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的弊端——我们培养的人缺少创造性、主体性,即缺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质疑能力,是指具体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我认为教育成功的标志应是把学生由没问题教得有问题,而且能提出越来越深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它们。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3.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过一段精辟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相似文献   

4.
一、教师的预设 “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而把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这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我们日常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疑来打通学生思考的“脉络”?教师是否给学生机会来表达他们头脑中存在的疑问?  相似文献   

5.
黄文赞 《考试周刊》2009,(43):215-215
一个理想课堂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听到学生的声音。但是,在单向灌输方式盛行的课堂上.我们能听到多少学生的声音呢?有人曾这样评价我们的教育:“在中国,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作为成功,而在国外,却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甚至连教师也难以回答作为成功。”一个有责任心的、掌握教育经验的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发问”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上。课堂上学生发出声音,这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一、教师的预设 "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而把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这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我们日常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疑来打通学生思考的"脉络"?教师是否给学生机会来表达他们头脑中存在的疑问?教师的预设主要是指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加以精心设疑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7.
一、教师的预设 有位教授说:"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而把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这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我们日常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疑来打通学生思考的"脉络",教师是否给学生机会来表达他们头脑中存在的疑问.教师的预设主要是指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加以精心设疑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8.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时,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了,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学生没有问题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考试标准为什么是有“答”的标准而没有“问”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在《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连教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成功的,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相似文献   

10.
曾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案例:一位中国老师为外国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整个课堂学生没有提出什么疑问,教学流程简洁紧凑。课后听课的中国老师赞不绝口,但外国教师却不以为然,说:“学生在课堂上都会了,还要你老师干什么!”是啊,学生都会了,要老师干什么!有学者将中外的教育教学进行对比,发现中国是将有疑问的孩子教的没问题,外国是将孩子教的带有很多问题。那么学生真的是没有问题吗!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的教育方式倒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就是成功。我国中小学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打好基础,做好准备。而创新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近几年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提问这方面辛勤劳作,孜孜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我发现直到今天,还有相当多的老师在课堂上先自己提出同题,再让学生思考回答,表面看似热闹,学生也积极思维,但实际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12.
有人把个别教育等同于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既包括做好后进学生的教育工作,也包括做好中间学生和所谓"没问题"的优秀学生的教育工作;既要防止忽视对优秀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防止对后进生嫌弃、放弃;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习惯上人们把“问题生”界定为学习成绩低下,自暴自弃,不诚实,喜欢与人争吵,甚至逃学。但问题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中有些操作技能水平较高,有些对艺术表现出很浓的兴趣。对“问题生”的教育,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教师工作的难点。其实,只要教师改变观念,教育“爱”字当头,再难教育的学生也就不那么难了,“问题生”也就没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不是教学生‘没问题',而是教学生‘有问题'"。这些耳熟能详的教坛名言警句,在当今教学模式下,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并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践呢?学生会不会提问题?教师敢不敢放开让学生提问?如果学生的问题汹涌而来,超越教师"感觉良好的范围",那么教师如何应对?问题生成教学,挑战的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学生而言,当拥有提出问题的主动权时,学生被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并从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  相似文献   

15.
范斌 《基础教育研究》2009,(9):26-26,28
有人把我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的基础教育作了一个形象的描述,说美国的教育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变得有问题,而中国的教育则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细想一下,确实有点道理。要不然,为什么从小学到高中,提问题的学生是越来越少了呢?我想这与我们的基础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就是成功。我国中小学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打好基础,做好准备。而创新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近几年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提问这方面辛勤劳作,孜孜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我发现直到今天,还有相当多的老师在课堂上先自己提出问题,再让学生思考回答,表面看似热闹,学生也积极思维,但实际效率不高。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思维始终不能跳出老师的范围。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17.
罗燕 《中学文科》2009,(11):98-99
教学过程是为了学生获得认知的最大效果人为设计的,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尽一切教学手段去发动学生到达最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在学校的教育中,把动机教育作为教育的突破口,以动机教育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那么应采取何种措施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结合化学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指教.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至关重要的问题。现代教育中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是怎样组织的?我们习惯上称之为班级授课制。过去的教师是怎样教学生的?通常是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或者几个学生。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标志着大规模推行教育的基本形式的出现。随之,在班级如何有效率地组织教学成为一门学问。很多教师有一个最基本的设想,就是把儿童设想得都一样,每个学生都一样。  相似文献   

19.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是当前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是我们做教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意识与真正的提问 有位专家在中西教育的比较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的。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这其实就是中美两国对问题意识的不同理解。我们的教学是为了问题本身而教学,美国的教学是为了问题思维而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