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编手记     
柯汉琳 《东方文化》2001,(5):127-127
中科院停评职称、实行全员聘任制的“举措”通过媒介传出之后,最初是很有些震动力的,但不久就没有太多的人去关心了,因为人们似乎习惯了一种生活逻辑:许多事从说到做、从试点到推广,绝非一年半载;有些事是说过就等于做了,或做了又收回的。久而久之,事情不到要大家都真做的时候,许多人是不会太认真的。  相似文献   

2.
我是谁     
汤云明 《大理文化》2012,(10):26-29
有人说,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与功利、现实交融的时代,人们都在拼命地追求快捷、高效,都在急于求成。在速成班里,两三天就可以学完一门大学课程,在情场上,两三天就可能走完以前要几个月才能走完的程序。还有人说,在这个年代,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不是傻子就是圣贤。  相似文献   

3.
逾越节前夕,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坐下来一起用餐。桌旁一共坐着13个人,以后发生的事证明: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聚餐了。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很烦恼,他对使徒们说,他们当中有人将要出卖他。耶稣没有说出这个将要出卖他的人就是犹大,使徒们也都不知道。  相似文献   

4.
随着烟草传入欧洲,也就开始了研制点火的工具。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把打火石和火镰装在一个小盒子里,拿出来打着火点上酒精灯做火种。然而这火种是无法携带的。为解决这个困难,发明了火柴。1827年,英国的 J·沃卡最初制作出火柴。不久改为黄磷火柴。这对于抽烟人是个福音。有了火柴随时都可以抽。不过火柴也有缺点,它怕风,怕水,一走出户外,火柴就不管用了。人们常说,伟大的发明往往来自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士兵们爬在战壕里挨雨淋,想抽口烟享受一下这唯一的生活乐趣也办不到,吃尽了苦头。英国有个叫阿尔弗莱德·丹希尔的人,他从1907年  相似文献   

5.
正在伦敦吉尔斯东大街9号的墙上有一块蓝色牌子,上面镌刻着这样的名字: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特尼1880年逝世于此。这个名字,不仅现在的中国人不熟悉,就连在英国这个70%的居民每天都要喝一杯下午茶的国度里,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经历和来历。尽管他曾经做了一件对中国有着巨大损害,对英国有着巨大利益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茶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仪式。举行这种仪式的茶室是一间有着低矮小门的安静的房子。客人们经小门而入,以示谦卑。正规的茶道要持续4小时左右,茶要按照精细复杂的顺序准备,人们只能听见沸水声,如同风吹过松林发出的声音。中国人首先发现可以用茶树的干叶制成饮品。那是在公元前大约2000年的事情,一位中国皇帝命令仆人给他烧些开水喝,当水快烧沸时,一些茶树的叶子飘落到水锅里,皇帝嗅到新饮料的芬芬气味非常高兴,他情不自禁地品尝起来,从此开始上瘾!最能饮茶的是英国人,常听到人们说,他们最想做的事就是沏杯茶。17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的大船和快速运茶帆船将茶叶从中国运到英格兰。1660年,  相似文献   

7.
偶然的发现     
在人类发明创作的悠久历史中,发现者似乎可以归为两类。一是有独到精见的人,他们有目的有准备地去寻找某个问题的答案;二是一些幸运的人,他们似乎偶然发现了某种事物。不过得搞清楚我们这儿说的“偶然”是什么意思。许多伟大发现的偶然性,是说某些不平常的事情发生了,而当时正好有一个观察力敏锐的人在场,他注意到发生了什么,于是进行工作去研究它为什么会发生。轮子的发明是个最好的例子。它的发明时间很早,现在没人说得出谁是发明者。想想轮子吧,没有它,我们就不会有钟表、汽车,也不会有飞机、轮船。可是,在有人想出用它们来使工作方便之前数万年,人就在造轮子了。人们发现五万年前死者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吐温妙语连珠章士法在纽约的一次宴会结束时,马克·吐温连珠炮般地回答人们向他提出的问题。他说:“写作当中,一个人自己说自己的事,通常比别人来说关于他的事更有力,更有戏剧性。”有人打断他的话,问“假如有一个人死了,由这个人自己来说他死了更有力吗?”...  相似文献   

9.
安宁大地     
正一、生命篇鸟雀据说乌鸦能提早闻到腐肉的气息。村庄的人们说,听到乌鸦啊啊叫,村庄里就要有人去世了。为此,人们又把说不好的事应验的人骂为"乌鸦嘴"。乡村世界,各种鸟儿都有,这当中自然少不了乌鸦。可是在平时,人们似乎不容易听到乌鸦叫,又或者是听到乌鸦叫两声而并不在意。只有当村庄里有人病入膏肓了,人们这才注意到了乌鸦,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句谚语:“能忍受英国的冬天和英国饮食的人,就什么都能忍受。”似乎英国的饭菜就是这样不可言喻地难吃。看来,不管怎样袒护英国的人,唯独在这一点上也无法为之辩护。一位名叫林望的日本人曾经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员,他根据旅英期间对英国人饮食的亲身体验写了一本随笔集,题为《英国食物好吃》。他也是从考察英国饮食为什么那么难吃说起的。据他说,对食物的味道,人们并不关心口感似乎是英国饮食的传统,最为典型的是蔬菜的做法。只要是蔬菜,就不管  相似文献   

11.
观过知人     
观过知人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此话大意是人们往往在处理事情时,对于所喜爱的人和事会产生过失。观察一个人的过失,也就可以了解他的品性。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对于与己相近的政治主张、相近的人生态度、相近的办事方式,人们总是觉得亲近...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艺妓已有很久的历史,据说至少已有300年的历史,作为一种特有的娱乐业,曾在国内蜚声一时,也令西方社会倾慕不已。到了近代,它已逐渐走向衰落,但仍让某些人留恋,认为是日本,特别是京都的一种艺术象征。虽然有人认为它必将会从衰落走向消亡,但也有人坚持必须保护这个传统。因此,对于今后艺妓的去向引起人们关注。 艺妓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在今天,被看作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捍卫。艺妓是装饰艳丽的女艺人,擅长歌舞诗赋琴瑟,主要陪客人闲聊取乐。所谓艺妓很容易让人想到她们是妓女,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艺妓,首先出卖的…  相似文献   

13.
蓬生 《世界文化》2008,(10):30-30
要说英国天气的最大特点.谁也不会否认,那就是——多雨。这个被茫茫大海环抱的大不列颠,一年四季,凄风苦雨的日子太多太多,碧空丽日的时光太少太少。即使不下雨,也往往是满天阴霾,一副愁眉不展郁郁寡欢的让人敬而远之的模样。而且是说下就下,谁也说不准.让你时时刻刻都不可大意,心理上要准备它忽然莫名其妙地洒落起凉飕飕的雨点来。如果不这样,倒是很奇怪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司汤达去世后,人们遵照他的遗嘱,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了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亨利·贝尔,米兰人,写过、爱过、生活过。”亨利·贝尔是司汤达的本名,因此出现在这个墓志铭中并不令人奇怪。同时,这位多情、奋进的大作家,在59年的生命历程中也的确“写过”、“爱过”和轰轰烈烈地“生活过”,所以他对自己的生命历程所做的概括也完全是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5.
蓬生 《世界文化》2006,(6):37-38
凡在伦敦生活过的人,都会有一个很深的印象:作为国际大都会的伦敦,在餐饮方面也十分国际化,尤其是法式、意式、中式、印度式餐馆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就说这展示咱们中华饮食文化的中餐馆,且不说位于市中心的唐人街,哪怕在不算繁华的去处,你想寻找一家也非难事。目前在英国定居的有30万华侨、华人,而住在伦敦的就超过一半,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从事餐饮业。所以,你就不难理解伦敦中餐馆为何如此众多了。这里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伦敦的中餐馆基本上都是由来自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人开的。这些人一般在上世纪40至70年代移居英国,当初他们…  相似文献   

16.
戴维·赫拍特·劳伦斯1908年从英国诺丁汉大学毕业在戴维森中学教书才3年多就辞去了教职,他想到德国的大学去谋一个教职。他一下就想到了他的母校诺丁汉大学的老师威克利,这位语言学教授曾在德国的波恩大学、弗莱堡大学学习和教书。1912年3月底的一个早晨,威克利告诉夫人弗丽达:他以前的一个学生劳伦斯要来找他帮忙到德国的大学教书,他要请这个学生吃午饭。他说他中午前赶回来。劳伦斯忐忑不安地来到老师家。威克利一直是他敬佩的人。他曾对有过婚约的女友杰西提到过威克利:“他是我喜欢的教授,他是一位真正的绅士,他是那么高雅。他倚着椅子…  相似文献   

17.
福尔摩斯是世界闻名的虚构的大侦探之一,可是人们很少知道塑造福尔摩斯这一人物形象的作家柯南道尔却是位不亚于福尔摩斯的大侦探。柯南道尔曾调查过两起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冤案,为被告洗刷了不白之冤。英国的某村庄,发生了一桩八匹马被人杀伤的案件,该村牧师的儿子涉嫌被捕。法庭未经认真的审理便宣判该人有罪。根据是,他是波斯人的混血儿。三年后,该人被假释出狱,他写信给柯南道尔,向这位作家陈述自己的冤情。由于这一案件,柯南道尔开  相似文献   

18.
“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威尔·罗杰斯说。这位伟大的美国牛仔出身的幽默作家能说出这样的话也许是因为不喜欢威尔·罗杰斯的人,即使有,也寥寥无几。当年在俄克拉何马州罗杰斯还是一个年轻的牛仔时遇到的一件事,有助  相似文献   

19.
人们总是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毛里求斯旅游度假,寻求那世外桃园般的安逸。其实,毛里求斯这个名字由来已久。大约在18世纪时,法国曾出版了一本蜚声当时法国史坛的畅销小说《保尔与维吉妮》,生动地描述了一对法国青年的不幸爱情生活。书中所展现的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大多取材于这个天际岛国。200年来,凡是读过这本小说的人无不为那异国风情所感动。小说所描述的情节就像是发生在另一个星球上的事。如果保尔和维吉妮能重返他们曾心心  相似文献   

20.
碧波之上     
正一当我第一次较为深刻地去思考自己的出生地,已经是在我离开故乡整整三年之后的事。接着又懵懵懂懂地过了很多年,我方才真正体悟到所有这一切的根源:那是因为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走近了洱海,并且似乎读懂了洱海。然而在此之前,我似乎从未想过,自己居然就出生在这个群峰耸立、大山如聚的滇西北高原。千百年来,在人们一贯窄逼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