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求了王夫之的历史观与文学观之间的联系,认为王夫之的历史观渗透在他的诗论中,文学方面的诗体进化论和“一盛一衰”说与史学方面的“理势合一”历史观和“一治一乱”说,都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船山史论中辩证发展观,表现在诗论中就形成了他的“学古”与“通变”的诗歌发展观,王夫之诗歌创作论中的“自然”说和“真情”说,与他的这种诗歌发展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由于王夫之历史观中的内在矛盾,导致了他在文学上陷入“不可知论”,在诗论中出现了某些偏颇和自相矛盾之处。这也从反面证明了王氏历史观对他的文学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茅盾一生中,只在二十年代曾经写过几首白话诗。他曾自谦地说;“可惜我不会写诗。”但是,他对诗歌创作的发展却是始终重视的。从他为数不多的诗论中,可以看出他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总体把握是深入底里的。茅盾说:“以节奏为革命的‘韵文’,主要是宜于抒情,而且以抒情为其基本任务。”这就是说,诗歌的内容本质在于抒情,而形式本质在于富有音乐美。节奏是音乐美的主要因素。外在的音乐美和内在的抒情美相结合,就构成了诗。茅盾的这一论述,言简意赅,道出了诗歌的本质特征。本文就以此为核心,对茅盾的现实主义诗歌观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诗论》以诗歌“音律”为中心,阐发了系统的声音诗学思想,其声音美学思想联系中国传统诗论,指出了克罗齐“直觉说”“表现说”的理论缺陷,构建了“情趣、意象、声音”三位一体诗学观。《诗论》提高了声音在诗歌中的地位,对当代诗歌写作、诵读、教学及研究具有重要启悟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问陶是清代中名的诗人和诗论家,其“性灵”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诗论中“心物感应”和“吟咏情性”的诗歌理论,他强调诗要表现“自我”,抒发真情,反对模拟抄袭和在诗中搞训诂考证,提但清新,自然、天真、天趣的诗风,他的诗论在清代诗坛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我们今天探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伤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把他的哲学范畴中的“情”,用在古典诗歌抒情本质的论述中,批判地吸取前人的营养,并且以他哲学思想中的人性论为基础,全面地、辩证地揭示了作为诗之特征的“情”的内蕴,建立以“情”为核心、呈辐式结构的诗论体系,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谈“味”作为诗论历史审美范畴的美学内涵及本质、特征①胡建次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常有人以“味”论诗,这一现象,一直断续贯穿着我国古典诗论发展的始终,使“味”逐渐成为古典诗论的一个重要历史审美范畴。本文试图对“味”作为诗论历史审美范畴的几个主要发展阶...  相似文献   

7.
梁宗岱的象征主义诗歌理论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大师瓦莱里的影响,但他在自己象征主义诗论的建构中将中西方的“象征”理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象征主义”诗论,体现了在“物我两忘”中追求“宇宙意识”的审美理想,他的诗歌理论虽然缺少“现实意义”,但其对于诗歌美学理论的建设是有一定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从《诗论》可以分析,朱光潜对王国维美学思想进行了辩证重解。在诗歌本质和功用方面,朱光潜认同王国维超功利性审美独立价值观,在“超脱观”基础上,把“人生艺术化”作为美学旨归;从生命层面,朱光潜颠覆性地重解王国维“境界说”等美学术语,在理论构架和深层思理上摒弃了王国维感性和零散型特点,以《诗论》构建了严整科学的现代美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9.
试比较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文论中,对诗歌“味”的探讨和研究由来已久。南朝钟嵘提出了“滋味说”,这一说法触及到诗歌创作中如何超越形式层面而追寻更深层的意蕴问题,但其论述仍不够全面。而真正完成这一使命的是唐代的司空图,他在其诗论中提出了“韵味说”。对此二人关于诗歌“味”的探讨和比较,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味”这个古典文论中的诗歌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0.
饶盂侃是名的“新月”诗人,也是“新月”名的诗歌评论家,在新诗创作中,他始终遵循其诗论主张,他的诗意象单纯,感情浓重,朴实自然,既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也反映了他在创作上的一贯追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  相似文献   

11.
“味”是我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古代诗论有滋味说、韵味说、真味说等观点,他们提倡从诗歌的本质和审美特征等方面来探讨“诗味”的根源。毛泽东一再强调:诗要有“诗味”,并根据自己的诗词创作实践,从诗歌创作规律这一新的角度,进行了新的独特的理论创造,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诗味”理论。  相似文献   

12.
诗人穆木天是 2 0世纪神州诗国天空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2 0年代 ,他构建象征主义诗歌理论 ,成为我国象征派诗论的奠基人 ;他以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为指导 ,写出了“别创一格”的诗集《旅心》。到 30年代 ,他的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成为左翼诗歌运动的骨干。他组建中国诗歌会 ,高扬诗歌要“捉住现实”、诗歌要大众化的旗帜 ,并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指导 ,写出了《流亡者之歌》。抗日战争期间 ,他撰写诗论《怎样学习诗歌》,创作诗集《新的旅途》,进一步探索诗歌艺术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13.
《诗大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先秦时期儒家诗论的总结。儒家的“诗教”说要求诗歌密切联系现实,讽刺时政,启示后人用诗歌作为批判现实的武器。“诗歌”说指出的诗歌对政治的影响和社会教育作用,今天亦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诗言志”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源头,随着它的发展与后人的不断丰富,成为中国诗论的价值导向,塑造了中国诗歌的道德品质,规范着历代文人作诗、评诗.本文力图从“诗言志”内涵及其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诗人以诗“言志”形成的含蓄的文化道德传统、读者以“志”读诗塑造的忠君爱国的道德观念三个方面,论述“诗言志”对诗论的影响.这种影响支配着人们对诗歌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国诗歌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形成了中华民族讲究独特且优良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李梦阳诗学思想的格调说黄果泉李梦阳诗论以标举格调而被世人注目,但却不乏主情思想。一般论者往往偏重于分析格调说,而忽略他对诗歌情感特质的认识;即使提到李梦阳关于诗歌情感、诗歌比兴原则的论述,尤其是“真诗乃在民间”的论断,也仅认作是晚年思想突变的结果,与...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诗论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诗论体系本身出发.以中外诗论史上的相关论述为参照,对曾国藩诗论甄辨梳理.阐幽发微,认为:曾国落诗论主要包括“言情韵”——诗歌本质论、具“识”养“气”——诗歌作家论、“工律”“机神”——诗歌创作论、识“貌”取“神”——诗歌鉴赏论四主干,这独特诗论在中国诗论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诗论史上具重要的互补价值。  相似文献   

17.
纳兰性德在《原诗》中提出的“诗之本”,论证了他所引用的“诗言志”“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诗教观,即:所要表达的是以个性为本位的性情论,或者说是其所说的诗之本,关于诗歌创作者独特的“自有之面目”,指出纳兰性德此种诗论的提出是建立在他所要解决的诗歌发展史中创新与积习悖论基础之上的,并进一步辨析“自有之面目”说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戴望舒诗论的主要特征与法国象征派诗论的基本特点有诸多契合。通过对戴望舒诗论中的“诗情”论与法国象征主义诗论中的“纯诗”论的比较分析,试图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更深入理解戴望舒的诗歌理论与实践的演变,继而更好地了解中国“象征派”以及“现代派”诗论与诗歌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新民在写诗的同时,注意自身的诗歌理论建设,他提出的“风骨”和“灵魂”是他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他的诗论中,“风骨”和“灵魂”不仅涉及到诗及诗人的内在修养,不仅涉及到诗的社会价值取向,而且也涉及到诗的语言等形式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作为明清之际重要的文学家。钱谦苴的诗学思想相当丰富、深刻.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钱谦苴的诗学思想,直接针对明代文坛的现实,正本清源,“建镰一代”。钱谦苴对诗歌的本质有明确的认识,他以“诗言志”说为依据。构建自己富于个性、同时也适应时代要求的诗学理论。他认为诗歌应该“言志”、“有物”,并且“有本”,应该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钱谦益对诗歌的通变规律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他指出诗歌是“天地变化与人心之精神交相击发”的产物。把“适变”视为当时诗歌创作中救衰起弊的有效手段。他甚至将诗道的隆污与世道的盛衰直接关联,并进一步把诗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史。钱谦苴的诗歌创作,在一定意义上实践了其诗论主张和审美理想。他的诗是他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现实的真实写照,是他所生活的时代富于典型性的情绪和思想的忠实记录,被人赞为“足称诗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