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息·望·忆》是一部移民题材的女性小说,在男性角色的建构方面凸显两大特点:男性角色的缺失;男性角色的社会表征意义。小说主要塑造三个男性角色:强奸犯,马克,约瑟夫,他们在小说中鲜有提及,但被赋予明确的社会表征意义,主宰女性角色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京剧的角色有生、旦、净、末、丑之分,"末"后来与"生"不再区别。"生"是指戏曲中的男性角色,"旦"则是女性角色,京剧的大多数剧目以"生""旦"角色为主。"净"虽然同样是男性角色,与"生"不同的是,"净"又称为"花脸",以丰富的脸谱来表现不同的人物特征,如包拯和曹操的角色便属于"净"。至于"丑",则可以说是京剧中最不可或缺的"佐料"。所谓"丑",并不是指扮演者的长相丑陋,而是指这个角色的扮相比较滑稽。丑角扮相主要是在鼻梁和眼窝间抹一块白色,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关注厄普代克在"兔子"四部曲中对两性关系的认识。他认为,男性希望在两性关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对女性保持心理优势,结果却是男女互换了角色,女性逐渐掌控了局面;女性是男性的肉体鸦片,但是其慰藉作用有限,而且性泛滥的后果是害人害己;性也带来了婚姻的重负,所以男性要逃避婚姻,却最终陷入窘境。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苗族婚俗,女性始终是一个自由的主体,不管是恋爱、结婚还是离婚,女方既自由主动又受人尊重,她们同男性一样平等地享有婚姻的自由。这种女性文化观与苗族较少受汉族文化影响和自身的历史演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7,(6):69-72
《踏血寻梅》借助香港传统悬疑片的外壳,利用充满血腥色情的画面,展现了处于社会边缘的年轻男女的悲剧命运。影片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下,塑造了在父亲、丈夫等男性角色缺失下的无助女性形象,反映了现代都市人的孤独与焦虑,也反映了社会中男性角色的缺失对女性心理及性格所产生的影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盛唐社会为背景,以女性意识为出发点,把带有"女扮男装"的仕女画、相关墓室壁画等绘画资料作为研究材料,从社会背景、时代风气、女性角色、性别意识以及男性对女性生活上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和探讨"女扮男装"现象,进而探索、揭示盛唐时期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的统治者通过发动御用学者为女性的封建依附锻制精神锁链、剥夺女性的财产占有权和支配权、对女性贞操作片面的要求,鼓吹"从一而终"等方式强化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这种依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孤独者》与《伤逝》都以"另类"女性的人生遭遇为文本叙述中心,采用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叙事,通过男性主人公的追忆,完成对缺席的女性"另类""在场"的叙述,这种极富个性化的女性叙事策略,反映了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向来弱势的妇女阶层和女性命运的深刻关切,而男性主人公忏悔和自我救赎的失败,则彰显了鲁迅先生从更为深广的角度批判了五四知识分子思想的局限以及对中国女性解放之路的切实探索。  相似文献   

9.
张莉  王彤音 《早期教育》2012,(10):18-21
幼儿园教育中男性角色缺失现象由来已久,对幼儿身心发展、女教师工作状态及幼儿园管理均造成了不良影响。男性角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在福利待遇、社会认可度和职业规划上针对男性特点做出调整。本文着眼当前,提出了克服男性角色缺失的措施,建议从兼职男教师、“阳刚”课程、男女搭配的工作方...  相似文献   

10.
女性形象在目前我国电视广告中占有很大比例,但这些女性形象往往角色单一,模式固定,主要定位于美女和家庭妇女两种角色,体现出了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电视广告仍然是以男性视角来塑造女性形象,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合谋的结果。因此,我们呼吁电视广告树立人本广告观念,塑造具有双性人格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当前媒介中存在不少报道灾难事件不人性的做法,是记者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冲突的反映,社会和记者对于角色定位的不同把握和理解,使得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偏差和道德缺失。灾难事件报道中记者道德缺失,既是媒介"大环境"的产物,也是记者自身"小环境"的缺漏。完善道德缺失,需要依靠多方力量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个环节。  相似文献   

12.
性别刻板印象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表现、影响及矫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刻板印象则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角色、人格特征等方面僵固不变的看法,它直接影响到男性和女性的知觉、归因、动机、行为以及不同职业的选择。性别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社会角色的不合理现实,同时使这种不合理现实合理化、固定化。  相似文献   

13.
萧红是现代文坛一位命运悲惨但富有才华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在表现底层女性生存苦难的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男性形象。萧红用"越轨"的笔致,大胆瓦解了男权社会所公认的理想男性形象,彻底消解了男性权威,真实地还原了男性的本来面目。萧红之所以如此颠覆男权话语中的男性形象,是与她成长历程中父爱的缺失和情路的坎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化观的碰撞历史是妇女的血泪,现实是妇女的迷惘。而知识女性,因为产生了觉醒意识,更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她们试图于荆棘丛中探出妇女解放的路来。为此她们忧虑,她们恐惧,她们产生种种理想的幻觉,这就是她们的“精神黑洞”(任菀《寻找“自己的天空”》)。妇女们的优秀群体知识女性的先锋─—当代女性作家试图剖析并打开“精神黑洞”。女性作家们在经过“鞭挞男性”、“蔑视男性”、“关怀男性”再到“寻找社会病根”的探寻历程后,把目光放到了女性自身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上。传统文化把女性定位在从属于婚姻契约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中国曾经是历史长久的封建父权社会,男性拥有极端的上层性别阶级的权利。中国文学历来也是男性的文学,女性意识在文学领域被深深的掩埋在男性对女性的辖制性想象之下。作为父系社会建立伊始的性别霸权阶级,男性的文学便是性别文学史上那个单一的声音。即使抛开丝毫没有女性或者根本不意表现女性的文学作品,剩下的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绝大多数也在男性意识的压抑规整之下缺失了自身的主体意识。女性形象大都依附着男性世界对女性的想象而诞生和发展,较少有生动丰富而真实的有自我主体意识的人物。但时至近代,这种男性社会对于女性的想象却渐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种改变又恰好较为完整的贯穿于近代狭邪小说本身的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弗兰肯斯坦》在男性角色的叙事下不自觉地流露出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失语"现象,包括女性形象的被动"失语",男性角色的主动"失语",以及怪物的"失语"。通过"失语"现象,作家为我们展现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处境与痛苦。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其实是作者内心欲求和企盼的产物,其价值功能期待是从男权社会的规定性和男性的利用、需要为出发点的。反映出男权社会"女为男用"的角色价值意识,折射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男权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8.
法学界对调解制度的研究比较充分,但对作为调解主体的人民调解员研究尚不足,个案化实证分析较少。在理论假设上,"台湾村"的人民调解员应具备以下角色:法律角色、政治角色、务实角色和民族角色。通过在河南省"台湾村"的实地调研,发现理论假设存在信任缺失和角色失衡的问题。基于此,对调解制度作出反思,并对"台湾村"调解员的角色调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分析媒体呈现的女研究生报道的叙事文本后,发现媒体的报道特点是突出女研究生的负面新闻,凸显其婚恋、情感和私领域的活动,遮蔽和忽略其在学业、事业上的成就。运用社会性别的分析视角,揭示媒体如何把女研究生客体化、公共角色私人化,建立其心目中的女性形象标准,进而把女性社会角色边缘化。这种对形象的歪曲和重塑事实上是男性话语霸权控制了媒体传播,男性话语形塑着男女两性角色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导入业己成为教学界的共识。但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失语"现象却暴露出我国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内容的缺失。实际上,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因素对外语教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在外语教学中树立知己知彼的文化观,才能使外语教学真正成为传承中外优秀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