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物理     
正我国首次利用激光产生反物质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沈百飞等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产生超快正电子源,这一发现将在材料的无损探测、激光驱动正负电子对撞机、癌症诊断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该研究发表于《等离子体物理》。飞秒拍瓦激光装置和高压气体靶相互作用后产生大量高能电子,高能电子和高Z材料靶相互作用,由韧制辐射机制产生高强度伽马射线;伽马射线再和  相似文献   

2.
资讯     
正利用激光成功捕获反物质中国科学家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产生反物质——超快正电子源。具体过程是:首先将激光装置与高压气体靶相互作用,产生大量高能电子;高能电子再和高原子序数材料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5):463-468
对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中高能扭折和高能色散起源提出新认识物理所超导实验室周兴江研究组、赵忠贤研究组,光学实验室许祖彦研究组,理化所陈创天研究组与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Genda Gu博士、日本东京理工T.Sasagawa博士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具有的超高分辨率的独特优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     
中日研制出超高分辨率光电子能谱仪3月2日,中日双方科学家分别在北京和东京同时发布消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理化技术所研究员陈创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许祖彦共同领导的中方研究组和日本东京大学物性研究所Watanabe和Shin两位教授领导的日方研究组,经过3年共同努力,首次研制出能量分辨率优于1meV的超高分辨率光电子能谱仪,用其直接观察到超导电子态。这一重大成果发表在2005年《物理评论快报》第94卷上。据介绍,为了能直接观察到超导体在超导态时的超导电子态密度的变化,中日科学家在2002年就开始合作,准备建造超…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5):463-463
物理所超导实验室周兴江研究组、赵忠贤研究组,光学实验室许祖彦研究组,理化所陈创天研究组与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Genda Gu博士、日本东京理工T.Sasagawa博士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具有的超高分辨率的独特优势,通过详细的动量变化关系的测量,并结合完整的数据分析方法,对高温超导体Bi2212中的高能扭折和高能色散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6):716-716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太阳能研究部、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催化与原位表征研究组李灿院士、张文华研究组利用溶液化学的优势,采用品种诱导的方法首次生长了直径约20nm的SnSe单晶纳米线,长度从数百纳米到数十微米可调。光谱表征表明.硒化锡单晶纳米线显示明显的量子限域效应:其间接和直接带隙分别达到1.12eV和1.55eV。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I0003-I0004
<正>[导读]中国一个旨在进行量子力学高能序列技术研究和实验的科研团队——高能序列技术课题组1月14日在北京宣布,科研人员在对水进行高能序列处理时遭遇一个"美丽的意外",偶然发现并制造出微小分子团水,其分子团直径仅0.5纳米,可直接进入人体细胞膜。中国一个旨在进行量子力学高能序列技术研究和实验的科研团队——高能序列技术课题组1月14日在北京宣布,科研人员在对水进行高能序列处理时遭遇一个  相似文献   

8.
新闻速览     
《今日科苑》2011,(18):5-8
中国大样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析结果首次发表陈赛娟院士领导的研究组在《血液》杂志发表了对118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基因突变检测和预后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这是科学家首次发表中国大样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析结果,为进一步风险调整治疗及靶向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和分析了14.6 A GeV ~(16)O与核乳胶靶相互作用的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在高能重离子碰撞中,靶核碎裂有能量无关和射弹大小无关特性;射弹碎裂也具有能量无关特性;靶核热化过程存在“饱和效应”.  相似文献   

10.
<正>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饶子和研究组与其合作者在新发MERS/SARS冠状病毒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首次揭示了nsp14-nsp10复合体的结构基础,阐明了冠状病毒编码校正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对SARS-Co V进行研究,获得了nsp14、nsp10以及功能性配体结合时的晶体结构。这是首次揭示与RNA病毒校读有关的nsp14-nsp10复合体结构。研究人员通过结构数据和功能分析,进一步阐明了nsp14的功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1):130-130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胡耀武等研究组,对出土于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3个灰坑的多例猫骨,基于多种研究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提供了人类和猫类共生关系的最早证据,为揭示猫的驯化机制进而探讨猫的驯化过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高能加速器属于当代高科技研究的特大型基础设备,其建设工作属于大科学工程。中国的高能加速器建造走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本文考察了新中国关于高能加速器的研制历史,分析了我国的科技水平、政治和经济因素以及国际环境对这项工作的影响,并对其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单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能加速器建设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末重新提上日程。高能加速器技术路线的确立,经历了从轰击固定靶质子加速器到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转变,即从"八七工程"的下马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的出台。"八七工程"是基于中国已有的技术基础和在最大范围内听取的海外专家的意见而做出的决定。因此,将"八七工程"称作"洋跃进"并不妥当。选择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反而是一次"冒险"的决定,因为对撞机刚刚兴起不久,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没有人才和技术基础。对撞机方案的选择离不开李政道等海外物理学家的强烈建议与积极支持。回顾这段历史,对中国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裘晓辉研究员、程志海副研究员研究组与其合作者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在实空间观测到分子间氢键和配位键相互作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分子间局域作用的直接成像。在超高真空和低温条件下,该研究团队通过精确探测原子力探针与分子化学键的电子云之间的Pauli排斥力作用,获得了吸附在铜晶  相似文献   

15.
3月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彭新华教授研究组及其合作者首次在弗罗凯量子体系上实现微波激射器,为超高精度超低频磁场测量以及暗物质搜寻等研究提供了全新途径。该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进展》。微波激射器是利用电磁波与原子或分子等量子系统的共振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日前发表新闻公报说,研究人员首次观察到由两个夸克组成的D介子转变为与之对应的反粒子——反D介子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人》2004,(10):40-41
~~我国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研究进入国际前沿 吴新涛研究组论文登陆美国纳米百科全书9月初,美国出版的《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百科全书》(十卷丛书),收入了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吴新涛院士及其研究组人员应邀撰写的评述性论文——《超分子配位聚合物》。这表明我国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研究领域已进入国际前沿。该文以占幅19书页的专章形式被收入,纳米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尖端科技领域,构筑超分子和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研究意义重大。这一领域在结构化学方面有结构多样性,并在功能材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据介绍,《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  相似文献   

18.
科研进展     
<正>物理所等在铁基超导体中观察到绝缘体-超导体转变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兴江研究组与其合作者,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首次在单层FeSe/SrTiO3薄膜中发现了载流子浓度变化诱导的绝缘体-超导体转变,为理解铁基超导体中的电子关联效应及其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实验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4):516-516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储成才研究组通过对一早衰突变体psl-D(prematurely senilel,“未老先衰”之意)的研究,发现了ABA介导植物衰老信号通路的重要成分OsNAP。OsNAP受到ABA的特异性诱导,通过直接调控叶绿素降解、营养再转运及其他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叶片的衰老进程。这一发现首次阐明了ABA介导的水稻叶片衰老的分子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0.
科技短波     
正施一公研究组首次解析人源次要剪接体电镜结构1月29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首次报道了迄今整体研究知之甚少的次要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展示了在剪接反应中的一个关键构象——激活态次要剪接体,整体分辨率高达2.9埃(1埃为十亿分之一米)。此次研究突破,使施一公研究组成为世界上首个解析了次要剪接体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团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