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革命文艺是中共革命事业的重要元素。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创建的红军在苏区斗争中形成了运用革命歌谣宣传动员的传统。由于反"围剿"战斗失利,数支较大的苏区红军先后长征转移。长征途中红军尤其重视部队的宣传动员工作,建立了完善的文艺宣传机构,宣传形式多样,革命歌谣成为红军宣传动员的重要武器。以红四方面军为例,革命歌谣在长征途中激励将士行军、鼓动红军战斗、策反敌方士兵、动员民众拥军、团结兄弟部队等宣传动员中发挥了重要功用,是革命文艺运用于宣传动员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央苏区红军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在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实践认识等方面中央苏区红军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重要经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了开拓作用,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目的是要明了各阶级的相互关系,调动根据地广大民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行动起来,在正确的路线指引下不断前进,达到革命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红军文艺即工农兵大众文艺,萌芽于1927年,经过几年的成长,1933年后进入大发展时期。毛泽东与瞿秋白为红军文艺理论体系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红军文艺是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艰苦创业精神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今天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5.
苏维埃革命时期,苏区的土地分配政策在乡村地区的深入不仅依赖于决策的正确性,在此过程中也借助了一定的动员技巧。苏区政府通过培养农民的阶级意识、满足农民平均主义的诉求、保障土地革命的成果等措施,动员了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土地分配运动。  相似文献   

6.
关于民众参与革命的环境因素,已有的研究大部分是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视角去考察的,这当然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方法。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不以物质利益为中心,是从"民众"与"中共"互动的另一视角,希望在此问题上有所突破。苏区民众革命参与的动力机制有以下三个层面:首先革命的嵌入得益于一种非此即彼局面的初步形成,革命成为民众的"理性"选择;其次是中共党人对"不满"的汇集与解读,民众觉醒的逐步完成;最后是革命荣耀的"酿造",在总体决战与集体狂欢中革命洪流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7.
中央苏区县龙川的革命,与中央苏区革命发展态势有五个一致:都积极利用国内反动军阀内争局势使革命力量获得发展壮大的时间空间,随着国内反动势力内争局势结束都遭受国民党"围剿",革命力量都随着正确领导下的反"围剿"胜利而得到发展,革命都因错误路线在党内的统治呈波浪式发展变化,龙川革命随着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后中央苏区丧失转入低潮。  相似文献   

8.
面对中央苏区经常性爆发的各种传染病的威胁,苏区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成立了相关的医疗机构,加强对卫生防疫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使得整个红军的卫生防疫工作逐渐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起来,有效推动了红军的卫生防疫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同时进行卫生防疫工作的宣传和相关知识的普及,广泛动员指战员积极参与卫生防疫,并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卫生防疫工作的实施.虽然当时的有些做法显得比较原始和简单,但它们确实起到了防止中央苏区传染病的大规模爆发和流行,对保障红军和苏区百姓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央苏区经济动员立法涉及的众多经济领域,是中央苏区经济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和促进了战争环境下的经济建设,为革命战争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并改善了苏区人民的生活;同时为抗日民主政权和解放区的战时动员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也为今天中国战争动员法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红军南下行动是长征过程之中的一次重大曲折,它同红四方面等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南下行动在根本性质上属于党内矛盾范畴,南下红军仍然是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军队;南下行动对于党中央选择落脚陕北和长征的胜利完成,对于党中央创建西北革命大本营的开拓性工作,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央苏区政权是中共开始治国安邦首次实践下的战时创新型政权。它的四个基本特点是中国化的苏维埃政权体制、工农民主专政、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和党的一元化领导。这些形态特点既具有较强的苏俄(联)模式特征的一面,又具有鲜明的中国化色彩;既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时代进步性,又具有因经验等因素所导致的时代局限性。但它在近代中国政权形态史,特别是中共政权形态史上特殊的地位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系列革命精神形态中,中央苏区精神与苏区精神是种属关系。中央苏区精神是苏区精神的核心内容,它在层次上与其他苏区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平等的。在苏区精神的研究中,尤其要深入开展中央苏区精神的研究,以尽快改变中央苏区精神研究与中央苏区历史地位不相称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苏区文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革命文艺,苏区文艺确立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原则和文艺大众化的方针。中央苏区与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的两块革命根据地,两个苏区的文艺无论是理论来源、指导思想、文艺制度,还是题材与体裁、表现手法、创作群体等,都具有同质同源的属性,但由于地域差异、地位差别,两者之间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中央苏区文艺相较于鄂豫皖苏区文艺,理论体系更加系统,文艺制度更加完善,组织化程度更高,创作队伍更加庞大,人员更加专业,影响更加深远。苏区文艺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所进行的文艺理论与实践活动,其经验与教训对后来的延安文艺及新中国文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包括体育文艺和体育文学等在内的体育精神文化是中央苏区体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应于苏区体育的群众性,因而具有强烈的大众性特征。苏区丰富的体育精神文化的出现,既有赖于中央苏区领导者和体育工作组织者们的高度重视,也得益于苏区广大群众的参与和创造,对推动苏区体育运动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取得巨大成就并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川陕苏区,在创建中却体现出比其它苏区更为突出的艰巨性,主要的困难有:富源上的劣势、革命基础和地方党力量的薄弱及频繁军事斗争造成供给困难的加剧。正视川陕苏区在创建中所面临的艰难,才能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川陕苏区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分量,也才能更加深刻体验到老区人民为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斗争》是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的机关报。中央苏区时期,关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相关报道在《斗争》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内容涉及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民主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探究《斗争》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之关系,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央苏区时期,为了推动苏维埃运动的发展和巩固革命政权,中国共产党从赣南、闽西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土匪和会道门分别采取了教育、争取、打击和消灭的政策,成功地解决了这两大社会问题,为赣南、闽西乃至整个中国苏维埃运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江西原中央苏区三个地区的产业布局,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央实行非均衡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均倾向于东部的背景下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的区域产业布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政府都在试图重点发展能够迅速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部门,但有时因相邻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相似,必然导致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在协调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必须综合权衡,因地因时因业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发展,合理布局产业,以获得较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苏雏埃革命初期,基于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对群众基础的客观认识,中共对群众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政治动员经历了一个由盲目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在具体实践中,中共更多的是以军事斗争保证群众安全,以经济利益满足群众需求来达到政治动员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