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徐山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0(2):97-98
“熏”字为止从“柬”下从“火”的会意字,“熏”字的字形义为火烧树干状。《说》根据“熏’’字已有讹变的篆书去分析字形,认为“熏”字“从中,从黑”,不确。 相似文献
6.
徐山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0(1):42-42,51
分析了“竟”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构成为上从“ ”下从“兄”的会意字。“竟”字下方的部件“兄”为人的祝祷状,而上方的部件“ ”则表示“否定”义。“竟”字的甲骨文形体义为人的祝祷活动的终了。 相似文献
7.
8.
9.
徐山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1):31-32
首先分析了“禅”字的构成部件“单”的形体义以及“单”在卜辞里的用法。“单”的甲骨文形体义为树干状,作为树干的“单”可以用于燎祭活动,即焚烧树干去祭祀天神或祖先。卜辞里所谓四单的“单”,其功能就是将树干用于祭祀,而置树干之地自然就是祭祀的场所。“禅”当为会意字,其形体义为用树干祭祀,《说文》解释“禅”为“从示,单声”的形声字,不确,为缺乏历史演变的分析手段所致。 相似文献
10.
徐山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26(6):36-37
“克”字的甲骨文形体为兽皮状,而字形最上方似米粒状的小点或一短竖,为兽被杀后口中流出的血状。“克”一词的本义“胜”义,在形体表现时反映的是整个事件的结局,即兽已被杀死,口中吐血且兽皮被剥之状。《说文》“克,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中有关“克”的形体分析和词的本义解释均不确切。 相似文献
11.
徐山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2):69-70
“岳”字的甲骨文形体分上中下三个部分,其上方为重峦叠嶂状,中间为树状,下方为“火”。中间和下方两部分为燎祭仪式中用火燃烧树状。“岳”的字形上方表现了“岳”的高大的山的自然特点,而字形中间和下方用火燃烧树状则反映了在“岳”举行燎祭的文化特点。这样,高大的山义的“岳”和一般意义上的山状,则通过燎祭与否的文化差别在形体上区别了开来。 相似文献
12.
13.
14.
徐山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2):69-70,78
“岳”字的甲骨文形体分上中下三个部分,其上方为重峦叠嶂状,中间为树状,下方为“火”。中间和下方两部分为燎祭仪式中用火燃烧树状。“岳”的字形上方表现了“岳”的高大的山的自然特点,而字形中间和下方用火燃烧树状则反映了在“岳”举行燎祭的文化特点。这样,高大的山义的“岳”和一般意义上的山状,则通过燎祭与否的文化差别在形体上区别了开来。 相似文献
15.
16.
释"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山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25(3):106-108
文章分析了“介”字的甲骨文形体,认为“介”是“从人”且在人形的两旁各有一小点的会意字,小点为火花状。“介”字的形体义为焚人时的火花状。“介”的发生背景是燎祭仪式中被焚之人所扮演的沟通天人的中介角色,其本义为“中介人”。进一步讨论了“介”在卜辞中的“求”义和“副”义的两种用法,梳理了“介”早期词义的发展脉胳。 相似文献
17.
18.
19.
徐山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2-43
本文分析了“習”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上为扫帚状下为“日”,当为会意字。“习”的形体义为日出天亮以后,人们便起身拿起扫帚扫地。“习”一词的本义为重复义。 相似文献
20.
有些已识的古文字的本义尚未得到考释或尚未得到明确的、正确的考释,经研究,我们发现,这类古文字大都是在本义上被后起的今字代替了的古字,所以,只有找出这类古文字的今字。才能根据今字的本义来确定它们的本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