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大量地以德说诗,如"诚"德,"反己"之德,"孝"德,"中庸"之德,"专一"之德等。对《诗》的理解和解释,贯穿了道德、仁义的立场和观点,显示了儒家"德治诗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道德作为资本,它实实在在存在于经济运行中,无论从理论还是人们的感受中,道德资本都不陌生。虽然人们接触的首先是"物",但从"物"中我们能够认识到其生产者、经营者"藏"在"物"中的"德"。"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绝对是存在的,并且通过"物"而感触之。这就是生产者、经营者的道德资本。一个社会,一旦只有"物"而没有"德",这个社会的经济运作是惨不忍睹的,这个社会从基本上说经济发展就快要停滞了。当今中国不是没有"物",而是"物"中缺乏"德",其后果是不想自明的。中国不下力气解决这个问题后果非常严重。所以,强调道德资本、运用道德资本,加强对道德资本的投入,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管理伦理化是高校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视阈下,高校管理作为社会生活的特殊管理领域,美德和善行是高校管理干部道德之应然取向。"仁爱"、"良心"、"正义"、"节制"是高校管理干部必须具备的个人美德,更应该成为高校管理干部的道德责任。我们要从管理干部道德教育和管理干部的个人道德修养与实践两个方面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4.
全面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完善干部德的考察办法,有利于选准用好干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对当前党政领导干部德的考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干部德的内涵,明确了干部德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采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实行360度全面考察,进一步提高干部德的考察的信度和效度,同时提出了党政领导干部德的考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1.精诚立德,增强感召力 在儒家传统理念中,"王道政治"是治国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执政者必须"立德",才能"内圣外王"。这里的"德",对于执政党来说,我们姑且把它理解为政治标准与社会道德标准的统一体,是增强政党感召力、凝聚力的一种道德力量。作为后勤党组织,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立德”...  相似文献   

6.
旭日明 《考试周刊》2011,(76):147-147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组织、讲解、示范和指导,积极做好"教"的角色;要根据学生的道德情操、爱好情趣、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在教"体"的同时渗透、灌输"德"的教育,让"德"与"体"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老子"道法自然、惟道是从、上德若谷、长生久视"的道德境界,实质上是老子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超越,是对以政治伦理为轴心的道德体系的重构。在对传统道德境界扬弃和超越的道路上,老子积极探索道德存在的法则、维护道德的纯洁性;积极认识大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以顺应"道"为最大的"德"。老子的道德境界是对宇宙人生的贯通,体现出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反映出适度、和谐、圆融的精神境界。老子的道德境界思想意韵深厚,充盈智慧,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谈德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道德?"道"指做人的准则、规矩和与人交往的原则和规范;"德",最基本的涵义为"得",所谓"德者得也",即人对"道"的获得,人们认识了"道",由得于已,外施于人,便称之为"德",即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起的收获体验。"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其实就是:道德规范之外的内容,是否可教?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在学生的生活中来进行道德教育,而不是像现行的模式这样把道德教育过程当作是为了生活而准备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为政以德"中,"德"具有崇高的道德、无为的智慧、坦荡的勇气三种品格,而不仅仅指"道德"。"为政以德"的对象是官员而非百姓,这句话也不是主张"德治"的落后理念,而是关于政治道德运行规律的先进理念。"为政以德"提出了对政府的高尚之道德、无为之智慧、公开之勇气的三重要求,这三条正是评判现代政府合法性的标准。"为政以德"虽然提出了两千多年,但不是古董,而是极具现代性,其现代性的意义只有在现代社会中才能被挖掘出来,显示了孔子政治哲学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0.
美和道德是"亲姐妹"。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中,美育与德育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以美辅德",是当前完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点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改革开放时期,张岱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德"命题。张岱年认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新道德的基本原则,忠、信、慈、孝、廉、礼、勤、俭、勇"九德"是新道德的基本规范,并认为应从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道德与法制的关系及企业伦理道德等方面来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张岱年的社会主义新道德观体现了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理论特色,它是建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重要的伦理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2.
落实《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通过抓第一资源推动科学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共识和一致行动。当前,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标准,落实干部"四化"方针时,存在着把"年轻化"异化为"低龄化"、"知识化"异化为"文凭化"、"专业化"异化为"专有化"、"革命化"异化为"保守化"等干部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第一资源,首先要准确把握我们党的干部标准和干部方针在实际运用中的时代要求,解决好这些突出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顺应时代要求,大胆选用"民本型、责任型、创新型、学习型、廉洁型"干部。  相似文献   

13.
"劝学"在《荀子》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它既具有成就个体道德生命,彰显个体生命价值的作用,又具有塑造君子型人才的善的品质。道德个体采用"君子结于一也""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积善成德"以成就好学的美德。"劝学"之德在促进道德个体向上,加强官德建设,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方面给予了我们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2011,(5):19-20
郑州市的"道德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高品质的课堂形态,其核心内容是围绕"道"与"德"展开。在"道德课堂"理念的统领下,郑州市第九中学采用分课型教学模式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索,依据学科知识特征及不同特征知识的不同教学目标要求来设计教学程序,对"道德课堂"在教学模式选择方面进  相似文献   

15.
当前对于大学道德领导与"德治"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从社会背景与时代动因的角度分析:经济社会的"道德缺失"引起了人们对道德问题的反思;行政管理中的"道德缺位"引起人们对"以德治校"的重视;大学道德的退化与大学精神的衰微是大学"德治"的时代动因;当代思想家"德治"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探索,引导我们步入新的视阈;大学治理的当代困境是"德治"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6.
政、德关系是体现现代性本质的重要问题,也是困扰中国"德治"的难题。把政德之辩这一议题纳入到具有普遍性的政治哲学框架中,置政、德于哲学视域中进行探讨,可实现一种现代政治哲学叙事。在叙事中进行反思,能够明晰政治体系的建构及维持皆依赖于道德的价值支撑,揭示极端政治道德化及道德政治化治理模式的弊端。现代中国"德治"要避免陷入这两种模式,必须保证政治权力的合德性,注重社会资本的发掘,妥善处理德法次序问题。  相似文献   

17.
韩非的德法观是建立在"人皆挟自为心"的人性论之上的,他对儒家的道德仁义和"德治"思想的批判、对道德概念的法家式改造,并不是为了否定道德自身,而是希望通过法治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韩非德法观发展的结果是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理念的提出,其"德""法"观对后来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并对当代中国治国方略的抉择多有鉴借。  相似文献   

18.
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德"、"明德"的美好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思想相结合的典范,对新时期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主流思想,儒家德治理念形成了中国道德至善的优秀文化,但儒家德治是在西周君主天命论的基础之上发展延伸的,君主依托"天命"而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特权,从而决定了"德"的走向,形成了古代"有权即有德"的政治与社会局面。君主拥有特权以及导致的不平等,本身是与"德"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20.
耻,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关涉的基本内容之一,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重要德目。"耻"几乎已是衡量是非、善恶、忠奸、曲直的一个标尺,也是鼓舞人们挺身而立的力量,并继续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耻辱观念在当代社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