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我对我的中国朋友——特别是对中国新一代年轻的科学家们的简短致辞。我鼓励你们所有人都在科学上做出巨大贡献。这巨大贡献,也肯定是指诺贝尔奖。我确信,你们当中的一两个人或更多的人,也许会在科学上取得真正的突破。忘了那些诺贝尔奖吧,它们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在你生活的宇宙中,你对于某些事情有了新的发现,而在这之前没有其他人知道,即使这是一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的心中,有一个梦,有一个埋藏在我心底好久好久的心愿。我相信,这个心愿是令中国亿万人民向往而又期待的,那就是——北京2008奥运梦。"奥运会",这三个闪闪发光的大字,几年以前就在我的心中刻下了深深印痕。2004年雅典奥运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得诺贝尔奖人数增加崔琦获得1998年诺贝尔奖的消息,虽然不出物理学界的意料,仍然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欢欣。我相信这是所有华裔人士的共同感受。1982的崔琦和两位合作者发现了 FQHE,这是近年来量子物理学中完全出乎意料的重大发现,将电流在磁场中的量子现象引入了新的领域。因此对物理学界来说,崔琦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4.
薛敏 《小学生》2013,(9):15-15
一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过,他是在幼儿园学到了他认为最重意的东西,那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还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实际上说明一个人的性格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而小学阶段是完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且创  相似文献   

5.
【小引】沈保启先生在其著作《多少天才出少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之路》的前言中说:"20世纪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遗憾,那就是:没有一个中国人从中国本土出发,直接登上诺贝尔奖--这一世界科学界、文学界最高荣誉的领奖台。如果诺贝尔奖只代表着一种荣誉,那么我们并不惟诺贝尔奖是尊;它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高的成就,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整个世界、人类社会的贡献!我们坚信在安定、和平、发展的环境中,21世纪的中国完全有可能出现两三个,甚至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到21世纪下半叶,中国极有可能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国。"  相似文献   

6.
一、莫言获奖令教育振奋还是尴尬?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消息让许多中国人感到非常振奋,因为中国本土终于出现了一个真正意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人多年来就一直有一个诺贝尔情结,认为泱泱大国而无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乃是中国人的一种耻辱,当然更是教育的耻辱,因为人们有理由相信,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教育的失职。这也是  相似文献   

7.
我有一个心愿,要把心中的歌唱给妈妈妈妈是我的太阳,给我温暖的家。啊!妈妈,妈妈,千歌万曲也难对你表达。我有一个心愿,要把心中的爱献给妈妈。妈妈是我的祖国,哺育我长大。啊!妈妈,妈妈,一腔真爱总想对你报答。我有一个心愿@华也$江苏省吴江市文广局!215200  相似文献   

8.
"我要做姚明的老大。""我要24小时周游全世界。""我要天天没作业、天天吃零食。"……面对着孩子们充满童趣的这些愿望,业余书法班的小李老师对记者说,也有更让人感动的,如一个孩子就在心愿中写道: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爸爸和妈妈不那么暴力,这个孩子的父母看到心愿后哭了,表示以后再也不吵架了。  相似文献   

9.
高考制度与诺贝尔奖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但最近几年却经常有人将其联系起来,说中国之所以至今还没能得到诺贝尔奖,就是因为高考制度导致中国人缺乏创新能力。甚至说如果取消“压抑”创新精神的高考制度,中华民族离诺贝尔奖就很近了。2004年夏天,我应邀到山东和陕西电视台去讨论有关高考改革的问题,与我对谈的一位北京和一位陕西的学者,也不约而同地将中国没有诺贝尔奖归罪于高考,可见,这一观点在高考改革的激进派中已流传得相当广泛了。  相似文献   

10.
高颖舒 《大学生》2014,(7):75-75
正"80岁拿诺贝尔奖也不迟!"瑞典的很多研究员都以获得诺贝尔奖为最崇高的理想,为此,他们不计时间地默默钻研着。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读研时,我发现瑞典的大学教学注重实操能力,读计算机的学生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编程;学生物的也要整天泡在实验室里。这种在实操中创新,已根植于他们的思想中。信手拈来,瑞典创造了耳熟能详的沃尔沃、爱立信、伊莱克斯和宜家等世界名牌,而科技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也是瑞典人诺贝尔100多年前发明的,设置这一奖项本身就是创新思想。  相似文献   

11.
天堂的声音     
五月的雨打湿了每个人的眼睛,咸咸的,渗入我的血液里。妈妈,这是您的泪水。妈妈不要哭泣,我有很多心愿没有告诉您。我最近学习成绩提高了很多,马上就要考学了,我保证考出好成绩。我有下一个理想,将来要做一名白衣天使。我们班北川同学说,他将来要做一名解放军战士;汶川同学说,将来他要做一名地质学家。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心愿。我的心愿是发明一种新型的自动电钮式书包。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经常和我一样,从书包里拿学习用品时,要找很长时间,而且有时是怎么找也找不着,像个丈二和尚,就只好把书包里的东西都倒出来再找。这不仅浪费了我们许多时间,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不便。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意味着中国在诺贝尔科学奖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也意味着中国人可以理直气壮地摆脱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魔咒。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因为这个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人在科学发现、科学创造方面完全可以问鼎世界、折桂诺贝尔奖。在科技领域,也有一个冷冰冰的现实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屡屡获得诺贝尔奖且人数多?为什么诺贝尔奖到中国姗姗来迟且少得可怜?答案只有一个:我们的创造教育意识及操作路径探究已经在世界上落伍了。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六一"前参加北京市少年宫活动时曾说:"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我想这也是所有人的心愿。要让孩子们成长得好,不能忽视一件事,就是要从孩子的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大人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对于孩子来说,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这段时间,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一、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  相似文献   

15.
几位好友聚会,不免要盘点过去,规划未来。我说:“我最大的心愿是明年去沙漠里走一走。”雯想了想,说:“我的心愿比较多,去阿尔卑斯山滑雪,去卢浮宫看画,去维也纳听音乐。最好都能实现。要不,实现一个也行。”晓明说:“我的心愿可没你们那么复杂,我希望明年这时候我们大家还能坐在一起,有酒有菜有话说,快快乐乐就行。”我们大家批判他:这算什么心愿呀!明摆着,身边的事,随时都可以实现。“我要的就是这种身边的快乐,随时都能得到,不像你们,快乐像星空一样遥远。”这话有点哲学味道。其实生活中有许多奇怪的哲学,比如说,…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来到了.每个人在步入新的一年时,都会有些心愿.笔者也有心愿,可是又知道,凡夫俗子愿望多了,往往就成了奢望,得到的往往也是失望,所以,心愿不多.但是,不多的心愿中有一个比较急切的,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中教师的工资收入能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17.
观点     
!观点诺贝尔奖评委:中国需要比尔·盖茨,也需要诺贝尔奖3月22日至26日,瑞典诺贝尔奖代表团应中国教育部之邀来华,期间他们就诺贝尔奖评选机制及当前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等有关情况进行了交流。代表团团长、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安德斯·弗拉斯特姆表示,“比尔·盖茨代表的是企业家精神,而诺贝尔代表的是科技精神。这是两个不同的事情,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可比性。如果没有科研工作,短时间社会可以正常运转;但时间一长,社会倒退的情况就十分明显”。诺贝尔奖化学奖评审委员、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斯文·里丁从“诺贝尔的创始人本身就是一个…  相似文献   

18.
孩子的心愿     
在教科所接受了三天心理辅导培训,回到学校我就如法炮制。我的一个游戏是这样的:许愿面对天上的流星雨,你会许什么样的心愿?用笔在纸上写下你最希望实现的五个心愿。上帝认为你要求得太多,要你划去二个。上帝说你还是太贪心,只许你剩下一个不能划去的心愿。我想知道孩子们心里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十分钟后,有人完成答卷了。这是一个学习不怎么用功的男孩。他的五个愿望分别是:(1)想考试好一些,不要吃红灯。(2)想买一台电脑。(3)想要一只小狗。(4)想吃一顿肯德基。(5)想让世界没有战争。看样子他也是想努力学习的,但是,他的那个不能放弃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在诺贝尔科学奖109年的历史上,中国本土科学家一直处于无人折桂的尴尬境地.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什么至今无人问鼎诺贝尔科学奖?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还有多远?这是继"李约瑟难题"之后摆在国人面前的又一个世纪难题,人们把它称为"后李约瑟难题",也有人称之为"零诺贝尔奖现象".我国"零诺贝尔奖现象"是诸多原因所致,其中教育是一个主要因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应试教育难辞其咎.要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必须彻底改革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对于诺贝尔文学奖以及诺贝尔奖与中国等问题,学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构成了新时期文艺思潮的内容之一。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成为第一位得到文学界以及国家体制认可的中国在地诺贝尔奖得主。莫言获奖后,有关莫言获奖本身以及中国语境中的诺奖等问题的评价,褒贬不一,形成了后莫言时代的新的诺贝尔奖焦虑。文章引入近代世界史上与殖民相关的制度殖民、新殖民和后殖民三个阶段的方法或背景,来阐释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