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Bell关于翻译过程的论述为理论框架,对译者在翻译独立句子时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文章采用了TAPs(有声思维法),反省法,回顾法和观察法,对四个不同英语水平和翻译能力的译者在翻译过程各个阶段的所想所做以及所采取的策略进行了定性研究,得出了一些关于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的推论。文章的推论对于译者控制翻译过程,翻译课程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裴玉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12):105-109
译者的翻译策略取向受到译者的主体性的制约。文章通过三组译例的分析发现,制约译者翻译策略取向的因素很多,容易导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某些语用意义的误译和失真。作为翻译的标准,无论是求真、求美、求似,发挥译入语和译出语的优势,还是进行翻译的再创造,译者都应该分析原作语言内容、形式、体裁后进行合理的取舍,力求作到所采纳的方法与策略趋于科学性、充分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有声思维记录是西方学者的一种实证性翻译研究,是一种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力图通过这种实证性探究,着重揭示译者大脑的思维认知过程及操作过程。本文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收集翻译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数据,通过对实验对象与翻译过程、翻译策略及翻译单位等的关联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译者翻译时的大脑思维过程及其对翻译策略与翻译单位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它的译文,也决定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运用翻译"目的论",从旅游翻译的功能和目的性出发,选取旅游翻译文本加以剖析,指出旅游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提高翻译的目的意识,确保译文的可接受度。  相似文献   

5.
翻译不是简单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而是涉及作者、文本、译者、客观世界、认知世界等多层和谐互动的过程。以认知翻译观为基础,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关联原则、优选原则及经济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运用释义策略、转换策略及删减策略解决翻译所遇到的认知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翻译,从而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6.
功能翻译理论与旅游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将译者从"忠实"于原文的樊篱中解放出来。它强调的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更加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译文和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文章运用功能翻译理论的有关原理探讨了其在旅游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健 《成人教育》2012,32(8):112-113
翻译活动的复杂性直接决定了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比如我们常谈的翻译归化与翻译的异化,翻译的直译法与翻译的意译法,都无法对之进行泛化。文章试分析翻译研究中的策略,认为归化和异化,直译法与意译法的区分都不是绝对的。翻译行为是原文理解与译文表达的过程,依仗的是译者的语言能力,因此译者必须提高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8.
对于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的研究,集中于从文本对比的角度出发,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寻找原因,并在语言操作的层面上进行规避,但是对“超额”和“欠额”的判定缺乏客观的标准;对“欠额”和“超额”的多样化缺乏解释力;所提出的规避策略收效甚微。本文指出: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由译者的心理活动决定,而翻译过程和译者的心理活动是认知的,因此需要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翻译活动中译者起着重要作用,对译者翻译心理的研究有助于译者改善翻译策略和翻译效果。在大文化背景下,以集体无意识心理学为基础的翻译研究能够通过对集体精神现象的结构分析,揭示出集体无意识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翻译思维、翻译审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翻译在本质上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涉及到译者的认知策略选择及自动化处理机制。《翻译行为、翻译过程及翻译策略》一书所述有声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了解译者解决翻译问题时采取策略的具体程序,更好地阐释翻译思维过程,有助于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翻译理论中,译者的目标语写作能力被反复强调,更有"翻译是重写"或"重新表达"的论述。而只有当译者以获取目标语读者相同的语用感受为取向、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时,才能更好实现翻译的实践目的。本文从翻译写作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入手,讨论原语翻译与目标语写作结合的必要性,然后依据翻译写作学对翻译策略的归结,讨论翻译写作学与翻译策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译者的目的看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扬  胥瑾 《海外英语》2011,(11):182-184
费米尔的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有目的、有意图的人类行为。译者的目的不同,采用的翻译策略必然不同。文章以目的论中译者目的为基础,通过分析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策略,从而说明,在佛经翻译不同时期,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也随之不同。  相似文献   

13.
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出发,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翻译单位,认为翻译单位呈动态性,是译者对源语所进行的切分,通常以是以词、词组、短语或句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离不开字幕翻译,尤其对于大型角色扮演类游戏其字幕翻译量是很大的,游戏字幕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笔者根据游戏翻译的目的总结出游戏字幕翻译所遵循的原则,然后以大型角色扮演类游戏《星际争霸II》为例,总结译者在字幕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译者是翻译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影响着译着主体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16.
论译者主体性在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中的呈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是翻译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影响着译着主体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17.
伊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文学处于文学系统中心地位时,往往不惜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引进新的表现手法;翻译策略着重译文的“充分性”;处于边缘时,则常常套用本国文学中现成的二级模式,翻译策略着重可接受性。通过对鲁迅和林纾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的分析,可以看出同一时期不同翻译策略的采用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以及译者对目标文学传统的主观认定。  相似文献   

18.
邓颖 《海外英语》2013,(8X):127-128
将有声思维运用于翻译过程研究是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关注的一个难点和热点。该文将基于有声思维的角度,通过对非专业译者和专业译者对比试验分析,对在导游词英译过程中,译者使用的具体翻译策略及这些策略的产生的原因做试探性分析。找出翻译策略产生的心理根源,以期对翻译教学和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翻译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作为带有社会、文化和性别特征的译者,必然会在其作品中留下特殊的印记,因此,要彰显译者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中,还体现在对文本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应用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观对《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两种译本进行评析,以阐明由于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译者各自的目的不同,他们在翻译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而往往不同作者的翻译在其所处的时代都会达到不同的效果。通过对比研究,文章从功能翻译观的角度,再一次诠释了同一著作存在不同译本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