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教师是我幼时的梦想,我喜欢天真活泼的孩子,愿意为他们除去蒙昧,开启智慧;愿意与他们为友,共同成长。校园里有着别处不及的干净、朴素、温和与宁静,我迷恋那三尺讲台和书本世界。1995年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初为人师的我,希望能大干一场。我的人生信条是:“绿叶婆娑的年轻时节,不怕苦;满目霜叶的华发年纪,不后悔。”但没想到当一个合格的、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却是这样的不容易。  记得两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我知道我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我知道这对孩子、对家长的重要性。因此,我对学生要求很…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听课中我看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学生连续两次回答(都说错了),得到的都是教师责备的眼神,至此后面的教学中这位学生没有再举手。这使我想起:课堂上,一部分些学生很少发言,是否与我们不够注意对他们出错的评价有关系?如果有关系,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出错时,教师怎么评价才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3.
顾银乔 《师道》2005,(2):44-44
如果有人给教师出一份考卷,问你在教给了学生知识以外,还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我相信百分之一百的教师会这样回答: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确,教会学生做人比教给他们知识更为重要。然而,我们的教师自己,是否都已经学会做人了呢?这是一个很值得大家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在我的教案设计当中,我如何回答他们?他们提的问题打乱了我的教学程序,我怎么去引导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并继续我的教学,直至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涉及到“教育机智”的问题。所谓教育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碰到突如其来的情况而表现出的应变能力。教育机智与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一个优秀的教师,他能凭借自己丰富发展他们的智力与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相反,“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消极地等待教材内容的…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堂一年级的口语交际课,题目是《该怎么办》。大意是这样的:小松在家里玩,不小心摔坏了家里的花瓶,让大家给小松出个主意:小松该怎么办?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观看这样一段动画:爸爸回来后,看到花瓶摔坏了,不容小松解释,就狠狠地揍了小松一顿。然后,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你在家里犯了类似的错误,你爸爸是怎么做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我爸爸也会揍我。”“我爸爸踢我几脚,叫我滚开!”“我爸爸用皮带抽我。”“我爸爸用手拧我,把我身上拧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相似文献   

6.
一、教师不能只为成绩而教
  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我已经站在讲台上十几年了,这十几年里我从一个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成长为一个具有一定经验的中年教师,对数学教学也渐渐有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一级达标学校,但可能是这所不大的城市中有几所好一级达标学校的缘故,我所在学校的学生生源不都是非常优秀,特别是文科生,为了让他们能够在解题中尽快找到思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喜欢对每一种类型题进行归纳总结,列出常规的解题方法并让学生背起来,课堂上的讲解也都以常规法为主,很少去挖掘其他方法,除非那节课的容量较小,渐渐地学生的方法也越来越单一了,有时明明用其他方法很快能解出的题目他们也是绕了一个弯才出来,我明白这种情况的责任在我,但由于我的教学成绩不差,所以一直没想过要进行改变。这几年学校一直在提倡问题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教学方法:这样教真的可以吗?他们解题都循规蹈矩,别出心裁者很少,缺乏探索精神,这样下去将来会有很大的发展吗?哈佛大学之所以走出那么多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学生很少有按“标准解法”解题的,甚至连标准答案都不顾及,学校也鼓励他们这样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我们都用统一的框框框住他们,那就相当于剪断他们飞翔的翅膀,后果可想而知,我现在才知道我们教师的教育观有多重要,我们身上的责任有多重!  相似文献   

7.
下课后,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快乐吗?他们在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吗?”两种不同的反思角度.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赞可夫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才能和禀赋。”然而,当我们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却分明看到了以下令人深思的镜头。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幸福     
忱凝 《早期教育》2002,(17):2-4
我的案头摆着一封教师的来信:这是一位边远地区的民办幼儿教师。收入少得可怜,生活十分清贫,好多次她都想放弃这份职业,但孩子们看着她的眼睛,是那么纯真,让她心痛。最终,她坚持了下来。像这样的教师,像这样的感受,还有很多很多。当一代又一代幼儿教师走上又离别这个岗位,我们迎来又送往一个又一个教师节,这份感受一层一层累积在心头,越来越沉重。今天,我们走近教师,走进他们成长的故事,让他们的生活勾起我们对幸福的回忆,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在职业中成长的幸福秘密。  相似文献   

9.
在一些公开课上,开课教师在介绍自己的课时经常这样说:我的课第一次试教时如何,第二次试教时如何如何,第三次试教又如何如何。有的教师试教竟达10次之多。在为这些教师的“试教”精神所感动的同时,我不免为前几次试教时,尤其是第一次试教时听课的学生呜不平。为何?第一次参与试教的学生与最后一次参与正式教课的学生,他们所受到的课堂教育是不一样的,而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10.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堪称“经典之经典”。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受到普遍好评。当这位老师的同行问他花了多少时间备这节课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相似文献   

11.
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我已经站在讲台上十几年了,这十几年里我从一个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成长为一个具有一定经验的中年教师,对数学教学也渐渐有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一级达标学校,但可能是这所不大的城市中有几所一级达标学校的缘故,我所在学校的学生生源不都是非常优秀,特别是文科生,为了让他们能够在解题中尽快找到思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喜欢对每一种类型题进行归纳总结,列出常规的解题方法并让学生背起来,课堂上的讲解也都以常规法为主,很少去挖掘其他方法,除非那节课的容量较小,渐渐地学生的方法也越来越单一了,有时明明用其他方法很快能解出的题目他们也是绕了一个弯才出来,我明白这种情况的责任在我,但由于我的教学成绩不差,所以一直没想过要进行改变。这几年学校一直在提倡问题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教学方法:这样教真的可以吗?他们解题都循规蹈矩,别出心裁者很少,缺乏探索精神,这样下去将来会有很大的发展吗?哈佛大学之所以走出那么多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学生很少有按“标准解法”解题的,甚至连标准答案都不顾及,学校也鼓励他们这样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我们都用统一的框框框住他们,那就相当于剪断他们飞翔的翅膀,后果可想而知,我现在才知道我们教师的教育观有多重要,我们身上的责任有多重!  相似文献   

12.
高峰 《教育文汇》2009,(6):16-17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第一章第四节《我们怎样在校长和教导主任之间分工》中说:“我跟教导主任一道做着同一项工作,这就是帮助教师们改进他们的教育技巧,听他们讲课并给予分析……我跟教导主任做了这样的分工:一年之内我旁听并分析7位教师的系列课,教导主任则旁听并分析8位教师的系列课。”  相似文献   

13.
<正>每次教学《小数点搬家》,总会有不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小数点一直都在个位和十分位之间没有动,为什么叫小数点搬家呢?”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往往会模模糊糊地带过去,因为这一规律学生之后都会用。但面对学生一次次的质疑,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学生看不出小数点在移动?学生的疑问是不是蕴含着他们对知识独特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有没有价值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对《小数点搬家》这节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心声     
每一届学生毕业时,我都要问一句:“你们准备以后选择什么职业?”回答五花八门,有选择从医的,有选择从戎的,有选择经商的,也有选择从艺的,唯独没有人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这让我颇感沮丧。我心有不甘,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回答:“当教师太累了,收入也不高。”可见这帮后生小小年纪就活成了人精,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说过:“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这样成为科学家的。”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其他领域。李镇西老师曾说:教师成长最重要的不是阅读和写作,教师毕竟不是作家,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实践和思考。他同样把思考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重要元素之一。近日,我读了原绿色的《瞄准终点》一书,心中涌起了这样一个念头:以“思考”的姿态做老师。  相似文献   

16.
解语: 我是1999年参加工作的教师。这几年,我每学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校长和同事们因此也比较看重我,按理说,我该知足了。但我总想有机会考个不错的大学,在自己感兴趣的经济类专业上钻一钻,将来好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 对这个想法,我的许多朋友都不支持,他们共同的意见是,我现在有工作,待遇也不差,慢慢干下去,前途一样很光明 。可我听不进去,所以,至今还是“贼心不死。”请问解语,我这样做窨对不对? 内乡县  常乐常乐老师: 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这是众所周知的人生常识。对你想通过努力,放弃现有的教师职业,…  相似文献   

17.
张贵红 《今日教育》2007,(4S):21-21
一堂“甩掉纪律”的课 开学之初.我听了参加工作第二年的小黄老师的第一堂英语课.她自然的教态、完备的知识体系.是我必须承认的优点.但她明显掌握不了五十几人的课堂纪律.这使她的知识传授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我跟她交流之后.没想到她对我说:不瞒您说,如果您不来听课的话.我不准备这样上,因为他们都说我镇不住课堂.我准备一上课就让他们拿出本子来写26个字母.然后马上就批,把那些不能完全写正确的学生抓出来.让他们站到后面去.先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我也不好惹的.听完这一段话.我心里马上想到了一个问题:课堂纪律到底是应该“单挑”还是“融入”?我觉着新教师普遍对这个问题处理得不够妥当.  相似文献   

18.
孙娜 《山东教育》2011,(11):13-13
校长要给教师以什么印象才是最好的,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其观点不外乎两种:一是说校长要平易近人,经常深入到教师当中去,这样才会让教师贴心;二是说校长要有威严,要让教师从心里畏惧自己,这样教师才能听话。我以为这两点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9.
在2000年的语教学工作中,我采用了“周计划教学法”。我的做法是:在每周开始,明白地告诉学生,我们在这一周内共有多少语学习时间,教师准备讲什么,用多少时间;准备安排多少时间让同学们阅读;训练多少内容,什么时间完成;对本周的学习内容,教师用什么方法进行检查、评价。这样组织语教学,使学生心中有数,能够自主支配时间,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活动相对减少,讲得精,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精讲节约的时间,让学生用来阅读一定数量的学作品,充实了基础,提高了他们的语水平。在教学中,我觉得这是一种可行的教法,下面我从四方面谈谈对它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校长以什么印象留给教师才是最好的,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其观点不外乎两种:一是说校长要平易近人,经常深入到教师当中去,这样才会让教师觉得贴心;二是说校长要有威严,要让教师从心里畏惧自己,这样教师才能听话。我以为这两点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校长在教师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应是做他们的偶像——精神领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