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代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开放、交流、借鉴与发展,从而产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与整合的态势。当代文化冲突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文化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从国情出发,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功能,通过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来整合当代文化冲突。同时,在整合文化冲突中正确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文化素质教育具有科学性与人文性、传统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一、教育自觉是民族教育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的必然 全球化作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事,还关涉文化领域。文化可以超越不同国家、民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歧,打破时空、种族的限制。当代信息技术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更为文化广泛而迅速地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渠道,文化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加剧了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碰撞与冲突。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多种思想和思潮、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纷纷越过原有的领地边界,传播到异域文化体系之中,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相互冲突。这种文化图景一方面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给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带来诸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针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困境,从教育学和心理学双重视角出发,对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的心理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意识形态教育心理过程模型,用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期帮助走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困境。  相似文献   

4.
高校当代世界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世情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视野下,当代世界史教学如何将世界相互交融、相互依赖的时代特征呈现出来,树立全球史观或全球化史观十分必要。从跨文化的互动角度梳理重点与难点,注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并把世界现状这一最新当代史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是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利用多边教学档案,通过史料的相互佐证得出新结论也是当代世界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同时,电脑网络技术的发达也为教师引导下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保障,有利于更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5.
论面对当代文化冲突的文化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开放、交流、借鉴与发展,从而产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与整合的态势。我国的文化素质教育面对激烈的文化冲突,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从国情出发,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功通,通过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来整合当代文化冲突。同时,在整合文化冲突中正确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文化素质教育具有科学性与人文性、传统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增强,国家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我国也受到许多外来文化的冲击,慢慢出现了多元文化。事实上,多元文化不仅是促进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还成为各国之间相互交流的特点。尤其是对当代高校学生来讲,更容易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文章将从多元文化的概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改革路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一、教育自觉是民族教育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的必然全球化作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事,还关涉文化领域。文化可以超越不同国家、民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歧,打破时空、种族的限制。当代信息技术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更为文化广泛而迅速地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渠道,文化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加剧了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碰撞与冲突。“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近年来提出的一个理念。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知晓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公民资格、公民资格教育与全球化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国家公民资格的普遍性和成员之间的相互性特征规定了公民资格的教育方向。公民资格教育要完成公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一方面要培养行使公民权利和参与国家事务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另一方面要培养共同的文化意识,形成成员之间在情感上的相互性。今天,虽然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主权构成挑战,但并没有否定民族国家的公民资格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适合别国今日社会的教育方法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应本国现在的社会。比较教育学“本土化”在教育科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比较教育学科学术话语的西化倾向,以及一味追逐教育“本土化”而脱离全球化背景的问题时,要立足全球化的背景,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建立某种平衡。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碰撞.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西方文化依托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成为一种强势文化,致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加坡和韩国在经历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价值观念的碰撞后,成功地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极大地提升.文章通过比较分析两国爱国主义教育,以给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启示,并在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拓展爱国主义教育途径三方面提出一些举措,以提高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比较教育研究范式朝多样化态势的移转,使得文化历史主义传统明显式微。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历史的比较研究在新的背景与内涵上正逐渐勃兴。在对文化历史研究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发展历程考察后发现。文化历史研究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经历了从强调文化历史的统一性到差异性、从注重文化历史的背景作用到研究主角的转变的过程。文化历史研究始终在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史上居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比较文学的跨越性要求在它的研究中必须进行文化研究,可是比较文学的发展史恰恰显示出文化研究的欠缺。可喜的是在当今全球化语境的条件下,文化多元化和文化一体化成为新的时代观念,跨文化研究成为比较文学新的发展方向。那么,在中国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中,就应该从中外文化的视角促进比较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世界范围内互联互动,为比较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全球化时代比较教育的文化根本与文化立场应该是,要以本国的民族精神为文化根本,又要善于转换立场,进入异文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帝国主义是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提法最早可见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分析西方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文化关系的基本范式之一,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形态大致可分为批判与辩护两类。文化帝国主义对比较教育的理论模式、研究取向、研究成果、国际教育援助与交流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影响。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对比较教育的发展既有着不利的一面,但也可以在诸多方面促进比较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革新:文化人类学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时期中国比较教育学面临的挑战主要在研究方法方面,文化人类学正进入到人文社会学术阵地的前沿.该学科以微观为基础的研究单元、通过田野工作的数据收集技术和整合性的深度分析策略,可供中国比较教育革新借鉴.  相似文献   

16.
论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方法论的不断丰富.在当今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比较教育方法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国际政治学、后现代主义和文化哲学的视角提出关于方法论拓展方面的一些设想,旨在提高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促进比较教育学科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实证科学作为哲学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史上曾受到充分重视,并在一些比较教育学家们的努力下得以发展和完善。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后现代理论、批判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等又催生了质的研究方法,并逐渐被应用于比较教育研究领域,成为一种普遍趋势。本文在进一步梳理实证研究与质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及其走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比较教育的研究历程中,产生了历史主义、民族主义、实证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等几种主要的研究范式.随着社会发展和研究议题的变化、方法论和方法体系的丰富、研究视野的扩展,比较教育研究范式也发生相应的转换.在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正逐步发展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分析西方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文化关系的一种基本范式.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中已有诸多表征,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理论模式、研究取向、研究成果、国际教育援助与交流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来讲,需要积极且理性的态度来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帝国主义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方比较教育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转变,教育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合力”汇入比较教育研究,引起了比较教育研究领域中深刻且全方位的变化,也为比较教育研究在方法以及观点上的改变提供了新的思维。对此,我们应该在考察国外比较教育研究现状的同时,积极地反思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