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品德培养问题是一个关乎民族兴旺的大问题。我们对青少年的品德培养缺乏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学生接受到的品德教育很多是唱在口头上的,与实际见到的现象有时是不相符的。在这里,我想谈一下在学校中如何创设良好的育人情景,如何使品德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深入的启迪、影响学生的品德行为。  相似文献   

2.
学校里普遍流传着这样的观点:"放心优等生,关心中等生,留心中下生。"以前,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是的,优等生成绩优秀,出类拔萃,可个别学生品德却很差。我班女班长的经历,让我陷入了沉思,是什么原因造成她如此差的品德:撒谎、贪小便宜、偷窃、恃强  相似文献   

3.
开掘运用本地品德教育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品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开掘运用本地品德教育资源,是提高学生品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佳途径,有效手段和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有幸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品德与生活》这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其中的亲切与真实。同时也领悟到“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生活是品德教育的源泉。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思考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我们更体会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评价方式也应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突破,重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合作的全新的生活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秦湖 《陕西教育》2008,(10):76-76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内外因相结合的,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德育是教师通过教育形式或影响,使学生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造个体的幸福生活。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的习惯;良好的意识、品德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学校的品德教育如何依据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综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教育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全面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并为学生提供一种以实践体验为主的道德培养的途径呢?这就是:回归生活。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新课程所反对的是脱离、背离生活的道德规范教育、社会知识等教育。“回归生活”正体现了新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身体不好是"次品",智力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次品"、"废品"只不过是自身价值的低劣,而"危险品"却隐藏着伤害他人的可能,具有危害性。由此可见,体质、智力固然重要,而品德则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指出:品德教育“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反思以往的品德教育误区,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既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终点。在教学“家乡”板块的内容时,我就很注重从学生的身边选取材料,从我们可爱的南通这一地域资源上去做文章,以“美丽南通,我的家”为主题,让课堂充满生活,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师应该自  相似文献   

11.
樊森林 《学子》2014,(7):11-12
一、学校德育的尴尬1.部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支持。一次,笔者在吃早饭的过程中听到了一对父子的对话,孩子焦急地催促父亲快点吃早饭,吃完后送他去学校,而孩子的父亲慢腾腾地对孩子说:"急什么,迟到一会怎么啦!"这个事例中的孩子很有可能以后在守时和承担责任等方面会存在一些问题。当然,这样的家长可能是少数,  相似文献   

12.
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是因为有近五成的人在其童年时代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不是先天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知识总量的明显增加,学生价值取向面临着多元化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传授型为主的道德方式。以及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已经不适应现代的学生。我们必须把教育放到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去,只有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通过与他人多角度的互动交流和自身体验,才能真正促进道德品质的内化,从而使道德教育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13.
正一、学校德育的尴尬1.部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支持。一次,笔者在吃早饭的过程中听到了一对父子的对话,孩子焦急地催促父亲快点吃早饭,吃完后送他去学校,而孩子的父亲慢腾腾地对孩子说:"急什么,迟到一会怎么啦!"这个事例中的孩子很有可能以后在守时和承担责任等方面会存在一些问题。当然,这样的家长可能是少数,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到部分家长和孩子再也不像以前把学校看成  相似文献   

14.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不断普及.教育领域中的社会关系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学校、教师、学生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产生了大量新型权利义务关系。随着依法治国进程持续推进,依法治教的呼声和要求日益强烈.对教育者提高法律素养提出了更为迫切与更为严格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提高教育者法律素养,以推进依法治教,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丰富学校内涵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笔者认为,办好一所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学生全面成长的幸福家园、学园和乐园,在创建和谐学校发展上,应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王念萍 《辅导员》2010,(8):53-53
品德与生活课学科能力有社会性特征、自动化特征、调控性特征、稳定性特征和发展性特征。因此德育要求教师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从激情明理到导行的过程中转变德育观念,注重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结合课堂常规渗透心理教育,不拘泥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开发儿童周围的教育情境因素.  相似文献   

17.
无论哪一所学校都有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确实规范了学生的不良行为、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思想、遏制了学生的坏习惯,但这些规定也有不利的一面,它有时给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带来不便,甚至阻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内隐记忆是研究影响个体品德形成因素的新视角.基于内隐记忆理论,学校和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内隐记忆、内隐学习的过程,既要重视外显学习的效率,也要注意内隐学习的效果.必须协调好二者,使之发挥正向、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万湘慈 《课外阅读》2011,(11):69-69
纵观当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有两种较为常见的方式,即规范式教育和学科渗透式教育。 所谓规范式教育就是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强制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从而引导其心理,规范其行为,所谓学科式教育就是利用各科教材中具有正面意义和积极意义的东西,引导和鼓励学生去仿效,去学习,以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20.
道德情感体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教育,旨在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