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续上篇)四劳动价值论与平均利润率规律: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理论马克思的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理论——亦即所谓"价值转形"理论——果真解决了劳动价值论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矛盾吗?围绕这个问题,自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问世,经济学家们争论了百年有余,至今未已。那么,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究竟是怎样的?该理论究竟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2.
“转形理论”指的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阐述的关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出版以来,反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及那些自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围绕着转形问题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争,有的人以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和第一卷相矛盾来否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的人对马克思在转形问题上的论证提出种种责难,有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转形,理论,即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运用规律的研究,形成《资本论》三卷,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资本论》三卷,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上,即建立在商品价值的基础上,研究资本价值的生产和资本价值的运动。所以,这两个阶段是直接统一的,是同一层次本质的两个方  相似文献   

4.
<正>马克思《资本论》的问世,“无疑是向资产者(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资产阶级及其学者在“沉默抵制”失败之后,转而对《资本论》采用恶毒攻击、公开诽谤的手法。一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抓住《资本论》中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问题(即所谓“转化问题”或“转形问题”)大作文章,妄图以此为突破口,否定马克思的劳  相似文献   

5.
西方学者用数学论证转形问题已达百年。像萨缪尔森、斯蒂德曼等,目的是将马克思命题证伪。本文将以往的转形模型分为两个体系,即投入产出关联体系和单一生产过程体系,用实例分别指出,这些转形模型有的偏离了马克思命题内涵,有的没有完整表达马克思命题内涵,而出于证伪目的的转形模型其本身已被证伪。本文根据马克思的本意,提出一个新的转形方程。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转形模型,特点是将资本流动和价值转形结合在一起。反映出在资本流动中平均利润率形成,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转形问题是个基本经济现象,它是在资本流动这个基本经济现象中发生的。本文转形方程是把马克思命题的基本情况如实反映出来,这是论证命题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早在1957年,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教授(P·Samuelson,1905—)就撰文利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问题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1970年他发表了《从马克思的“价值”到竞争“价格”的转化:一个抛弃和替换的过程》,1971年又发表了《马克思剥削概念的理解问题——马克思的价值和竞争价格的所谓“转形问题”的概括》。在这两篇论文里,他大肄歪曲马克思的转化理论,企图从转化问题上寻找否定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余斌 《教学与研究》2007,23(3):49-56
斯蒂德曼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非难源于他本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错误理解."价值总量"与"生产价格总量"只是同一个数量的不同表现方式,它们不可能不相等;而总剩余价值量等于总利润则是劳动价值理论关于利润的定义式,这两个量也不可能不相等.从而,价值转形理论的数学难题只是一个伪问题,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8.
20世纪"转形"问题论争是马克思经济学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命运多舛的最为贴近的写照。20世纪初,"转形"问题论争主要限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学术"圈内,以"补充"马克思经济学既有理论为基本出发点。60年代初以后,参与论争的学者的数量及其多样性以及所考察理论问题的广泛性,使得这次论争成为经济理论历史上最为显著而漫长的论争之一。80年代中期以来,"转形"问题进一步演变为新古典主义、新李嘉图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之间"三足鼎立"的论争态势。"转形"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界论争的时落时起,与马克思经济学自身的"隐没"和"复兴"有直接关系;"转形"问题以各种方式的解决和再解决,以及各种经济思想流派之间的交锋和再交锋,体现了马克思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曲折发展的世纪历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危机理论研究具有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对西方危机理论的评介,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对中国危机问题的思考,以及2007年至今对马克思危机理论的系统研究。该研究存在三个焦点,即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历史考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审视具体危机问题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研究。当前的研究尚存在不足,涉及马克思是否有危机理论,马克思危机概念应当如何界定,以及马克思危机理论的中国化与时代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市场价值范畴,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一个逻辑过程,而且也代表了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记述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具体过程时,曾用大量篇幅论证了市场价值的形成。我认为这并不仅仅是在重申《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已经论述过的价值范畴,而是在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下,论述了商品经济发展和价值发展的一个新的过程和阶段。因此,市场价值是一个由价值范畴发展而来的,有别于价值的独立范畴。在我们的理论研究中,应给它以应有的地位。特别是在当前我们贯彻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地租篇曾经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如果这种分工(指社会分工——引者注)是按比例进行的,那末,不同类产品就按照它们的价值(后来发展成为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出售,或按照这样一种价格出售,这种价格是由一般规律决定的这些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变形。”关于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变形,马克思作过极其详尽的考察,经济学家们也就此写了许多文章。而什么是生产价格的变形?马克思似乎没有对此作过明确的解释,或者起码可以说在马克思的著作中难以找到比较集中的论述,经济学家们也基本上没有涉及过这个问题。以往人们在讨论社会主义农产品价格形成基础问题时,争论的焦点凝聚于中等地抑或劣等地的产品价值,很少涉及生产价格和绝对地租问题,更没有考虑生产价格的变形。但是,从理论上说明农产品价格形成过程远非简单之事,因为正是这个过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塔克-伍德”命题的提出引发了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长久争论。这一争论主要涉及四个主题:马克思对正义的看法,资本主义剥削的性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依据,共产主义社会的图景。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观点不乏深刻见解,但也有许多误解。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为依据,探求“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真实原貌,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与正义”这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早有明确的论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就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又说:“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恩选集》第一卷第十六页)毛主席说:“真理的标准只能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至20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共展开了五次大讨论,即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价值创造源泉、深化劳动价值论认识的大讨论。随着时代发展,科技在生产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内学者产生了一些疑虑,如是否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哪些劳动创造价值、科技是否创造价值等。为解决当下的种种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持续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论考虑固定资本影响的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转形是劳动价值论中的核心问题。从鲍特凯维兹起,几乎所有研究价值转形问题的经济学家,在他们提出的各种价值转形模型中,都没有考虑固定资本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本文在不考虑资本周转速度影响的条件下,讨论考虑固定资本影响的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问题,提出一个可以反映固定资本影响的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模型。证明在考虑固定资本影响的条件下,价值决定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式与价值形式的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完全相同,在价值转形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不变。最后通过一个例题说明价值转形。  相似文献   

16.
马恩价值理论并非劳动价值一元论,而是宏观的"效用/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只是其向"具体"上升中的抽象出发点.考茨基<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一书是在<资本论>第三卷未公开发表的条件下撰成的,存在对<资本论>第三卷的悖离和对第一卷的形式主义或绝对化理解.伯恩斯坦依据<资本论>第二、三卷,畅言劳动价值论与当时已兴起的效用价值论的互补,是比较符合马恩价值理论本相的,而考茨基等人以"反修"为名,用"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批判伯氏,虽在政治上有一定合理性,但在理论上却是僵守误解,曲解马恩.这种"一元论"后来因"反修"而"正宗"化于列宁,独尊于前苏联,至今残喘于中国,乃是"阶级斗争为纲"在价值理论中的遗存物.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教"问题的学术争论.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生了一场关于"国民宗教"的学术争论.尽管这两场争论发生的时间、空间不同,但涉及的问题却类似,即是否存在一种以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为指向的宗教.就功能而言,"儒教"和"国民宗教"都是与生命神学截然不同的政治神学.  相似文献   

18.
篇作者期页8 16 2431O口一勺O自1人QUt了八jA性一勺内匕八匕丹了健正林严 政治、经济马克思主义万古长青正确认识和处理现阶段我国阶级斗争问题,“—学习十二大文件的体会从《资本论》的创作学习马克思的治学精神认真学习和正确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五十年代手稿中的个人消费理论 —读<<经济学手稿(1857一1858年)>>札记机器人动摇不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结论西方学术界围绕《资本论》中“转形问题”的一场论争对《资本论》中逻辑必须与历史一致的新解《资本论》阐述…  相似文献   

19.
公正或正义问题是学术界及大众话语的一个热门话题,关于公正的定义以及实现途径,众说纷纭。加拿大著名政治哲学家威尔&#183;金里卡认为现有的政治哲学几乎都是从平等来阐释正义,因为按照罗纳德&#183;德沃金的说法,任何一种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政治理论都分享同一种根本价值——平等。从诺齐克的自由至上主义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当代各种不同的政治理论都要求政府平等地对待其公民:每个公民都有获得平等关照和平等尊重的权利。各种理论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是否接受平等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教育界有过一场关于留学教育问题的争论。争论由弹劾清华学制对留学美国学生的遴选公平问题引起。争论的焦点是:中国是否应该继续派送留学生及留学教育的国别选择问题。争论的实质是:留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助力还是阻力?造成留学教育问题的原因是社会的还是个人的?争论目的是:探索中国留学教育的方向与道路。争论的结果是:留学教育的宗旨、方向和政策发生了变化,留学教育因此得以改进。争论提供的历史借鉴是:留学教育与国内教育的关系问题以及留学生归国的教育价值与教育服务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当代留学教育研究的重大命题,需要我们做出时代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