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寒门之子发奋苦读业精于勤学有所成于敏1926年8月出生在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现归属天津市)一户普通人家,父亲是一位小职员,全家靠父亲的微薄收入度日。于敏自幼聪慧,深受父母喜爱,到了上学的年龄,尽管家庭生比较贫寒,父母还是想法设法筹钱将他送进了学校,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于敏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自上学开始学习非常用功,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于敏读书的少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年少的于敏心中常常感到透骨的疼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将来用知识救国,绝不能让  相似文献   

2.
2015年1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图1)。于敏也是此次唯一获得该奖项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3.
<正>绝密28年的名字2015年1月,一个曾绝密28年的名字,因为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被更多人熟知,他叫于敏。于敏,1926年生,这位中国传统文化涵养出的"氢弹之父",在1961年1月12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为了氢弹研究工作需要,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将个人交给国家,把生命交给事业,封闭的科研生活,让他早就淡忘了自己的名字。"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于敏曾经说过,"能把微薄的力量融人祖国的强盛之中,人生足矣。"  相似文献   

4.
人物     
于敏2015年1月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敏不仅是核物理学家,也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在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方面屡有突破。他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  相似文献   

5.
<正>于敏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少不了我,我缺不了你。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凭借科学救国,他带头揭开氢弹原理奥秘。那时的种种不为人知,现在也未必全都解密。如果不是荣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的"氢弹之父"的于敏也不会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无独有偶,随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全体掌声的响起,也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  相似文献   

6.
<正>1.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相似文献   

7.
于敏,男,1926年8月出生,天津宁河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九所副所长、所长,九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战略科学家。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位从教30多年的退休教师,他与老同事常常会不自觉地对比30年来学生的变化……笔者从教30余年,退休后仍坚持站在讲台上。教学中,我与老同事都有一种同感,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我们经常在一起为此而抱怨、发牢骚,我们会聊起以往的学生,20年前、10年前、几年前,得出的结论是,每过几年学生都会有差别,一"茬"一"茬"地比较,最近这些年,几乎是一"茬"比一"茬"难教。  相似文献   

9.
谁都认识老字,最普通的解释是年纪不小的意思。但是,它的引申义有旧、熟、好等意思,不容忽视。如老朋友、老相识、老同事等,就不一定指年纪大了。老在汉语里用途极广,很多常用词语大家没去  相似文献   

10.
一位老年朋友告诉我,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多年没见的老同事,高兴地走上前去打招呼。可是那位老同事却退后了几步,一脸茫然地看着他,过了好一会儿才认出他来。老同事脸土虽然显出高兴的表情,但说话含糊不清,时不时还有口水流出来,走路也不太利落,和以前简直判若两人。老年朋友说:“看到他这样我好难过,当年我们在一起工作多年,还是要好的朋友,这些年不见怎么成这样了?”后来得知,几年前他得了脑梗塞,此后又有几次复发,经过治疗,命虽然保住了,但记忆力明显下降,反应迟钝,丢三落四,动不动还耍耍小孩子脾气。医生的诊断是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11.
本刊2000年第3期发表(隐身埋名科学研究30年)(明泉写)介绍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之后,在全国大小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大家都为他常年无私奉献,专心科学研究,周密的组织领导以及他的崇高品质和坚强的毅力所深深感动。这里再发表雨声写的于敏的成才之路。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越秀区77岁的林标程当初计划独自入住老年公寓,咨询后得知:住豪华单人房需一次交纳设备购置费3.6万元,如果入住豪华双人房的话,则只需交1.8万元。于是,他给老街坊、老同事分别打电话,寻找合租人。没多久,陈柏龄便热烈响应。  相似文献   

13.
前途     
一个我原来在工厂做工时的老同事来找我,要我给他帮一点忙。他的儿子在一所商业中专读书,学的是电会专业,最后一个学期了,要联系一个效益好的单位实习,当然,目的并不是实习,而是最终落到这个单位上——因为他们学校是不包分配的。我曾经在一家效益不错的商业集团挂职体验生活,兼了一年的副总经理职。老同事想,我一定是有门路的。老同事一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月31日,钱闻同志走了,一个老红军,一个为教育刊物付出了毕生精力而无怨无悔的老总编辑,悄悄地走了。 说来也真有点不可思议。10天前,我们几位老同事一起去探望已经一年多没见面的老总编辑。看到他坐在轮椅上,神气不错,大家很高兴。那天,钱老情绪特好,和我们照了多张相片。谁知,这成了最后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管老头”叫管冰操,是资兴县教育局副局长。他一九四八年投身革命,当过好几种“官”,却不愿人家叫“官名”,人们也乐得用“管老头”称呼他,尊敬而又亲热。“管老头”容易得罪人,原因是心眼太“死”,简直象甲板上的铆钉,休想让他“灵活灵活”。一九八○年冬,县里某部一位负责同志仗着与“管老头”交情深厚,跑到管冰操的办公室,想为他一个退休几年的亲戚“疏通疏通”,让其子顶职。“管老头”找出国务院文件往他面前一摆,说:“请你自己看,符不符合精神。”情没说成,倒闹了个面红耳赤。事后他说:“这老头子,脾气还没改!”象这样的事,每年不知遇到多少,然而不管是老同事、老同乡,还是老战友、老上级,都没法让这老  相似文献   

16.
<正>于敏爱诗,但却很少写诗。在73岁那年,他对自己的人生做了回顾,写了一首题为《抒怀》的七言诗,这首诗很适合作为本书的结束。让我们再次体悟于敏的追求和情怀:“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选自《于敏:隐身为国铸核盾》  相似文献   

17.
正从前有个老进士,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于是他很得意,准备第二天大宴宾客,进行庆祝,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大门外。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于这老进士平时为富不仁,仗着自家有财有势,经常欺男霸女、鱼肉乡里,百姓对他无不恨之入骨。有个秀才见了这副对联,顿时计上心来,决定要捉弄一下老进士以解心中恶气。于是,他趁深夜把这副对联中"士"字下面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躺在床上的"老教授"已经奄奄一息,但他还不肯咽气,他在等着小汤姆。"老教授"是马戏团的魔术师,小汤姆是小丑,他们是马戏团的明星。然而,小汤姆却认为"老教授"的魔术都是骗人的把戏,而他靠动作和语言逗乐观众才是真本事,为此他经常和"老教授"作对,有时还会在众人面前揭穿"老教授"的魔术。对小汤姆的挑衅,"老教授"虽然有点生气,但从来没对小汤姆做出过还击的举动。半个小时前小汤姆就接  相似文献   

19.
《家教世界》2015,(5):48
从前有个老进士,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于是他好得意,准备第二天大宴宾客,进行庆祝,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大门外。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于这老进士平时为富不仁,仗着自家有财有势,经常欺男霸女、鱼肉乡里,百姓对他无不恨之入骨。其中有个秀才见了这副对联,顿时计上心来,决定要捉弄一下老进士以解心中恶气。于是,他趁黑夜把这副对联的"士"字下面一横加长,把"夫"字添了一撇,"人"字加了两横。第二天,老进士请来的宾客都来了,大家一见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20.
悼杜林     
杜林走了,走得如此匆忙,又如此从容! 2009年2月13日上午9时许,一位老同事突然给我来电话,说杜林走了!我一听就懵了.那怎么可能呢?前天上午我还和他通了电话,问他身体怎么样.他在电话里明明白白告诉我身体还好!并委托我向其他老同事问好,怎么一下就走了呢?消息得到证实后,我连忙约上几个老同事赶赴杜林家中,希望能最后见他一面.但我们还是去晚了,他的遗体已送殡仪馆了.我们只好向他的遗像鞠躬告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