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语文教育美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教育的美学借鉴应该是精神上的吸收,它区别于工具层面和目标层面的语文审美教育研究.这种语文教育美学观强调以自由创造为内涵的审美精神应成为语文教育的灵魂,这是对功利主义语文教育观美学超越的理性要求.本文从语文教育的学科个性和培养目标两个方面来讨论语文教育的美学借鉴,力图使审美精神观照下的语文教育呈现出自由创造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刘劲凤 《考试周刊》2011,(89):27-28
语文的审美教育就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元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美学精神是一种游戏精神,美学精神是一种超越精神,美学精神是一种和谐精神,美学精神是一种独立精神。中学语文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把握审美精神的特征,以审美教育为纽带,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3.
王玮 《教育与职业》2015,(2):143-145
美学精神体现着主体自身对自由与超越境界的追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分析基础课教学特点、存在问题和原因,并提炼美学精神的德育价值,探寻用美学精神的理念来重新审视和指导"基础课"教学,通过淡化教育的功利性,倡导轻松自由愉悦的教学氛围,改变灌输式的理论教育方式,发挥受教育者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实现寓教育于无形,以推动"基础课"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现实学习活动中较为普遍的被动学习、片面学习、底线学习与工具学习等现象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而且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在学习活动中借鉴美学精神,让自由的美学精神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敞亮与澄明,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自由发展。学生学习活动中不良现象的存在,自由的美学精神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价值追求,学生"自由自觉"的"类特性",是学生学习活动中借鉴美学精神的必要性、必然性与可能性。推行学习自由,开展审美学习,唤醒学习自我,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借鉴美学精神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禅宗美学是基于现实生命又超越现实生命的超越型修养美学。禅宗修养与平常日用相联系,使其美学思想的修养过程具有肯定人的本性和自由、鼓励人的精神创造和动静相宜的特点,并兼具静默之美和戏剧性之美。这种美学不同于世俗美学之处,在于它的“拈花微笑”式思维传感与“本来无一物”的空灵之说;而它倡导的自性、自心是佛的自力型美学又与人类的自由解放和精神创造相通,因而便成为贯通僧、俗两界的自由思想,最有利于审美创造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美学追求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中的美学精神主要体现在自由自觉精神、批判超越精神、整体和谐精神和终极关怀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论教师的游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戏与人类文明同在,游戏精神是游戏的灵魂和内核,主要包括自由精神、创造精神和体验精神。教师有可能形成游戏精神,一定程度和意义上的游戏精神能够使教师超越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的束缚,有助于教师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的统一、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幸福的实现。教师要热爱教育生活,秉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努力走向职业的自由自觉,体验教师生命的幸福。  相似文献   

8.
李白是盛唐时期伟大的诗人,他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将个性予以诗化的表现,以及作品中丰富奇特的想象与审美超越精神,是一种全面丰富、本真自然、极致酣畅、艺术美感的展示.李白对本真生命无比自由的表达,启发我们把个性的培养看做教育的本质特征,把想象理解为人的自由创造,并把审美理解为人对其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9.
潘庆玉 《现代语文》2005,(10):60-60
语文创新教育不仅仅是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创新人才培养的最核心问题其实是自由精神的培植、创造性人格的养成。创造性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毋宁说是一种精神气质、人格倾向。自由精神是一个人创造力的灵魂,它体现在教育管理、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创新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做好知识、技能及思想上的准备,而且还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具有开放的意识、民主的管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彭钢 《江苏教育》2014,(5):22-24
若把学校工作理解为以教育专业为核心的自主教育实践活动,那么专业精神就是校长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精神维度,甚至是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心所建构的精神世界的“核心维度”,我们可称之为“教育学的立场”。专业精神常常与某个领域的学术活动高度相关,但校长的专业精神与专家、学者的专业精神不同,它要面对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而不是“单纯”的教育学术活动,因而它是寓于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教育理性精神与实践智慧的表现,准确地说是体现校长对教育专业的自觉与超越的理性精神,其中包含着三个维度的水平院自觉意识、自主实践、自由超越。  相似文献   

11.
艺术语言的价值在于创造主体精神自由的实现。而艺术语言主体精神自由的实现体现为一系列的超越,有对主体自身的超越,也有对客体存在和言语形式的超越,两种超越的契合,使艺术语言主体精神自由的创造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正>后现代时代强调超越与反思精神,利用解构与建构意识培养教育对象的后现代主义思维是后现代主义语文美学的典型症候。它使语文学习个体的生活在着某种诗性般的生存体验中,维持着语文经典时代现代思维及话语权的霸权,同时又挑战与超越语文经典化形成的思维阻滞。用海德格尔的语言表述就是"诗意栖居",语文教育既保持着对理想化语文诗性的追求,又应然地面对语文常规化教学的朴实率真。有人担心后现代主义语文美学症候正利用解构与建构的思维方式深度解除传统语文美学的合法性,又以娱乐至死的态度否定了语文经典美  相似文献   

13.
美学精神的实质是追求自由,回归生活的德育强调主体的自由意识和人性的解放与至善。这表明美学精神和生活德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契合。本文从实现德育与美学的深层交叉,美学和生活德育契合构建着眼,通过对生活德育内涵及美学精神的理论分析,寻求两者的契合点,进而实现美的享受与道德情感的培养相统一、知情意行的协调一致和能动发展的契合价值。  相似文献   

14.
美学应从狭隘的有美之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美学应该关注人,应该关注人的存在,人的生存状况。美不过是人追求超越肉体自然生存状态的一种精神标识,美学只不过是对人的精神存在方式的一种诗性表达。美学是人的诗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乐教是礼乐政治文化的产物,但其意义却并不仅限于政治。乐教发展过程中接受主体对乐的体验、认识与运用,拓展了主体深赋情韵的现实人伦关怀与道德理想,它自由无羁、充实光辉的人格精神冲破了有限存在及上下与天地同流的超越情怀。儒者在乐教中完成了人格精神世界的审美建构,其中含蕴的教育思想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学校精神触动着美学艺术的琴弦,因为美学艺术中的唯美传统、独特气质、崇高境界、美的最高境界以及对生命意义追问、存在价值寻求的超越情怀都可以在学校精神上找到印记。学校精神的美学价值体现为唯美、特色、崇高、和谐、超越。学校精神的美学价值是一种独特的风韵,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相似文献   

17.
所谓“悲剧精神”,就是对苦难的抗争与对生命的超越精神。语文教育中的“悲剧精神”是指一切具有进取、豁达、执著、坚韧及抗争的精神。运用有限的语文课堂进行悲剧教学,称之为悲剧美教学。在这个乐感文化充斥的时代,运用语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悲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如何把握悲剧作品的特点、挖掘悲剧作品的内涵和根据悲剧作品体裁的特点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利用语文教育培养学生悲剧精神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张萍  戴林东 《语文天地》2013,(18):53-56
关于语文课程的有效教学,雒晓春称:"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开拓和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包蕴的丰富内涵。"(参见《语文教学应凸显语文的个性》《教育探索》2006年第7期)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在坚持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教育要培养与弘扬"语文精神"这个重要命题。郑逸农先生在新课改发轫之初就振臂高呼,要"找回失落的语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庄子哲学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确立人的精神归宿。庄子大力提倡对于功名利禄应当持超越的立场,对于生死、天命应当持超越的态度。庄子还提倡"齐物",对人世间的矛盾也应当持有超越的态度,由此达到人个体精神的自由。庄子的辩证人生哲学,对于我们调节心态和处理好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借鉴庄子的"逍遥游"的精神,可以让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心理平衡,最终发现和体验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季小敏 《语文天地》2009,(12):76-77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向教育发起了挑战!向语文教育发起了挑战!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人”。我们的语文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努力去解放学生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对美好的精神生活的个性化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