一优良批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1.
师生关系关系到教育质量和学生人格的发展,对人的一生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西南联大的师生关系一直是史学家和教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题材。联大师生在南渡征途上患难与共,在日常生活中亦师亦友,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在家国危难之时维系大学精神,这种师生关系典范值得当今大学校园师生倾力传承。  相似文献   

12.
云南师大自孕育于西南联大的那一刻起,就一直不忘绵延西南联大精神学脉,就一直不断传承发扬西南联大文化精髓。她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牢记联大的“历史嘱托”与“精神使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与当今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建设成为区域性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一新的时代使命要求云南师大应在深刻解读西南联大优秀文化的同时,牢牢把握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性和规律性,积极探索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的新路子,为建设成为师范性、综合化、开放式、有优势的省属重点大学,进人全国省属师范大学的先进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西南联大已是历史名词,然而其业绩依然光辉。以大学校长为视角,为解读西南联大提供了新视角。联大的成功与该校校长的治校有方紧紧相连,其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个人的人格修养都促成了联大的向前发展。而这些都值得今天的大学校长们去感悟和借鉴,从而更好地引领大学的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困境中,西南联大取得了非凡的办学业绩。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为阐释西南联大之谜提供了新的视角。西南联大的成功,从内部关系网络视角来看,缘于三校协作无间,倡导教授治校,师生关系密切,学生社团活跃;从外部关系网络视角来看,在于联大不但与云南当地、国内外团体以及校友保持着广泛的联系,而且具有很强的国际性;从非正式制度视角来看,则是由于联大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影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念和民主创新的习俗惯例。  相似文献   

15.
西南联大已是历史名词,然而其业绩依然光辉。以大学校长为视角,为解读西南联大提供了新的视角。联大的成功与该校校长的治校有方紧紧相连,其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个人的人格修养都促成了联大的向前发展。而这些都值得今天的大学校长们去感悟和借鉴,从而更好地引领大学的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16.
西南联大在昆明的8年时间内,根据战时情况,采取了教育部统一招生、联合招生、独立招生等几种招生方式,使得众多学子圆梦联大,在艰难中承继着中华民族的教育薪火.西南联大颇具特色的多渠道、灵活招考方式当今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38年4月到1946午5月,在国难当头、通货膨胀问题日益突出、交通不畅的情况下,西南联大丰富的、来自各种渠道的奖学金、助学金和贷金资源是帮助联大学生维持学业的重要支柱。西南联大的奖学金资源,除了国内外机构、团体和个人直接在西南联大设立的奖项之外,还有面向全国多所高校的奖学金可以分享。就助学金和贷金而言.联大学生一方面可以从西南联合大学当局获得,一方面可以从各省政府教育厅获得。  相似文献   

18.
全面抗战爆发,冯先生随着清华大学流亡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民族兴亡"启示和激发"了冯先生的爱国情愫。为了复兴中华,他奋笔创造哲学体系,同时还直接投入联大的爱国活动。他出任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主席,与同仁们殚精竭虑地一起进行创作,其中著名的校歌、进行曲的歌词以及纪念碑的碑文,均出自冯先生之手。冯先生的美文极大地张扬和鼓舞了联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促使了师生们的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为联大培养爱国志士和世界一流人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冯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垂青史。  相似文献   

19.
方光华 《教育》2012,(35):58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是国民政府同时决策组建的两个大学共同体。1937年9月10日,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4月2日,长沙临大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4月3日,西安临大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虽然西北联大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只存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但人们习惯上仍然视1946年以前的国立西北五校为西北联大。在民族独立解放战争中,西北联大及国立西北五校孕育出了"一贯之精神",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前,冯友兰在回忆清华大学往事时,曾对“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体制予以很高评价,与此同时他又不无遗憾地说:“当时教授会经常讨论而始终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大学教育的目的问题.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哪一种人才呢?是通才呢?还是专业人才呢?如果是通才,那就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学生们都学一点关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总名之曰人文科学.如果是专业人才,那就不必要有这样的要求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