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代闺秀诗人们在文人雅士的指导奖掖下曾经名噪一时,创作队伍也空前盛大,为清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其众多的特点之中,最耐人寻味的是这批闺阁才女在地域分布上体现了某种集中性,即大多集中于气候温暖湿润、经济文化发展名列前茅的江浙一带。江浙一带安定的社会、发达的经济条件促进了此地文化的发展,而江南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江浙女性有别于北方女性的细腻柔婉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
清代乾嘉时期,江苏泰州活跃着一个仲氏闺秀诗人群体,其诗歌创作有着鲜明的日常生活性特点:出阁之前,常以写诗为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所作多为咏物-写景之诗;及至婚后,大多生活凄苦,故以写诗为消愁治病的良剂,所作多为自咏自叹诗、亲情诗、寄赠诗,颇具自诉特点和内心独白意味。  相似文献   

3.
清代广西的闺秀诗人群体及其诗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广西出现了以桂林为中心的闺秀诗人群体,这些闺秀诗人大多生活在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有较好的学习与创作条件。尽管闺秀诗有诸多的局限,但清代广西闺秀诗人的涌现,为清代广西诗坛增添了许多耀眼夺目的异彩。  相似文献   

4.
"女士",是指"士"这一阶层中的女性。这一概念由来已久,但真正名实相副并作为群体出现却是在清代。《清代闺秀诗话丛刊》中记载了众多符合传统"士"之素养与气节的女性,她们或博通经史,或具经济之才,或潇洒凡尘,或驰骋疆场。如若细分,则有女学士、女儒士、女名士等。明末清初以后,女性凭借自己的才华与成就列入士林并得到社会认可,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除却性别因素,清代女"士"与男"士"并无多少差异,整体看有清一代女性诗人文学成就不亚于男性。"女士"这一文人群体之所以出现在有清一代,既源于女性要求男女平等之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与其日趋强烈的要求参与社会变革之思想观念有关,更与传统士大夫阶层中一些有识之士之评价视角改变相契合。其最根本因素,则在于明末清初之后市民社会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5.
清代钱塘闺秀词人众多,创作十分繁盛。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前期以徐灿、柴静仪、朱柔则、林以宁、钱凤纶等蕉园诸子为代表。她们的创作为钱塘闺秀词的中兴作了准备;中期以孙云鹤、汪缵祖、汪砷等随园女弟子为代表。是为钱塘闺秀词的高峰;后期只有郑兰孙、凌祉媛、关镁等少数闺秀创作比较活跃,总体呈衰落趋势。  相似文献   

6.
集中分布与分散分布是高校空间布局的表现形态,它们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布局结构演变形成的典型现象,有着特定的成因.一方面,它是高校布局影响“力场”中向心力与离心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它是高校布局演变的历史惯性使然,同时也是高校内部发展动力的诉求与外部效应的客观需要.探讨高校集中分布与分散分布模式的成因问题,可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清代蜀申遂宁张氏家族,诗人辈出,其中以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及其玄孙张问陶为代表,为清代文坛增辉颇多,本文对此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8.
清代贵州诗人赵旭在经史、文章方面均有较高造诣,但其主要成就还是诗歌创作。其中有与友人酬唱应答之诗,也有关注民生疾苦之作,描写黔山贵水的佳作更是不少,风格清新自然,自成一家,受到"西南世儒"郑珍和莫友芝的推崇和喜爱。在当时贵州比较闭塞的条件下,一个文人能在诗歌创作中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  相似文献   

9.
清代蜀中遂宁张氏家族,诗人辈出,其中以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及其玄孙张问陶为代表,为清代文坛增辉颇多,本文对此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0.
清代闽籍赴台诗人创作的诗歌有多方面内容,如对台湾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对当时时局和渡海情形的描述、对当时重大事件的记载和评议、对台湾民俗民风的描绘、对台湾风物名胜的状写、对台湾秀丽景观的激赏、对台湾物产的咏叹。  相似文献   

11.
晚清民国词社的地理分布、成因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民国是词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时期,此时词人结社此起彼伏。词人结社地理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一带,其他省份如福建、广东、安徽、湖南虽不多,但皆有词社诞生。其主要原因是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地域文化传统的深厚以及词人领袖的群体效应等。地理分布不平衡的词人结社推动并影响着晚清民国词风的演变,造成以江浙、上海以及北京为首的词学中心区与以闽中、岭南、湖湘、贵州、云南、陕西、湖北等词学边缘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清代慈善机构地域分布的均衡程度与政府介入的多少成正比,完全由官方办理的养济院分布均匀;政府起主导作用的育婴堂、普济堂分布比较均衡;民间自行办理的地方善堂、宗族义庄和工商业者的会馆公所等则分布最不平衡,集中在江南地区.这种分布特征源于政府政策、救济需求和各地经济文化差异等因素的互相作用.清政府的政策由各州县等地方政府来执行,所以政府起决定作用的慈善活动,其分布便比较均衡.清中期以后,随着救济需求的增加,政府对举办慈善活动力有不逮,主要依靠社会来兴办慈善事业.以苏州、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为慈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当地文化发达,善书传播广泛,行善的思想相应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好善风气的盛行进一步推动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兴盛.  相似文献   

13.
清代宁夏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宁夏人口分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和明朝相比,人口分布从点状分布逐渐变成了片状分布。人口地理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稳定使人口增加,而人口增加又导致对荒地的垦殖,人口逐渐扩散。清代宁夏民族构成及分布变化和1862年西北回民起义又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女性词人研究是中国古代女性研究中重要的一环。本文在分析明末清初女词人群体研究热点和重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女词人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日本学者伊能嘉矩的“泉州临海、漳州人近山、客家在丘陵、山区”之台湾族群分布说,一直为许多研究台湾的学者所沿用。在台湾的拓垦进程中,客家人最初也分布于台湾各地,对台湾的开发是作出重大贡献的。今天人们所观察到的福、客族群地域分布格局是福佬人与客家人在拓垦进程中长期演变形成的,是福、客械斗及客家人福佬化等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时间先后因素只能算是诸多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明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安徽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政治、科举、文化等方面的精英。若以《明史》皖籍人物、进士和遗世著作为考察对象,有明一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主要是:皖南的徽州府和北部的凤阳府集中了明代安徽近一半的人才,各府内中心县人才多于其他县,这些差异是当时安徽政治、经济、文教、风俗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晚清人才的地域分布若从进士、高级官员、名人物三个方面来看,则总体上明显是南方要超过北方,但又不尽一致。另外,就各省内部而言,也颇多特色。  相似文献   

18.
晚清灾荒就其成因而论,一是生态环境破坏,二是政治腐败与战祸频繁,三是御灾物质条件不足;论及影响,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济衰退,二是政治腐败,三是社会动荡,四是抗外乏力。我国是一个灾害频仍的国度,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的广西地缘政治形态包括地缘政治环境、行为、中心、心理、思想和格局等若干方面。北海开埠和中法战争是广西地缘政治形态变迁的转折点,英法两国的地缘政治角逐是近代广西地缘政治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北海开埠后,广西属于英法两国争夺中国西南腹地的地缘战略通道和接合部,又是控制中南半岛诸国的前沿基地和中国与中南半岛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其地缘政治地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清代广西人口的地理分布与明代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化,明代到清初期间,广西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桂东北地区,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广西人口地理分布重心从桂东北转向了桂东南.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除了自然条件的影响外,主要是源于省外特别是广东移民大量进入桂东南地区导致该地区人口机械增长居高不下.清代前中期广西的人口地理分布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广西的人口布局,对广西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