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以词语概念意义及其形成的阐述着手,从语义学、语用学和概念构成理论对词语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词语的使用是高度自动化的技能,人类交往联系要求同时激活词语的形式内容(语音、形态、书写等)和意义内容(包括句法信息)。认知词语概念意义的本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和发展词语,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研究语言学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最终提升人类整体认知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陈静 《考试周刊》2013,(45):84-85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种种词语空缺现象,这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英语词语像普通英语词语一样,也包括词、词组、术语等,他们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词是人们认知的基本层面,以词的基本义为原型,可以引申出多个意义,产生一词多义现象,这可以添补词语空缺;也可以通过词与词的组合添补词语空缺。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利用原型理论、范畴理论等研究作物英语词语演变的规律及其内在理据,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该文根据奈达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阐述文化词语的概念及其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从解说词语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两方面入手,着重比较汉英文化词语的差异,并借助汉语文化词语翻译的一些基本策略剖析以上翻译的错误,探究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词语的翻译原则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认知视觉下的转喻与英语习语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习语的意义产生于人的认知结构,具有大量的系统概念理据,习语的生成机制在于概念结构的映射,转喻是构成习语意义生成的认知基础之一。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维度对转喻所作的理据分析为我们理解与翻译英语习语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崔竞 《文教资料》2012,(1):38-39
中英两民族的种种文化差异使得英汉词语和意义经常无法对应,从而产生了词义空缺现象,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本文拟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方面来阐述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讨论如何采取相应策略,力求在翻译实践中充分准确地传承语言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和感知器官,面对客观世界时必然会产生相似的认知心理.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句式的产生基于一定的认知机理,总体普同的认知心理是人类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前提,是不同语言间进行翻译的深层动因.原型范畴理论为英汉句式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人类常用"雨"的基本概念去认知其他概念。汉语里"雨"常和其它的气象概念组合成新的词语,以表达更多的隐喻意象。这类合成词中以"云雨"、"风雨"、"雨露"最为典型。这三个词语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认知角度出发,在与西方文化比较的基础上,对这三个词语的翻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词汇空缺的角度看可译的相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语言现象,是由于各民族语言文化不同所造成的对等成分的空缺。它分布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给翻译活动造成了一定困难。从翻译的定义、标准和翻译者的不同、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同一性以及文化的相互渗透性方面来看,词汇空缺是可译的。但从语言文字系统的差异、文化差异、习语、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四个方面所导致的词汇空缺的翻译实践来看,其可译性又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语言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汉文化和英语文化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下形成的,两者的文化内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在英汉翻译中经常出现词义空缺、意义不对称等现象。因而,在词语翻译中应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灵活运用直译法、替代法、音译法等翻译方法,准确而恰当地表达词语的字面意义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外来词的翻译应该顺应一定的认知规律。感官感知是认知的起点和基础,它在认知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样体现在外来词的翻译过程中。根植于人类认知体系的隐喻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它对外来词的汉译可起到很强的理据性作用。感官感知和隐喻是认知语义学的重要内容,对外来词的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以此二者为认知理据翻译外来词,译者可选择更易于理解和传播的译法。  相似文献   

12.
邹馨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33-134
受结构语言学影响,传统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语码转换过程,是一种完全建立在对语言形成理解基础上的翻译观。但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而言,词汇不是简单的音义任意结合的语言符号,而是具有认知和心理基础的,因此对于词汇的翻译也不能仅仅从理解的基础上翻译。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从认知范畴的角度来浅谈词汇翻译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主体认知机制的局限性决定了模糊概念的客观存在性。受所指概念模糊性的影响,原语模糊词与其译语对应体(精确词或模糊词)无法实现完全对应的转换关系。双语所指概念应用区域不能完全重舍是造成模糊词语际转换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理解书面语篇必须依靠从语篇推导出来的认知语境。理解语篇的信息内容离不开词汇,当字面理解受阻时,则需要词汇语境线索。以解决歧义、表面搭配不当、词义空泛、词的临时组合和新词的意义等,也有助于翻译和教学。  相似文献   

15.
仿一词造一词的仿词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被人广为使用。通过仿词造词之间高度可及的认知关联,可及事物更深层次的含义。翻译是语际交际活动,整个过程包含交际和认知。根据关联理论,人类认知处理具有自动地致力于事物关联的取向,即使用最小的认知努力来得到最大可能的认知效果。以关联理论研究《红楼梦》中的仿词及其翻译,旨在证实以交际和认知为取向的关联理论在对形成译文与译文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为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方面具有极强的阐释力,对译作评价具有高度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讨论了文化负载词语产生的根源是由于英汉两族人们具有不同的认知环境。对于同一事物所赋予的联想或象征等文化内涵意义无法相互明白。翻译文化负载词语可以通过直译、直译加注、意译、形象转换、增删的方式进行,无论使用哪种翻译技巧,译文在传达原作意图的同时必须考虑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实现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视角转换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技巧之一,可以解决翻译中语言与文化差异带来的许多实际问题。但是,过度使用视角转换翻译技巧可能影响译文的准确性。视角转换技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忽视了认知过程的关联性,否定了语义的连续性;减少或者增加了语用预设等方面。使用回译法可以检视视角转换翻译技巧的适当性。  相似文献   

18.
源自认知心理学的图式是用来说明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过程。翻译作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就是译者文本理解图式的再表达。本文用图式理论对《聊斋志异》中的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研究,从两种不同宗教文化背景下的图式构建对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证实图式理论对宗教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翻译中不同语言习得背景译者的词汇组织功能异同,研究选择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的本科生两个班60人,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的本科生两个班60人,要求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相同任务的课堂定时翻译。其后,将学生译文转化成电子文档进行语料分析。研究表明,在高频词的重复使用方面,文科学生更加得心应手。但是,工科学生在某些富含生活体验和认知经验的词语方面的表达较文科学生更为贴切。就基于语言独特性的语料分析和统计来看,工科生的翻译创造性并不比文科生低,反而稍高,这说明翻译过程中语言习得背景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因素,除了语言能力,带有认知体验的翻译能力高低也是影响翻译结果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指出近来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语言学的主流学派。从取决英汉翻译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的角度出发,集中论述翻译选词依据的两个方面:模糊性和体验性,并进一步探讨两者影响英汉、汉英翻译的原因,以及它们是怎样应用于翻译选词中,以强调它们对翻译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