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对待思维是一种全面考察事物两端相互对立情况的朴素的辩证思维。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待思想模式充分体现在其诗学本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发展论的一系列范畴之中。王国维在长期的诗词创作实践中 ,在接受传统诗学理论影响时 ,将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哲学渊源的对待思维模式内化为自己的运思方式。这种运思方式在接受西方美学思想影响时不仅没有被消解 ,反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相似文献   

2.
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分别是整个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发端。虽然两者都产生了奴隶制时代,但各自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又有着很大不同,从而导致了两种哲学在致思趋向、思维模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明显不同,可谓各具特色,相映成趣。通过这种比较分析,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整个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表明不同国家、不同传统的文化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理性思维方式和理解思维方式是统一于人之生存中不可分割也不能相互代替的两种形态,中国传统哲学在根基上可概括为理解的思维方式,而西方古典哲学则相应地可理解为理性的思维方式,并指出中国哲学只有积极地吸取西方哲学中的理性精神,才能合逻辑地发展出适合于中国现代社会的中国现代哲学新形式。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二元论是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的,二元思维有三种方式:二元对立、二元统一和二元转化,此三种方式实际上是二元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所谓二元对立思维,指的是“相反的两方之间的关系纯然为对立和对抗,丝毫不存在统一和转化。列维.施特劳斯认为我们逻辑的运转便是通过二元对立及象征意义最初的显示相吻合这种手段来进行的。太阳是世界范围内神话和史诗的母题,并如约地反映出光明力量对黑暗力量的扑灭和胜利。中国也不例外,《周易》以后,中国自身的哲学发达带来了最终使中国与西方在思维、哲学以及文化上分道扬镳的巨大变化,中国人在原来的二元对立思维基础上对二元转换大加强调,二元转换的阴阳哲学也日趋完整。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生成论思维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哲学思维方式.从其整个思想脉络来看,这种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前后两期Dasein(生成性存在)和Ereignis(自身之生成)两种思维方面.而且这两种思维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即都是"存在"之思.  相似文献   

6.
教学哲学思维方式是研究者在对教学实践的概括、教学经验的提炼以及教学理论的反思批判中,运用一定的思维手段去理解、认识、反思教学观念、教学活动和教学理论的思维活动形式。历史演进中的教学哲学思维方式呈现出三种形态,以朴素辩证、直观经验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形态,以逻辑思辨、理性分析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形态和以辩证、系统综合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形态。从生成论教学哲学立场看,当前教学哲学研究中存在着体现“传统理性主义”观念,孤立、抽象地谈论“关系”,以及深受西方典型思维方式束缚等思维问题。借鉴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当代教学哲学思维应该包含整体思维、意象思维、践履思维、关系思维、生成性思维等典型思维方式。当代教学哲学典型思维方式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教学哲学研究范式从形而上的思辨走向基于生活、面向实际问题解决的变革,教学哲学学科走向独立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哲学话语体系,唤醒教学哲学研究的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哲学的致思主题决定了其不同于西方哲学的致思方式的象征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抽象的逻辑语言,走向混沌的诗化语言;依靠直觉、体验弥合了分裂,把握了世界整体,直达"一阴阳"、"贯乾坤"的圆融之境;摆脱有限时间的束缚,使人在永恒流变的时间中获得了意义.  相似文献   

8.
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师生关系单向化、冷漠化、功利化倾向日益膨胀,而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正是传统师生关系异化的根源。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指双方的“敞开”、“接纳”和“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相互理解、共同参与,这种对话更多地是彼此接纳和共同分享,是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哲学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对话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中“我-你”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思维结果是一定的思维方式的产物。当思维结果一再地不尽如人意时,需要对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以往变革中通常采用的是源于经典科学思维的线性控制的、要素分离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哲学、科学领域内已经或正在被超越。生成流动的、整体联系的、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的合法性正在确立。这需要我们在变革中更多地采用过程思维、实践思维和共享思维。并有机融合分析的思维方式,以避免新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0.
反思是哲学思维的特性,哲学反思思维具有事后之思、纯粹之思、本质性之思和批判性之思等特点。哲学反思思维是人类把握现实世界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是事业成功的伴侣,是人生征途的灯塔。人类不断在发展中反思,又在反思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培养大学生的理性反思精神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改革,应重在促进大学生理性反思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六朝是诗学和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对诗学的影响和渗透是极为明显的。本文选取佛教引入与诗人思维、佛教崇尚自然与山水诗发展、佛教思辩论说与诗人对诗学言意关系认识、佛教中道观与诗学的折衷方法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力图把握佛教影响六朝诗学的原因、方式和表现。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叶,西方哲学发生了重大转折,其最主要的表现是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二元哲学的反对,即反对哲学从思维和存在两极对立出发,主张从人和自然统一的人类世界现实出发进行哲学思维。究其原因:1.它同人的生存方式有关;2.这是哲学本质意义的体现;3.哲学思维范式的转化影响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4.现代社会发展表明,人与自然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哲学必须立足于现实。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与卢梭均持有一种自然审美观,认为美源于自然,毁于人为。论文通过对二者自然审美观的比较。发现二者均立足于人的自然价值,并在自然与人为的二元对立中思考诗学的有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乃是中西诗学思维方式的共通性所在,同时也是异于主流诗学思维模式的独特路数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从“等值”概念的产生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翻译等值在西方产生这一现象着眼,由小窥大,追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折射中西哲学、美学、文化传统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哲学上讲,西方哲学注重本体终极在场的追问,而中国哲学没有;从美学上讲,西方美学重视语言对美的本质的清晰表达,而中国美学强调言与意之间的矛盾,强调神会与心悟;从文化传统上讲,西方文化重视科学,而中国文化传统重视人文体悟;从思维方式上看,西方思维重分析、精确,而中国思维重整体把握和模糊认识。这一切说明,翻译等值的概念在西方而不在中国提出是种种差异使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现代化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强调整体统一、偏重知觉体验、崇尚中庸调和、侧重内倾意向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其封闭、保守、漠视个性、忽视理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阻碍。而注重知性思维,能够采用分析方法、实验方法、逻辑方法和综合方法相结合的现代思维方式具有创新性,对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传统思维方式的自我扬弃,并向现代思维方式转化。  相似文献   

16.
回答中国人的思维是什么思维以及中国人如何思维这两个问题。都必须“究天人之际”。帝舜的“神人以和”与儒、道的“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处,也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核心。这一哲学思想是中国人在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思维结构情景下创造的有别于西方思维方式的另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是体悟、隐喻思维,也称为一元化的思维。这是一个将超越与内在、价值与事实(方法)构筑起来的相对稳定、融突、和合的体系,也是舜文化基础论理研究的重大关键。  相似文献   

17.
组织行为中的哲学问题,主要是指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处理好组织中的各种矛盾。一个组织包含多种矛盾,它们彼此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一个组织行为的运行过程都是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综合统一过程。科学的组织管理,就是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解决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18.
《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方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方式是指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在把握战争规律、运筹战争艺术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或框架。它主要表现为客观性、整体性、矛盾性、超前性、权变性等五个方面,它们代表着我国先秦辩证思维发展的正确方向,对建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具有启迪价值。当然,《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方式同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一样,整体上具有直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属于前科学的、朴素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学的构建一定是基于中国本土的经验、源于中国教育理论和思维方式,是扎根中国土壤、具有中国泥土芬芳的教育学。中国教育学建构与中国教育传统相结合是时代的必然、反思的必然和文化自信的必然。中国教育学与中国教育传统的结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在概念上发展中国教育传统中的“为学”“为仁”“为德”等核心话语;在思维方式上赓续中国教育传统中的“有机整合”“实用理性”“互通转化”等核心思维方式,从而建构中国教育学的独有概念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哲学有个著名的命题———言意之辨。中国哲人们为了解决言意问题,做了另外一种尝试,提出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象”的范畴,从而确立了“立象以尽意”的传统,形成了一种崇尚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抽象意义的传统思维方式———取象思维方式。中国美学的传统重在“家”,古人通过感性形象把握意义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比兴思维”是中国古代取象思维在古代诗歌创作中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