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歌唱发声练习方法正确与否是提高歌唱水平的基本条件。本文针对学生在学习歌唱过程中,存在的学习误区及问题,借鉴相关专家对歌唱发声技术的研究方法与成果,结合本人对歌唱教学研究与演唱实践,从身体姿势、气息运用、歌唱腔体、声音位置、咬字技术等技巧练习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解决了学生在学习歌唱过程中“练什么”和“怎么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们坎北小学的淮剧教学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当初是如何选择以淮剧教学为切入口,推进素质教育的呢? 一、实话实说——讲实情 淮剧是一种我们江淮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综合性艺术,它融歌唱、舞蹈、杂技、美术于一炉,表演上讲究唱、念、做、打,是一种通过唱腔、脸谱、表演等生动的艺术形现象来表现社会生活的高雅民族艺术。上千年的艺术实践所形成的意象和形象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既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又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但由于种种原因,淮剧戏种后继缺人。  相似文献   

3.
二都戏是浙江庆元古老的地方剧种,由于其所处环境较闭塞,至今仍保留着原生态的演唱、发声和原始的表演程式。“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全文从二都戏的唱腔、唱词、道白、用嗓、行腔、发声、养气等方面分析其声乐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黄梅戏由一个民间小戏,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剧种,它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历程。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调,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形成"黄梅歌"这一音乐形式;在安徽流传时,与流传地民间音乐结合,以及接受高腔、怀腔等的影响,唱腔得到极大丰富;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梅戏音乐发展到专业化创作阶段,吸收了南北剧种、曲种,包括藏族音调、西北音调、淮剧音调、京韵大鼓、梆子腔等音乐材料;进入21世纪,更尝试融合交响乐、电子合成音乐等现代音乐元素,加大自身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正>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新区分校建于2013年,学校秉承"尚美育人"的办学理念。淮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传承与弘扬淮剧文化,学校以"淮剧文化进校园"项目为切入点,外聘淮剧名家入校培训指导、编排曲目,并通过营造淮剧主题环境文化,建构淮剧文化课程体系,搭建淮剧在线学习平台,开展淮剧排演活动,建立淮剧技能过关评价体系,培养淮剧师资团队等方式,不断推进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莆田学院学报》2019,(1):78-82
介绍老道情、东路调、五花调三大陕北道情的唱腔体系,并结合综合体系、唱腔联缀来阐述陕北道情的唱腔体系,从虚实结合的词曲结构、婉约奔放的旋律特征、滚动环绕的音调韵味、情采丰盈的唱腔音乐等4个方面探析陕北道情的人文风采,以进一步领略陕北道情的独特地域风采和诱人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淮剧是江苏主要剧种之一,盐阜地区是它的主要发源地.淮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一代代艺人们别具匠心的创造发展,积累了丰富的遗产.本文主要介绍了淮剧常用的基本曲调之一--淮调,将主要从淮调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进一步就淮调的理念、形式与内容的传承和演变等方面论述它对淮剧的影响,使大家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淮调及其在我国现代淮剧音乐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促进我国淮剧音乐进一步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淮剧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剧种,自建国以来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淮剧能够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中占有一席地位,必然拥有其特殊的原因。我们以田野调查的方式,针对上海淮剧团的剧目本体、演出现状、题材涉及和演职人员状况进行调研,整理了淮剧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探究其广受欢迎的原因,力求更好的推动淮剧的发展,也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9.
淮剧起源于苏北,发展在上海,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60多年来,淮剧研究内容已由常规的艺术风格拓展至历史沿革、空间分布等多个方向;研究方法从一般的作品介绍、点评发展为运用历史学、地理学以及传播学等基本理论进行阐释;研究领域也由单一的淮剧艺术研究扩展到与历史、地理、文化传播等领域交叉。至目前为止,以史为切入点的研究比较普遍,而从其他角度研究淮剧的作品虽然不少,但主题分散,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众多单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将为淮剧研究拓展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气音结合、声区结合和字音结合三是发声科学的普遍规律.掌握了这一规律,可以提高发声能力,使嗓音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民族声乐发声技术科学化.那么在高职民族声乐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演唱方法的训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当代民族声乐的一些作品借鉴了美声的花腔艺术性唱法,成为极具美学价值和唱腔特色的带有中国风格的花腔艺术性歌曲,本文从教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根据花腔演唱的历史及来源,总结其美学特征,分析演唱者发声特点,剖析相关演唱技术,为演唱中国风格花腔艺术性歌曲探索一种科学的、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技巧。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由地方小戏形成的淮剧在不同的空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上海淮剧侧重于商业性、市民性,苏北的乡村淮剧侧重于传统剧目和主旋律歌颂。大众文化兴起的时代,上海淮剧从形式和精神内涵上向现代性转型,力求反映和融入时代,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性追求,同时也赢得了较好的市场效应。乡村淮剧提供了与时代一致的正价值,显示出与实践理性高度的同一性,然而却日益远离了观众和市场。这两种现代性的不同表现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右玉道情的历史渊源、音乐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并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现存的音乐形态及民间艺人的口传史料,分析研究了右玉道情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了右玉道情戏的音乐特点与音乐结构,以及借鉴其他剧种的板式,从唱腔曲调、演唱发声、乐器伴奏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正>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而科学的过程,要想让学生在声乐方面有所发展,还得在声乐教学的方法上下功夫。本文结合高中声乐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简单分析。一、发声训练是基础一些高中生虽然天生一副好嗓子,但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发声训练,会出现白声、漏气等现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发声练习的目的。只有明确了发声练习的目的,学生才会主动地调节气息。其  相似文献   

15.
浅论淮剧的传承与江苏戏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雅萍 《华章》2008,(7):70-72
本文通过对江苏苏北地区非常有名的戏曲音乐--淮剧的发展历史来探讨其艺术的传承在本土及江苏戏曲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通过对淮剧本体音乐的分析,进一步阐明发展淮剧艺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声乐是一门专业技巧课,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发声技巧和演唱歌曲的手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声乐教学中要注意“声、情、字、味、表、养”与美感的结合,发声方法与审美观的结合,声乐作品与审美想象力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艺术歌曲的演唱是一个细致、严谨、系统的诠释过程。必须在演唱时运用十分讲究的发声状态和发声方法,并将演唱与钢琴伴奏有机结合。通过演唱,准确的展现歌曲体裁与题材的风格特点,进而充分体现艺术歌曲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扬剧是流传于江苏、安徽以及上海等地区的一个传统戏曲剧种,其唱腔在吸取诸多民间曲艺及民歌唱腔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典雅细腻、高亢粗犷、隽永清新等风格特征。本文立足于扬剧唱腔的发展及其变化研究,以扬剧曲牌《倒扳桨》为例,详细阐明扬剧唱腔的源流及其特点,并结合其发展现状进行初步探索和论述。  相似文献   

19.
文章引用经典的理论依据并结合作者的教学实际,对歌唱发声思维过程和方式进行比较、归纳、浅析,揭示出歌唱发声思维中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0.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物质(SP)在雄性山噪鹛与白腰文鸟听觉和发声中枢内的分布差异,结合计算机图像仪检测免疫阳性细胞和末梢的灰度值.结果:1)SP在端脑的分布为发声学习中枢X区最多,学习中枢MAN和发声高级中枢(HVc)次之,发声运动中枢古纹状体栎核最少.2)两种鸟SP的分布在听觉中枢耳蜗核、中脑背外侧核壳区、丘脑卵圆核壳区等比较相似.3)在山噪鹛发声中枢中SP的标记量比白腰文鸟丰富, 尤其是在X区.结果表明:SP广泛分布于发声核团和主要听觉中枢内,提示SP可能在发声控制及听觉中枢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时SP在发声中枢分布的丰富程度可能与鸣唱的复杂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