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东北作家端木荭良的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描绘了清朝以来两百年间关东大草原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品表现了现代叙事艺术的魅力,如结构安排上的“蒙太奇”手法、多种风格的语言运用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初,东北地区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国难乡仇当头,满族青年作家群挺身而起,脱颖文坛,为祖国为民族庄严写作。端木蕻良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家。《科尔沁旗草原》在同时期的中国文学格局中,卓尔不群,不单有着囊括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艺术品质,且于现代文坛上较早张扬起白山黑水的雄浑文风。在中国多民族文学队伍中,端木蕻良的族籍身份问题值得关注,其早期创作透露自己具有双重血统,晚年又明白无误地把自己归入满族作家群体,证实了在身份抉择上面的主观选项。  相似文献   

3.
4.
由尚德义作曲、宋斌作词的《七月的草原》是一首具有浓郁新疆民族风格的花腔女高音艺术歌曲,同时也是一首著名的民族声乐作品。《七月的草原》具有十分清晰的画面感,颇具诗意,形象鲜明,在艺术特征上有许多值得研究,在演唱处理上值得考究。  相似文献   

5.
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关于自我与他者、能指与所指的理论形象地阐述了主客体的差异性问题.基于此,我们对<百种神秘感觉>中李宽的疯癫意向进行了解析,指出其实质是错误的自我认识和对能指与所指的混淆;并揭示出李宽等三人的中国之行在于完成一个能指的游戏,即认同父亲并成为一个母亲,并通过拯救他人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多年以前,在荷兰一个小渔村里,一个勇敢的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全世界的人们懂得了无私奉破的报偿。  相似文献   

7.
一个水气氤氲的艺术世界——《边城》的水原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边城》的灵魂。细究《边城》中水的象征意义,可能不下几十种,但最为彰显的还是生命意义和道的意义。这二种意义交织互补,共同构建起《边城》博大深邃的隐喻世界。在方法论上,本文旨在搁置常规社会历史批评,也不停于文化表层的泛泛而谈,从水原型的单向度尽可能纵深地开掘《边城》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8.
9.
陶渊明生前和身后90年间,其作品默默无闻,几乎亡佚,之后,仅《诗品》列为中品,陶渊明逝世百年后,萧统收录陶渊明诗文并编纂成《陶渊明集》,是为我国第一部文人专集,萧统亲为陶集作序,序文高度赞扬陶渊明人格与作品,自始,一个伟大的诗人和一集伟大的作品才得以面世。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作品由台湾女诗人席慕蓉作词、乌兰托嘎作曲,最早由德德玛首唱.作品讲述了海外游子由于政治原因多年奔波在外,期盼几十年终于回到家乡的感人故事.歌曲旋律悠扬宽广、自然纯朴,将作品中的思乡之情与悲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以及演唱技巧这几方面进行分析,目的是使更多的人关注和...  相似文献   

11.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佳作。本文笔调清新,情感浓郁,处处洋溢着文美、景美、情美。笔者以《草原》第一课时为例,设计了美育教学三步曲:爱美——审美——创美,带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13.
《滕王阁序》是唐人王勃用骈文写成的佳作。此文内容丰富,情真意切;对仗工整,声律和谐;手法多变,格调迥异;骈散结合,语言华美,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14.
笑笑生和劳伦斯都否定了各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并揭示它们为衰亡文化。二者都注意到性与文化的生死存亡问题。前者认为性宣泄使个体和文化趋向衰亡,但未认识到宣泄正是对封建文化极度压抑的反作用之形成,压抑的文化机制才是导致人和文化趋衰的根由。劳伦斯则深刻地认识到这点。关于文化的再生,劳氏肯定张扬合乎生命法则的性能再生文化。笑笑生缺乏这种逆向思维,他在封建文化的线性思维模式的定势中,认定从根本上灭绝人欲的佛文化才是可选择的文化前景。两书同时揭示了苟合文化是一种畸变的、死亡的文化。明代的文化苟合使资本主义文化因素矢折于萌芽态,这是中国文化未能在明代就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主要从《圣经》原型角度来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让读者对这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除了传统的宿命论观点外,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部文学作品,从而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6.
17.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陈小树的妈妈季菲菲变成了小母鸡,爸爸陈大树变成了一棵大树后,一天早上,大树不见了,原来是怪蜀黍把看门狗哈士奇灌醉后,趁机“偷”走了大树,带回自己的神秘工厂,想要把大树做成牙签!季菲菲和哈士奇一路追踪,在乌鸦黑俏俏、喜鹊白帅帅等鸟儿们的帮助下,找到  相似文献   

18.
玛拉沁夫的《在茫茫的草原上》上部出版后,作者进行了修改、重写,并以《茫茫的草原》为名出版,但有论者将二者混同.本文从版本学的角度对《在茫茫的草原上》和《茫茫的草原》的版本及其副文本(包括封面、扉页、版权页等)的流变进行考证,并力图分析其流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懿 《考试周刊》2011,(26):31-32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长篇小说《马丁·伊登》和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也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马丁·伊登》和《平凡的世界》分别塑造了来自社会底层的青年马丁·伊登和孙少平这两个奋斗者的悲剧人物形象。本文比较了两个悲剧人物形象的异同,并讨论了其共同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20.
章对《新家》这座“学小屋”和张绍碧的创作得失进行了中肯的评价,挖掘了《新家》所蕴含的时代色彩以及作品所透露出来的特色和优势。同时,由张绍碧小说拓展开去,对当下学界所存在的漠视作品的思想性,“消解主流意识”的学思潮进行剖析。呼唤一种既有品位和价值,又有美感力量和思想深度的学思潮,对作形成宏伟壮观的学殿堂寄予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