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建飞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13-16,30
比兴寄托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诗经》中就已广泛地运用了比兴。屈原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比兴从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起兴的朴素状态发展到象征、寄托或者寄寓的高级状态。李商隐继承了屈原进步诗歌的传统,从屈原的艺术宝库中学习了象征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遭遇的比兴手法更为他所自觉继承。他的无题诗不只是创造一些工于比兴、深于寄托的名句。而是把比兴寄托这种手法运用于全篇。  相似文献   

2.
刘卫华 《时代教育》2015,(3):142-143
比兴手法出现后对古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既是诗歌的创作手法,起到增强表现力的作用,同时由于比兴刺过讥失的社会功能,奠定了中国诗人关注现实民生的创作态度,讽喻美刺成了中国诗歌遵循的原则。其次,在发展过程中,比兴的运用逐渐使诗歌形成含蓄蕴籍,意在象外的艺术审美特征。再次,由于比兴将主观感情物象化,形成中国诗歌重意境的传统。最后,由于比兴经常托付外物来抒情言志,由此诗歌的意象出现定型化的趋势,从而形成几种比体诗。  相似文献   

3.
比兴是诗歌创作中的常用手法、自《诗经》起,我国的历代诗人、在诗歌比兴的手法运用上、有着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且有不少传世之作。下面就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在比兴手法运用的艺术成就上,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试论杜甫诗歌的比和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和兴是诗歌的两种表现方法 ,二者在诗歌的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唐朝的诗人之所以取得成功 ,与他们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密不可分。杜甫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为后人留下传世佳作  相似文献   

5.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虽同时运用于《诗经》和《楚辞》的创作之中,但彼此之间则经历了学习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诗经》和《楚辞》中的比兴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原始诗歌审美意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最终使得诗歌审美意识趋向明、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屈骚对我国诗歌艺术表现方法的发展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一般论者大都局限在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方面,笔者认为,屈骚对《诗经》比兴手法最大的创新与发展则主要表现在比兴象征上,特别是在比兴象征形象、比兴象征构思、比兴象征范围和比兴象征传统等方面都作了突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隐喻和比兴作为中西诗歌不同的表现手法,源于中西不同的文化精神,表现了中西诗歌不同的诗性思维,形成了中西诗歌不同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标准。中国新诗的变化也与隐喻和比兴这两种手法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8.
《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比兴”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五千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兴”是意境美的载体,没有“比兴”就形成不了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的体现,滥觞于《诗经》。《诗经》中“比兴”之法的运用使其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创造了诗歌“意”与“境”的完美统一。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意境美已成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美学标准之一,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诗经》中那些亘古常新的创作方法,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服务,同时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诗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发展史的角度讲,“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分解到趋同合一的过程,“比兴”的本质特征是“假象见意”、“文外之旨”;古代诗歌中比兴手法具体表现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凭虚构象”。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比兴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本文较深入全面地论述了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并阐发了它对后世文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唐诗人刘禹锡在其23年的贬谪生涯中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大多运用了比兴手法,但比兴手法的运用在前后期存在差异。贬谪前期的作品在整体上具有比兴意义,以朗州时期的政治讽刺诗为代表,怨刺意味较浓,且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重在比;后期作品在整体上含有深沉的历史和人生感慨,以《竹枝词》为代表,用语含蓄,辞旨幽怨,大多没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重在兴。  相似文献   

12.
罗隐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的讽刺艺术。他的讽刺题材广泛,既讥刺科举弊端,又批判世态人情,甚至指斥当时执政。在讽刺的手法上,也具多样性,有议论手法、比兴手法和谐谑嘲戏法。而他的讽刺诗歌,更具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三百零五篇诗歌中,讽刺的诗就有一百二十篇,其讽刺的手法主要通过比兴、夸张和写实的手法来表现,揭露统治阶级丑陋、虚伪、厌恶的面容。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诗词中的"比"、"兴"一直被当做两种不同的艺术手法来看待,但实际创作中多见"比兴"连用或"兴中有比"、"比""兴"这两种表现手法内在的思维方式相似并相通,形成了传统诗词中重要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诗歌中的"比兴"思维。  相似文献   

15.
曹植诗歌的抒情艺术极具特色:长于借助时空之势,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加上巧妙的章法和鲜明生动的语言使他的诗歌在建安文学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曹植诗歌的抒情艺术极具特色:长于借助时空之势,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加上巧妙的章法和鲜明生动的语言使他的诗歌在建安文学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7.
曹魏西晋诗歌描写松树侧重写其健劲、纯洁、生命力强大等内蕴,东晋诗歌重在写松树挺拔洒落的外观,陶渊明多用比兴手法写松,将自己高洁的品质、高远的人生境界融入松树,形成意象。刘宋诗歌描写松树形象出现了变化,或以写实手法写纯粹客观之松树,或融合赋比兴多种手法写松树,将松树的外观描写与诗人的寄托融为一体,终使松树形象稳固地扎根于中古诗歌之中。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艾青曾选择桂林作为将近一年避难的驿站。同时,这一年也成为艾青诗歌创作生涯的一个黄金点:不少诗歌作品既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又能顺利保存至今。仔细分析艾青诗歌得以传承的原因,可以发现其中之一得益于他在诗歌意象具体化方面所下的功夫,而比兴手法的使用令其增色不少。作为艾青诗歌意象系统组成部分之一的"比兴"意象,主要可以分作三种类型进行更进一步地探究:象征型意象、比喻型意象和综合型意象。  相似文献   

19.
在题材方面,柳宗元将南国许多特有的植物引入花木诗,较其之前的诗歌是一大创新;诗人以花木诗曲折反映其处境、心境、人格及身世命运之感慨,体现出的淡泊幽婉的艺术风格,此艺术风格在柳宗元的诗歌作品中亦独树一帜;花木诗所采用的比兴手法,是对屈原所开创的香草美人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晚唐诗人的楚骚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对晚唐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晚唐诗人对屈原和宋玉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他们推尊屈原,学习了屈辞中的比兴寄托手法又有所突破,却更为看重宋玉,因为宋玉的多才、风流和伤感与晚唐诗人的精神状态极为契合。晚唐诗歌总体风貌的形成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