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三因素论”是我国在五十年代初翻译的由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对教育与人发展关系问题上的一个基本观点的简称,即把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归咎于遗传、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三个方面。并指出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潜在可能;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学校教育则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三者缺一不可。这个结论在我国维持了三十年之久,而近些年来,人们不断对此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在相同条件和背景下,有的教师之所以能驶上教师专业发展的“快车道”,而有的教师却总是走不出“高原”,徘徊不前,甚至不进反退,就在于他们主观上的不作为,存在“自满”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自甘平庸”心理。  相似文献   

3.
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概括起来,不外乎遗传和环境(包括教育)两个因素。遗传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各起什么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长期以来,理论家们各执一端,或者认为遗传起决定作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认为环境起决定作用,否定遗传作用。在这种相持的情况下,有人则提出了另一种主张,认为遗传和环境都起一定的作用,是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人的发展。但是,这种相加也有问题,因为两数相加,如果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论是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总结。毛泽东同志突击地把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认识论各个方面,运用于认识的整个发展过程,十分强调社会实践的观点,坚持物质和精神的辩证统一,主张客观决定主观,同时又承认主观反作用于客观,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归结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观能动性的理论。本文  相似文献   

5.
《戏剧艺术》1979年第1期发表了陈恭敏同志题为《工具论还是反映论》一文,指责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是不受生活制约的违反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论断。《上海文学》在《为文艺正名》一文中也说:“工具说”要求文艺创作首先从思想政治路线出发,势必导致“主题先行”,这样就撇开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把文艺与阶级的欲望、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未曾发现“辩证唯物主义”一词出现。他们在称呼自己创立的新哲学世界观时,多是使用“现代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等。从目前所能查到的文献上看,最先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是普列汉诺夫。有的同志认为普列汉诺夫是在《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中最早提出的。实际上他早在《黑格尔逝世六十周年》一文  相似文献   

7.
在《论艺术的精神》中第二部分“绘画”的第五节“色彩”的效果和第六节“形式和色彩的语言”中,康定斯基分析了色彩在绘画心理感觉中的作用;在《色彩科学》中何国兴先生提到过色彩感觉是一个主观量而非客观量。文章认为绘画色彩中的主观量是一个更复杂、包含了更多情感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横跨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人们通称为“三论”或“横断科学”。“三论”的创立,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为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新素材。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都应该有理想、有道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党史界有些同志认为,客观上敌强我弱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主观上则是党的幼年;如果把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说成是陈独秀投降主义错误,就是太着重追究个人的错误责任。怎样正确地分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些浅见。 (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客观条件的制约作用。在分析大革命失败原因时,党和毛泽东同志从来没有忽视对客观原因的分析。早在一九二八年党的六大就指出这次“革命在这一历史阶段里,没有充分的力量战胜当前的许多困难”。(《六大以来》上,第5页)过了十七年,党在《关于若干历史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作了这样的结论:“地理环境不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的原因,决定的原因”。这个结论未免有些简单化和绝对化了。长期以来它曾被人们奉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写进哲学原理教材,并且作了简单化的解释。 关于斯大林地理环境理论的缺陷,笔者已在《评斯大林的地理环境理论》(见《云南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一文中论及,这里仅就怎样正确理解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命题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一、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政策和制度的完善 素质教育的实施给当代的中国教育带来一场划时代的变革。毫无疑问,素质教育更符合人个性的发展,为人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是,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应试教育”框框的中国人很难一下子从旧的观念中解脱出来。社会、家庭、学校多年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因此,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最大的因素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实现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变有主观障碍.而客观障碍则起决定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社会如何形成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和具…  相似文献   

12.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其作用如何?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遗传决定论者认为,人的发展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奥地利儿童心理学家彪勒(K·Buhler)说:“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乃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的运动过程,外部环境在这里起着促进或延缓这个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认为:“人的智慧百分之八十决定于基因,百分之十七决定于训练,百分之三决定于偶然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斯坦莱·霍尔(G·Stanleyo Hall)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相似文献   

13.
人的发展与“四要素”影响辩证关系新探陕西师范大学郝文武人的身心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努力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各有什么作用,历史上有不同的看法。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决定论和自身努力决定论等不科学的观点。也有上述四要素或...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教育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很长一段时间未能达成共识。有人赞成“冲击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传统的学校德育构成了巨大的冲击;有人主张“取代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把握,可以用来代替传统德育;有人宣扬“融合论”,认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很难截然分开,可以作为德育的一部分来看待。事实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异同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配合论”。  相似文献   

15.
在古汉语中,“为(w(?)i)人……”中的“为人”是什么意思,一般语法书和古文选本大部未作解释。有的同志把“为人洁白晳”(《陌上桑》)中的“为人”解释为“其人品”(见《中学语文教学》85年第1期龚识《“为人洁白晳”的“为人”》)。我认为不妥。在“为(w(?)i)人……”中,“为”是动词,相  相似文献   

16.
<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也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事物的这种客观辩证法无疑也决定着人的主观认识的秩序和过程。但在最近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的讨论中,却出现了这样两种见解:一是认为感觉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感觉也不能反映事物的质;一是认为感觉能够反映事物的质,所以,感性认识也反映事物的本质。我们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是毛泽东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论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理论而形成的。毛泽东以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意识与脑的关系,认为意识是客观物质反映到脑中的理性认识,说明了人的社会实践对人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客观真实论”作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其内涵是对犯罪事实的认识尺度和评价尺度,其背景是大陆法系“实体真实论”的继承和改造,其精神已在我国刑事诉讼法条文中得到了体现。文章指出,刑事证明标准应坚持“客观真实论”,有三方面的理由:“客观真实论”作为我国刑事证明的标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刑事证明领域的具体应用,是刑事证明追求实体正义的必然选择,坚持“客观真实论”与当前刑事诉讼改革模式并不矛盾。文章同时批驳了用“相对真实论”取代“客观真实论”的观点,指出“相对真实论”是英美国家经验主义哲学的产物,其认识论的缺陷决定了它看不到相对真实与绝对真实辩证统一的一面,无法精确,不易于掌握,也难于达到提高效率的初衷。  相似文献   

19.
“客观真实论”作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其内涵是对犯罪事实的认识尺度和评价尺度,其背景是大陆法系“实体真实论”的继承和改造,其精神已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务文中得到了体现,文章指出,刑事证明标准应坚持“客观真实论”,有三方面的理由:“客观真实论”作为我国刑事证明的标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在刑事证明领域的具体应用,是刑事证明追求实体正义的必然选择,坚持“客观真实论”与当前刑事诉讼改革模式并不矛盾。文章同时批驳了用“相对真实论”取代“客观真实论”的观点,指出“相对真实论”是英美国家经验主义哲学的产物,其认识论的缺陷决定了它看不到相对真实与绝对真实辩证统一的一面,无清精确,不易于掌握,也难于达到提高效率的初衷。  相似文献   

20.
一、概述目前各国都十分重视对人的潜能的研究,然而究竟什么是潜能尚无定论,有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玉珣同志认为人的潜能就是“人从自然中得到的一定的遗传素质,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1]而张富同志则认为潜能是“由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最佳结合产生的超出通常的潜在能力”。[2]保加利亚科学家乔治·拉扎诺夫创立的暗示教学法则认为人的潜能是人人皆有的普遍能力中未被使用的部份。从上可以看出:第一种观点把潜能等同于遗传素质;第二,三种观点把潜能理解为人的能力,各有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