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红霞 《文教资料》2011,(26):81-82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其仁政学说和人格修养论的立论前提。孟子的性善论对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心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它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就孟子性善论的要旨及其现代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孟子在三种人性论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性善论思想.他从人类性善的本源、后天的扩充及其途径方面阐述了性善论思想.性善论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属性,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明确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新时期道德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孟子深信人性本善,所以不主张被动的和逼迫的教育,只主张个人自动的教育.他认为,人性既然本来是善的,教育的宗旨只是要使这本来的善性充分发达;教育虽是自动的,却不可没有标准.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孟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还是内心蕴涵独特个性、独立人格精神的哲学家。他有着睥睨王者、踔厉风发的人格风范,尚志的人格品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格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人格标准。孟子这种独立人格精神不仅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对于当前我国的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塑造和完善现代人格,提升现代人的人生境界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因此,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使之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人,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而孟子的人性向善理论,旨在使人们能够在后天通过道德教育把“四端”发展成为“四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孟子“性善论”的影响下,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性善论”的指导下,使道德教育的目标、功能与道德教育模式得以进一步完善,使受教育者不仅可以接受正统的教育,而且可以运用德育的标准进行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6.
在遵循《孟子》原典本意基础上,破除顾名思义式解读所铸就的——《孟子》言“人性本善”不重视“学”或无需“学”的——思维定势,悉心探寻其中“学”的意涵不仅急迫而且必要.“求其放心”是“人性本善”的逻辑使然,是《孟子》中“学”之论说语境,《孟子》中“学”唯有在此语境中才能被准确地理解.《孟子》中“学”以“深造自得”为其本意,包括先立其大、反诸求己、博而约之、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反思质疑等内容.它给予我们两方面启示:一方面,学当致用,亦即学习应该为改善社会总体状况,为公义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私利;另一方面,学应该讲求方法.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而两者的人性论思想都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两者蕴含的德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两者都肯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分别提出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8.
作为先秦时期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的孟子,以良心本心论、赤子之心论和天爵人爵论为理论基础,深入阐发了包含仁、义、礼、智“四端”为题中要义的“性善论”道德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挖掘人的善性,肯定人的自身价值,丰富中国教育思想资源,而且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形成人们的“大丈夫”人格和促成人们善言善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青海精神在其精神层面上是保证青海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最重要稳定器。从历史的态度来看,青海精神既不自绝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外,也不独生于青藏高原大地之间。而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想通和精神相系的,与古代经典作家及其经典精神追求纹理是共情共景的。本文从孟子"求其放心"的精神内质出发,以期发掘青海精神在"传统"时度上的内质旨归。从由内到外、由外到内两条相反相成路线来展示出青海精神的自然致功和自然致德的实质原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主流是“性善”论,对孟子“性善”论,前贤多从先验、天赋的维度来理解。但此类论证有一致命缺陷,是“一种推论”而非实际内容。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先秦儒家心性思想的另一重要范畴“情”受到关注。“情”是中国哲学、先秦儒家重要范畴之一,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性”就必须把“情”作为基点。孟子是从情感的维度来看待人之本然,作为人之本然的“情”为善,率“情”而发,扩而充之,则“性”为善。“性善”之“性”由“情”所构,由“情”所生,这正是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11.
孟子试图通过人在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第一念头"具有道德性,来证明孟子性善论中"性善",从逻辑上看是有问题的。孟子反对认知理性"以故言性"的言说方式,认为只着眼于可知可感的经验事实,忽略了人的内在性。关注人的良心天性的效果推理是孟子阐述理论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孟子试图通过人在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第一念头"具有道德性,来证明孟子性善论中"性善",从逻辑上看是有问题的。孟子反对认知理性"以故言性"的言说方式,认为只着眼于可知可感的经验事实,忽略了人的内在性。关注人的良心天性的效果推理是孟子阐述理论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处于战国时期的孟子,深入探讨了人性论题,积极倡导性善说,并不是纯粹的思辨考证,而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孟子的性善思想中,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此为其面向社会的维度;有对杨、墨之异端思想和其它人性论观点的激烈批判,此为其面向思想的维度;同时也有援引经典的方法论,此为其面向传统和经典的维度。总之,孟子的性善论不应仅作抽象的理解,也当历史地具体地解读。  相似文献   

14.
唐献玲 《文教资料》2007,(36):93-94
孟子在"性善论"基础上辩证地阐述了教育善的思想:"尚志"与"改过"统一;"恒心"与"专心"统一;"内修"与"外影"统一;"舍生取义"与"浩然之气"统一。其丰富的思想对今天德育中的施教者、受教者、教育环境的应然探析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教师应具备高尚师德与由博反约的知识技能统一、教法多样与坚持标准统一;大学生应在专心致志中树立尚志与反求诸己统一;学校应为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等。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人性论即导衍了不同意义的道德教育。孟子“仁、义、札、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性善论折射着主体性德育的思想,对于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构建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孟子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但他吸收了老子有关“善”的思想,并发扬光大,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苟子认为孟子之所以认为人的本性为善,是因其没厘清先天本性与后天作为的关系,并由此提出性恶论。董仲舒认为,人的自然本性中含有“善质”,但是这些“善质”不一定都能发展为“善”,这可以看作是对孟荀人性论的一种调和与超越。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善良意志与孟子的性善论都力图通过肯定人有行善的先天内在能力,进一步推导出人类社会可以建立一个符合道德规范、符合善的要求的伦理体系.但二者也存在区别:康德的善良意志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试图建立一套无条件的、普遍客观而有效的道德法则,使人在善良意志的驱使下,通过遵守法则,实现善的价值;孟子则从生命本体角度认为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只要使人的本性得到自然生长,善的意向就会越来越强,不必刻意去寻求.  相似文献   

18.
《邢台学院学报》2019,(4):67-70
孟子性善论的建构逻辑是从"四端之心"到"仁义礼智"的过程,而"四端之心"实则是自然情感,"仁义礼智"是道德情感,性善则是从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是人性的自然发展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善的,但是由于偶然因素的存在,导致发展受到阻碍,所以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进行向内的探求,因此孟子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养工夫。另外,孟子提出性善论是从根本上肯定了人的内在价值,同时也为人的存在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体现了孟子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孟子对孔子的人性论进行了拓展与重构,建构了性善论.孟子坚持主张性善,这是建立在人内在本具善的本原的基础上的,认为主现因素是造成后天善恶悬殊的内在原因.反思及澄清孟子性善论学说主旨及精神,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格建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孟子的人性论主要包括性善、向善、为善几个环节,其宗旨就是通过道德教育,使人们能够在后天把"四端"发展成为"四德".现代德育在"性善论"的影响下,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功能与道德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的背景下,终身运用德育去完善自我的"善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