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陈布雷是在1948年11月13日凌晨自杀的.蒋介石对陈布雷的死是非常重视的,他除了委托蒋经国先期在杭州迎候外,还在南京参加了陈布雷的许多吊唁活动.  相似文献   

2.
葬礼的表征是仪式性的,突出文化色彩的,但其所指真相或者"深处"则是政治层面的,而陈布雷葬礼活动正是这样一个渗透着政治动力与政治目的的表现场所。国民党利用其殡葬仪式,进行广泛的组织、动员,使陈布雷"忠君""、忧劳为国"的精神内核获得认同,社会其他组织及民间团体也自发地参与进来,赋予陈布雷模范、榜样的作用;陈布雷殡葬仪式成为国民党统治危机下的一种政治自救意义上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蒋介石对人说过,他一生的得意之作是与宋美龄第一次约会. 殊不知这是陈布雷的杰作.蒋介石之所以器重陈布雷,除了他的忠诚和才干以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为促成蒋宋联姻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7年夏末的一天上午,蒋介石将陈布雷叫到他的书房内.待陈刚坐定,蒋突然问他:"布雷,我想和美龄小姐约会,其地是选上海好,还是南京好?想听听你的高见."  相似文献   

4.
廖景芝 《青年记者》2017,(30):105-106
陈布雷作为蒋介石的“文胆”,在政治上的地位颇受瞩目,但不能忽略的是,陈布雷在进入仕途之前,有一段长达11年从事新闻事业的经历,留下可查阅的新闻作品1000多篇,作为报人的陈布雷,他的新闻思想和新闻言论曾经震撼新闻界.《天铎报》是陈布雷踏入新闻行业的第一个工作平台,在此期间,陈布雷所形成的新闻思想对后期起到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南京国民政府"大厦将倾"的统治后期,经济上的崩溃,军事上的惨败,导致社会出现"求和"、"失败"的舆论,使蒋介石感到"人心动摇""对领袖之信仰心,亦不存在";恰逢陈布雷自杀,国民党利用其殡葬仪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动员,使陈布雷"忠君"、"忧劳为国"的精神内核获得认同。在政府与媒体的"建构"作用下,陈布雷殡葬仪式成为社会转型、挽救政治危机下的一种符号性行动或者象征性活动。  相似文献   

6.
陈布雷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11月15日出生在浙江省慈溪县官桥良七房(今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官桥村)的一家书香门第。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他进入政治舞台是从办报开始的。 1911年前后,陈布雷在杭州浙江高等学堂就学时,休假日常往上海,借住其堂兄陈屹怀任社长的《天铎报》社。有一年年初春,恰逢《天铎报》编辑戴季陶结婚请假,叫陈布雷代编报纸。陈布雷于是每日撰短论两则,间亦代撰论说。1911年秋,陈布雷从浙江高等学堂文法科正科毕业,正式进入《天铎报》社。于是每天撰短评两则,每十天撰写社论三篇。  相似文献   

7.
1948年11月2日晚上,陈布雷前往南京黄埔路总统官邸.他本是这儿的常客,这一回,却有点非同寻常,他不是去开会,也不是应总统的召见,而是去探望病人蒋介石."龙体"欠安,以陈布雷的身份和他对领袖之忠诚,不能不有所表示,这也是个单独面谈的难得机会,有些话是不宜在公众的会议上说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与写作》2007,(8):49-49
陈布雷(1890—1948),浙江慈溪人。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校(浙江大学前身)。同年赴上海供职于《天铎报》,开始以"布雷"为笔名撰写评论,崭露头角。武昌起义后,他在《天铎报》上发  相似文献   

9.
<正>陈布雷(1890—1948),浙江慈溪人。原名陈训恩,号畏垒,字彦及。抗战胜利60周年,陈布雷获爱国人士殊荣,表明他的抗日爱国精神和贡献得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从毕业后就进入报界的陈布雷,先后任《天铎报》记者,《商报》和《时事新报》的主笔,在报界已享有盛誉。他追随蒋介石后得到蒋介  相似文献   

10.
陈布雷后半生由报界入政坛,藉文从政,成为蒋介石最器重的“笔杆子”,侍奉蒋氏20年之久。曾以“道德文章”闻名的陈布雷,在当代一些文学影视作品中,被描绘成违心事主的一副无奈相。文人惜文人,寄托了同情与哀思。其实,陈布雷是甘心附蒋,以展政治抱负。悲情后半生令人叹息,但不值得怜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