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的宗教观具有现实性和功利性,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人的宗教意识不强,宗教感情淡薄。在现当代文学中,很多作家的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心理;进入新时期以后,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萨满教等宗教都对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所著《雾都孤儿》,其创作的特点之一是多处情节的巧合。从《雾都孤儿》创作背景、发表形式、狄更斯的激进思想、独特的创作风格以及坚定的善恶有报的信念等四个方面作以全面、系统地分析,以此说明情节的巧合是这部小说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对于他的悲剧创作,一般都认为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和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并在不同程度上说明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的低潮和破灭。这是符合莎氏悲剧创作的实际情况的,但不是对莎氏悲剧创作的全面理解和评价。有的评论者虽然指出了莎氏悲剧中对资产阶级的揭露批判,但没有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容易使人因此产生疑问,即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时期,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人文主义作家,却反  相似文献   

4.
情感性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之一,情感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始末,对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作家情感的积累,让作家有了创作的动力投入到创作中去。进入文学创作中,作家要通过文学形象来传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而情感对创造艺术形象又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考察中外作家的艺术构思和创作过程可以发现,作家呕心沥血、惨淡经营而构思、刻画出来的人物性格往往会“背叛”——违反作家的创作初衷而自然发展。究竟该怎样认识这类现象?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深入探索这些问题,无疑地将会丰富我们对于文艺创作对象主体性的认识。一、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反映的是事物和现象彼此间不同类型的联系,即本质的联系和非本质的联系。对于作为艺术创作对象主体的人物来说,其性格发展演变的种种迹象恰恰如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反映了其间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反映了其间内在的与外在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谢磊 《文学教育(上)》2008,(21):152-152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讲述了一个杀子惩夫的悲剧故事。非常巧合的是,元代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也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同样是复仇,但复仇的主人公形象、复仇的强度和复仇的结局上却迥然不同,这充分反映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心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讲述了一个杀子惩夫的悲剧故事。非常巧合的是,元代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也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同样是复仇,但复仇的主人公形象、复仇的强度和复仇的结局上却迥然不同,这充分反映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心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文学和疾病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而患病作家创作疾病题材是文学和疾病关系中最典型的一类。通过对中外文学史上一系列患病作家的疾病题材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患病作家在对疾病的感受性、病痛的释放方式、利用文学干预社会以及审美情趣上均有与众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李劼人是创作史诗性作品的第一人。他以其系列长篇小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四川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这奠定了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李劼人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追求,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他创作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作家本人具有对历史发展的卓越的史识史见;在于他对中外史诗性小说创作优秀传统的借鉴与继承;在于他对作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尤其重要的是他对史诗性美学追求毫不动摇的坚持。正是李劼人在史诗性创作上的独立特行,成就了他的创作的独特性,保障了他创作“小说的近代史”的成功。这些经验,值得今天的创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一、有的作家讲的“表现自我”,是指文学创作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特点。是说作家的创作是个体的精神劳动,是创作激情与生活燧石的撞击所点燃的灵感火花,是作家“这一个”(黑格尔)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认识,是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它不能不具有作家个人思维、观念、艺术的独特之点,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能不带有作家“自我”的色彩和印记。  相似文献   

11.
意象符号是文学审美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作家理性思维与情感活动的综合体现,作家在创作中可以用各种方式建构意象。白先勇在《孽子》中构建了许多意象,其中公园作为多种意象含蕴经常出现,有的象征着命运枷锁,有的象征着道德阴暗面,有的象征着心灵归宿等。  相似文献   

12.
陇右唐人小说是唐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陇右唐人作家的创作心理决定了其小说的特色,作家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奢奇好异、尊儒、梦幻、隐逸等心理特征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犹太小说中蕴含“孤儿状态”,小说描写了两种类型的孤儿:现实的孤儿和精神孤儿。他们是这个世界的陌生者和局外人,经常处于自我迷失状态之中。当代美国文坛上把人的异化感疏离感写得最为深刻的是犹太作家,艺术家的无家可归和异化是现代派的基本前提;而犹太作家的无家可归感和异化感则尤为强烈,这不仅要从当代西方文化中寻找原因,更重要的是要从犹太历史和犹太文化中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创刊39周年     
《语文教学之友》2020,(2):F0002-F0002
纪君祥(约元世祖至元年间在世),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创作杂剧6种,现存《赵氏孤儿》一种,《陈文图悟道松阴梦》残曲存于《雍熙乐府》等曲籍中。《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故事采自《左传》《史记·赵世家》和刘向《新序·节士》《说苑·复思》等书。作者做了提炼、改造和虚构。  相似文献   

15.
李波 《文教资料》2014,(22):5-6
《史记》中老子出关的故事引发了中外作家的创作热情。郭沫若借助历史榜样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在《柱下史入关》中,老子在沙漠中布道失败与老子自己的反思是小说中极为精彩的情节,反映郭沫若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同时给那些找不到人生出路的知识分子以精神鼓舞。郭沫若借“老子入关”给自己的漂泊之路赋予了新的意义:漂泊不意味着逃避和沉沦,在漂泊路上仍然可以寻求真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当下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受众对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家和影视编导更是将受众捧为“上帝”,一切以受众马首是瞻。作家和编导以各自对受众不同的理解,创作了充分迎合受众的作品,有的赢得了受众的接受,有的却遭到了受众的抛弃。受众在传播中真正的作用和实际的意义还有待作家和编导进一步解读。  相似文献   

17.
在文艺心理学看来,任何创作动机的发生,都与作家艺术家的心理定势密切相关。从发生学角度看,心理定势作为幼年以来逐渐形成的心理认知图式,不仅在创作动机发生前一直存在,而且它还为创作动机的爆发规定具体方向。为什么对于同一外在机缘或刺激,有的作家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有的却无动于衷呢?这主要是心理定势的作用。本文拟就心理定势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创作动机的关系等问题作一研究,以俾理解作家艺术家创作心理奥秘。  相似文献   

18.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从史书记载到戏剧、电影,“赵氏孤儿”故事在不同时代的传播过程中,作家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作为文学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解读是读者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本方式,也是读者正确了解文学发展和掌握时代发展规律的基本原则.因而应结合不同的文体特征和时代特征,在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下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一“对压迫者的圣母情结”是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揭示了作家创作背后的深层次心理动机,反映了潜意识状态中的创作倾向。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20.
冯子振是元代湖南本土作家中唯一一位从事散曲创作的诗人。其代表作[鹦鹉曲]是元人散曲创作的一朵奇葩,内容以抒写隐士情怀为主,风格豪放,间杂婉丽。卢挚和马致远两位外地作家也创作了一些反映湖湘生活的散曲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