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初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艺术保留了较多的楚文化成分,楚文化成为构成汉初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汉初期在服饰方面有"汉承楚风"的倾向,首服、发型、服装等不同程度地受到楚风楚俗楚服影响。汉初的男子首服中,有多种样式的冠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楚冠,如法冠等;西汉时男女穿着的深衣,也延续了楚式深衣的部分特征;甚至汉初女子发髻造型也不免受楚女子发式影响。汉初的服饰文化无论在服饰样式或是审美倾向上,都与楚文化有一定的承袭关系。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因为楚文化根基深厚,还由于汉朝的开国君臣多为楚人,楚风楚俗流行所致。本文将从服装款式、男子首服、女子发式、审美意识四方面详细剖析楚文化对西汉初期的服饰文化产生的影响,并分析汉初服饰受楚文化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清代满族女子服饰,融汇了中华民族历代服饰以及服装款式的精髓,是满族人智慧的结晶,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而且促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在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针对程朱理学与移民文化如何渗透南宋女子服饰审美文化的问题,挖掘南宋丝绸与女子服饰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规律与脉络,并归纳其艺术特征,揭示南宋丝绸与女子服饰在中国服饰文化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汉代服饰是服饰文化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代服饰无论是样式、面料、染色、图案都极富特色,充分反映了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5.
刘乐乐 《文化遗产》2014,(5):111-119
深衣是对中国上衣下裳的传统服制的变革,由于礼书中所记载的深衣形制已经没有实物可考,目前只能借助文字记载及汉代以后的变形深衣来对其进行推测。本文依据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家说法,对深衣形制进行简要考证,继而发现礼书的主旨并非在于深衣之裁制而在于深衣之礼。深衣作为礼服,以其色、形与意合于礼,继而使身体动作合于礼,使其容貌自然有威可畏、有仪可象;而以楚服与汉服为代表的后世深衣也不是传统深衣的复制,在色与意上对传统深衣有所革变,使服饰由礼走向美。因此,对于深衣的研究,既不能以后世的深衣来佐证传统深衣,亦不能以传统深衣框架后世深衣,二者虽联系紧密,却有其独立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紫星 《新闻世界》2012,(4):172-173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服饰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丝绸之路"的开发使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也使中国成为东方服饰文化的策源地。在现代服饰的设计中,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创作出凝结着中华民族神韵和精神风采的现代服装,这种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符号的服饰,不仅是世界服饰中具有文化意义的奇葩,同时也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木俑源于战国楚地。汉代木俑集中出土于四个区域,以甘肃为代表的河西地区,以四川、两湖和江苏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其中江苏地区出土木俑以扬州、淮安、宿迁、连云港市域为主,类型多样,有仪仗俑、侍俑、伎乐俑以及动物俑。其所代表的文化传承、内涵以及文化属性显示出楚文化的重要影响。江苏汉代木俑制作延续了楚国木俑制作方法,分别是整木雕刻和拼接。木俑线条刻画上,江苏木俑整体偏圆润,楚俑线条方硬。在发饰、服饰等方面,江苏木俑也与楚俑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木俑组合与墓主身份上,西汉早、中期木俑以兵士类仪仗俑为主,侍俑为辅,有一定数量的乐舞俑;中晚期以生活类俑为主,舞俑、乐俑基本消失不见,部分汉墓仅出现动物俑。楚俑"镇墓兽"职能在汉代木俑中已经淡化,但不同地区的随葬木俑在随葬位置上具有一定共性。  相似文献   

8.
安静 《兰台世界》2015,(4):103-104
宋代服饰文化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宋代女性服饰,无论是礼服还是常服,都比较保守、拘谨,与唐代的张狂个性相比大有收敛之势。男性服饰样式比较单一,但在体现封建等级制方面依然非常严格。  相似文献   

9.
楚文化是先秦时期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是中国古代楚人所创造的一种有自身特征的文化遗存”(俞伟超先生语)。近数十年来,楚文化考古和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而楚文化的载体主要是楚文物,楚文化考古所取得的成就历来为世人瞩目。因此,编辑一部反映楚文化考古成就的工具书就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由著名楚文化专家、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高至喜先生主持编写的《楚文物图典》近期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面对众多的考古材料,《楚文物图典》编写者选择了按质地和用途分类的方法,将文物…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服饰文化与人类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每个朝代的服饰文化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明代时期,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明代服饰以其端庄传统、清新典雅、华丽之美等特色著称,无论是工艺选材,实用效果,还是服饰图案内容,审美特质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审美价值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讲述了唐代女子服饰开放大气、刚柔并济、服饰色彩鲜艳明丽以及胡服盛行的艺术特色,充分肯定了唐代女子服饰在我国服装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清代服制规定严苛,满汉两族女子服饰无论在种类或形态上都有较大差异。钿子作为满洲贵族妇女特有首服类型之一,在造型与佩戴方式上均具有浓厚的满洲民族特色,区别于同时期汉族女性首饰。对清代钿子的分类及适用场合等问题此前已有一些文章专门论述过,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满洲先祖女真妇女发型发饰、清代满洲妇女旗髻变化,以及统治政策对满洲女性服饰发展的影响等因素的分析,认为清代钿子的原型和形成基础,是满族先祖金代女真贵妇"辫发盘髻"之上所加的"裹巾";清代钿子伴随满族妇女旗髻功能变化产生,是为了配合旗髻特殊形状而专门制作,对旗髻进行装饰的贵族妇女特有首服;清代历任统治者对遵循满洲服饰传统的强调,是钿子始终能够保持其民族特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王淑芳 《档案》2012,(4):28-30
保安族服饰文化反映了该民族历史发展中社会生活的传统风尚。保安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深受其所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审美习俗以及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等方面的影响,其服饰表象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上海服饰研究及上海市档案馆的相关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上海服饰 ,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论题。首先 ,服饰的变迁轨迹 ,由小见大地折射出了自开埠以来 ,近代东西方文明在上海地区的撞击和交融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是上海地方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 ,随着历史研究对象和领域的逐渐扩大 ,考查上海地区普通居民的服饰状况 ,可以对社会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所帮助 ;同时 ,近代上海地区的服饰 ,开风气之先 ,突破服装的原有蔽体保暖功能 ,摆脱传统观念对服饰的礼法要求 ,导入了美学新概念 ,从而使服饰上升到了文化的范畴 ,使上海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派服饰文化 ;另外 ,对上…  相似文献   

15.
服装和舞蹈与绘画等艺术元素相互融合,能体现出经济与社会文化发生的转变,研究服装对了解历史朝代的特征和风尚可以起到一定的史料旁证的作用。本文结合文学文献资料,对唐代女子服饰和唐代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保安族服饰文化反映了该民族历史发展中社会生活的传统风尚.保安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深受其所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审美习俗以及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等方面的影响,其服饰表象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唐朝时期的服饰审美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在佛教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交融的影响下,袒露化的服装款式、多样化的服装面料、绚丽多姿的服装色彩、具有祥瑞象征性的服装图案成为唐朝服饰审美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唐朝时期的服饰审美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在佛教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交融的影响下,袒露化的服装款式、多样化的服装面料、绚丽多姿的服装色彩、具有祥瑞象征性的服装图案成为唐朝服饰审美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颜莹 《大观周刊》2012,(27):32-33
昭觉彝族服饰是彝族族文化的载体,其间蕴含着彝族历史、文化传统,体现了彝族独特的审美心理、情趣、品味。昭觉彝族服饰种类繁多绚丽多资、异彩纷呈。本文从昭觉彝族服饰的特色,浅谈昭觉彝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服饰与文化、政治之间的关系服饰最原始的功能其实就是为了遮身蔽体与防寒保暖,只不过随着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服饰逐渐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