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影响学、传播学的角度,深入探讨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及其在当代中国广受欢迎的革命成长小说《牛虻》。先后论及《牛虻》中文本的翻译与传播,作者与中国的因缘与交往,以及对小说人物和核心意象,即“牛虻”的原型解构。这无疑为红色经典的重新解读提供了一种合乎时代精神的途径与视角。  相似文献   

2.
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长篇小说《牛虻》,以十九世纪上半期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为背景,揭露了天主教的反动本质,告诫读者,天主教是意大利革命的绊脚石。贯穿小说始终的反教会主线,主要是通过对牛虻和蒙太尼里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言语、行动的描写以及他们之间的对立冲突来进行淋漓尽致地展现。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对牛虻的认识仅限于英雄的范畴,而忽视了他作为凡人的特点,事实上,牛虻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人物。本文尝试着用女性主义理论,从革命、爱情、亲情三方面来分析牛虻的感情世界,从而使人们对牛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阅读世界》2013,(10):F0002-F0002
《牛虻》是爱尔兰作家伏尼契的作品。小说描述了意大利人民在反抗奥地利入侵以及为统一祖国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斗争故事,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牛虻。主人公具有突出的优点,但同样具有突出的缺点。小说自始至终都以主人公牛虻矢志不渝的革命追求,不可调和的仇恨,  相似文献   

5.
老实说,我原先对牛虻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幼时在河汉里游泳,我最怕的莫过于牛虻了,幸也叮人可疼了,防不胜防,一针见血。所以,当初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见保尔·柯察金很敬佩牛虻这个人物,心里不免有点嘀咕:干吗要取这个名呢?这样的人物有什么好!还说是英雄惜英雄哩。  相似文献   

6.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合上小说《牛虻》,我已是泪水涟涟。我被这部外国名著深深打动了。回顾牛虻的一生,我的眼前仿佛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江,它闯过浅滩和激流,浪花撞击在礁石上,奔腾着,跳跃着,又义无反顾地向大海奔去。从打开小说的第一页起,我就不由自主地被这浪涛所席卷,欲罢不能,我深深震撼于这创作于惊心动魄时代下的惊心动魄的故事。牛虻被他最信赖的人欺骗过,被最爱的人伤害过。然而,即使沦落到拖着残废的身躯在甘蔗园卖苦力,甚至当一名杂耍戏团的小丑,牛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我的耳边时时…  相似文献   

7.
《牛虻》     
《牛虻》是爱尔兰作家艾·丽莲·伏尼契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牛虻,是上流社会的叛逆。年轻时经历过几番刻骨铭心的感情苦难,曾因无知而铸成大错。他最热爱的姑娘,给予他惨痛的心灵伤害;他最尊敬的生父,却是凶残的致敌。然而,为了所追求的真理,牛虻抛弃了爱情与生命。《牛虻》问世100年来,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牛虻的形象,成了“坚强”的化身,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牛虻身上体现出来的坚韧不拔、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动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这里所选取的,是牛虻临刑时的一段描写,牛虻坦然面对死亡,昂首走完人生最后路程的英雄气概,曾经令几代中国读者为之震动。  相似文献   

8.
有些小说虽然不是历史小说,但作品情节中的历史生活容量较大,中心人物牵连着纷纭的社会关系和深刻的历史背景,在阅读时不把有关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状况搞清楚,不能对有关历史生活的本质及特点做到宏观把握和定性感悟,也是不易看懂的。前文提到的英国女作家伏尼契写的《牛虻》,是一部在世界各国青年中拥有广泛读者的名著,  相似文献   

9.
真正的勇士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合上小说《牛虻》,我已是泪水涟涟。我被这本外国名著深深打动着,回顾牛虻的一生,我的眼前仿佛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江,它闯过浅滩和激流,浪花撞击在礁石上,奔腾着,跳跃着,又义无反顾地向大海奔去。  相似文献   

10.
王朔是个牛虻式人物,时时要在化的身上找毛病刺痛一下。他来自边缘的批评当然未必全面和准确,但他牛虻式的刺激仍然会给我们一些反思的可能性。我觉得他其实是批评一种大众化的保守和庸俗的风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爱尔兰女作家艾·丽·伏尼契的长篇小说《牛虻》。自五十年代译成中文以来,在中国广大读者中,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的读者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作品的主人公牛虻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鲜明的印象。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相当多的读者对书中的另一主要人物蒙太尼里,即牛虻之父,却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偏颇,对蒙太尼里身上的矛  相似文献   

12.
英国女作家伏尼契(1864—1960)的长篇小说《牛虻》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1897年6月先在美国出版,9月又在英国出版,随后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流传。在我国,1953年由李俍民译成中文,发行一百多万册,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为了满足青少年的需要,根据1959年的版本,稍加修改,予以再版。小说名为《牛虻》,这是有作者的深刻用意的。牛虻专吸牛马的血,本是原野上常见的  相似文献   

13.
小说翻译中的改写与人物变形——《牛虻》译本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即改写,在特定时期意识形态及诗学的影响下,小说翻译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也许会有别于原作中的呈现,即人物变形。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要求文艺服务于政治。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操纵下,1953年出版的李俍民的《牛虻》中译本经过译者、编辑部、各种评论等一系列的改写,书中主要人物形象偏离原文,迎合了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王东林 《文教资料》2009,(30):30-32
本文详矗评析了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蒙太尼里和澳大利亚作家麦卡洛的小说《荆棘鸟》中的拉尔夫这两位极富特色的神父形象,并进一步比较了他们对“宗教爱”与“世俗爱”的不同理解和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英国女作家艾·丽·伏尼契(1894—1960)的小说《牛虻》,是一部影响巨大的优秀作品,象奥斯特洛夫斯基、卓娅、奥列格这些无产阶级英雄都曾从中汲取教益和力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说过:“单就牛虻的本质,就他的强毅、他那种忍受考验的无限力量,以及那种能受苦而毫不诉苦的人的典型而言,我是赞成的。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与全体事业相比的革命者的典型。”1953年,《牛虻》中译本出版,发行达二百万册,成为我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最喜爱的外国作品之一。可是,敌视人类文明的“四人帮”,却把《牛虻》列为禁书,不准人们阅读。粉碎“四人帮”,《牛虻》得解放,近年再版后,仍深深激动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下面就《牛虻》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等问题,谈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16.
人物塑造在微型小说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塑造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要依据表达的目的和需要,选择恰当的塑造人物的表现形式.微型小说塑造人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故事式塑造人物形象;散文式塑造人物形象;对话式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高中新教材中的小说可划分为人物小说、情节小说、心理小说和诗化小说四类.每类小说都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相应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应不同.人物小说的教学主要抓住人物性格内涵;情节小说的教学应抓住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心理小说的教学应抓住荒诞与意识流;诗化小说的教学应抓住散文化的语言.根据小说的类别来确定小说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改善高中小说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小说教学因材(不同的小说篇章、不同的学生群体)施教,对小说三要素的学习各有侧重.但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中心,因而无论如何,有效的小说教学都要围绕着人物来开展.那应如何引导学生透过作者描写的人物的外在形象去探得人物深层次的思想和性格特征,进而探得作品的底蕴?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课堂实例.对有效的小说阅读教学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陈忠实先生以写农村题材小说出名,短篇小说<害羞>以特有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语言,以及由此形成的人物关系链和矛盾作为小说的基点,影射到了小说外围,其中有时代背景,有人物成长变化轨迹,还涉及到对当代知识分子心理的解构.同时,文本也探讨了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心理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理论家把小说里的人物分成不同的“形”和“态”.即“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动态人物”和“静态人物”,这对于创作和欣赏很有启发意义.与此相关.爱·缪尔《小说结构》的第一章.把小说分为情节小说和人物小说。古今中外都有一些小说重在情节的编织,作家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来安排人物,人物对事件的反应不是从其内在秉性出发,而是根据情节变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