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6月,屠呦呦再次成了人们热议的对象。这一次,她被授予2015年度沃伦·阿尔珀特奖(Warren Alpert Prize),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共同获奖的,还有在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任职的露丝·纳森兹韦格(Ruth S.Nussenzweig)和维克多·纳森兹韦格(Victor Nussenzweig)。沃伦·阿尔珀特,192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切尔西市。1942年,他从波士顿大学毕业后从军,曾被授予紫  相似文献   

2.
<正>基础研究是一个需坐得住板凳,守得住清贫的工作。我国基础研究尽管已取得长足发展,但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常常空缺,国际重要奖项获奖者少,基础研究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屠呦呦此次获得阿尔珀特奖,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同时为科技界带来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10月5日,屠呦呦获诺奖,她与威廉·坎贝尔、大村智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屠呦呦因为对治疗疟疾的贡献获奖,另外两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获奖。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屠呦呦于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  相似文献   

4.
<正>清华大学有一个为本科生设立的“特等奖学金”,简称“特奖”。每位“特奖”得主都是万里挑一的优秀者,需在专业成绩、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都出类拔萃。为了让“沉默的大多数”被看见,清华学生自主设立了“特普通奖学金”,简称“特普通奖”,  相似文献   

5.
<正>热新闻2015年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奖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目前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一时间,中国沸腾了,不仅各种有关屠呦呦的报道占据了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而且人们将诸多美誉加在了屠呦呦身上。屠呦呦则显得非常低调,还一再表示"获奖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相似文献   

6.
悲喜青蒿素     
2011年9月23日,美国拉斯克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将2011年度临床研究奖颁发给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在研发抗击疟疾药物上的贡献。屠呦呦最重要的研发成就,是青蒿素。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2015,(35)
当地时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该奖项.屠呦呦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最主要的成就是发现了青蒿素.国际科学界这样评价:"屠呦呦的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和苦恼,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正>简·安德松是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传染病学教授,是一位享有世界级声誉的科学家,他非常儒雅和博学,而且口才极佳,每年的诺贝尔周系列活动,他都会被邀请担任主持人。当地时间2015年12月7日,卡罗林斯卡学院迎来了本年度3位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其中就有中国84岁的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按事先的安排,3位获奖科学家将在此做主题演讲,而安德松教授则是这场演讲活动  相似文献   

9.
国际     
<正>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屠呦呦因"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而荣获该奖项,她是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科学家。另外两名获奖的科学家为爱尔兰医学研究者William C.Campbell和日本学者Satoshi Omura,获奖理由是"有关蛔虫寄生虫感染新疗法的发  相似文献   

10.
作品信息     
正《屠呦呦传》英文版在伦敦首发第46届英国伦敦国际图书展日前举行,《屠呦呦传》英文版在伦敦首发,这本书也成为近年输出版权最多的中国人物传记。《屠呦呦传》由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底在中国出版,在海内外均产生反响。该书目前已输出英、日、法、阿拉伯、韩和越南语等6个语种的版权,是近年中国输出版权最多的人物传记。此次面世的英文版是该书第二个已出版外语版本。前几个  相似文献   

11.
<正>(1)着一身紫色礼服,站在诺贝尔奖颁奖台上,85岁的中国老人屠呦呦,还是没显出“华贵”来。多年的深居简出,让屠呦呦习惯了简单低调,就连赴瑞典登机前,屠呦呦也躲开了VIP待遇,躲开了官方的送行仪式和媒体记者,“偷偷地”离开,再多的光环与荣耀,似乎都没能打扰她平静的内心。(2)刚刚得到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时,屠呦呦曾接受过一些记者的采访,但很快,屠呦呦婉拒媒体,希望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瑞典领奖之前,  相似文献   

12.
<正>6月,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中取得的重大突破在网络上刷屏。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取得这一重要成果,距离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4年,距离她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2016,(24):39-40
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公民,让国人自豪.然而舆论并不是一面倒的赞誉.有些人质疑奖项只颁发给屠呦呦一人,这对团队的其他成员是否公平呢?显然,屠呦呦引发的争议折射出了中西方评奖的文化冲突. 2015年10月5日,84岁的女科学家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公民.她获奖的消息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将中外评奖标准的差异推向了舆论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心“刺”     
郝伟 《山东教育》2011,(7):20-21
"晓雨同学由于本学期学习认真,团结同学,特奖三好学生奖状一张。""小悦同学因为学习进步,特奖进步奖奖状一张。"……就要到寒假了,我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们发着奖状。每个接过奖状的学生都特别高兴、自豪。对于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史料、访谈和参与观察,聚焦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制度,探讨1988年以来清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及在“特奖”影响下的学生成长。本文发现,在“特奖”三十余年的历程中有两条线索:一方面,作为传达教育导向的指挥棒,“特奖”的评选标准在全面发展和多样成长间摆动变化,并不断向又红又专基础上的以全面发展为主、多样成长为辅的基准线回归;另一方面,作为覆盖本科生活方方面面的考评体系之拱心石,“特奖”的影响力和竞争程度在三十余年间逐渐提高,并克服其在考评标准方面与校级综合奖学金一般规律的矛盾,在本科生培养中具有超出一般奖学金的特殊意义。在这两条线索背后,是清华从多科性工业大学到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以及从“红色工程师”到“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历程,也是大学坚守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对抗市场化以及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工具理性侵蚀的持续努力,并凸显了竞争逻辑与教育逻辑的相互交叠。  相似文献   

16.
正"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我在这个药物上做了一辈子,非常希望它能物尽其用"。这是屠呦呦对自己科研道路的简单期望,为了这个期望,屠呦呦奋斗至今。心怀对人类生命的敬畏,经过数十年科研攻关,屠呦呦终于实现了青蒿素对防治疟疾等寄生虫传染疾病的新突破,也实现了她维护世界人民健康的伟大愿望。2020年2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盟总部举行颁奖仪式上,颁发联合  相似文献   

17.
2015年10月5日颁布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85岁女科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此殊荣。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是屠家唯一的女孩。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望。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屠家楼顶有个摆满各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2015,(34)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从事中西药结合研究,带领课题组人员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以奖励她发现青蒿素而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也因此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英语》2016,(Z2):18-19
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公民,让国人感到自豪。然而舆论却并不是一面倒的赞誉。有些人质疑奖项只颁发给屠呦呦一人,这对团队其他成员是否公平呢?显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引发的争议折射出了中西方评奖的文化冲突。Tu Youyou,an 84-year-old woman scientist,became the first Chinese citizen to win a Nobel Prize in science on Oct.5,2015.While the news has made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national pride,it has also highlighted1differences in prize-awarding practi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2015年10月5日,84岁的女科学家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  相似文献   

20.
因发现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生命,2011年9月24日,81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登上了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的领奖台。由于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也是“拉斯克奖”得主,人们称屠呦呦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