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说说麦天枢     
为中国青年报记者麦天枢画像很难。31岁的他,两鬓未生霜,头上却开了顶。说他年轻力盛,他却认定自己必须“大补”,一气喝5盒蜂王精,灌凉水一般,没事没事的。说他未老先衰,他却只靠灌凉水,也能跑上几千里地,轻轻爽爽地写上3万字或炮制个“系列片”,里面还充满了“麦天枢思想”.他的毛细血管似乎只吸收思想而不汲取营养,所以浑身上下精瘦精瘦的,而作品却洋洋洒洒的,别有一副风骨。今年,麦天枢的一部自选作品集,题名为《土地》的,要公诸于世。他的作品中,并没有这样一篇,倒有叫“土地与土皇帝”的,是他的成名作。书名所以删掉后四个字,据他自己讲,“我是农民的儿子”。但实际上,取名“土地”,起码包括这样的含义,即,这部书里的作品象土地一样广博而精深。当然,这是我的意会,倘确是,也正隐在麦天枢的傲骨里,他自己并没有说。  相似文献   

2.
一、“群众办报”的需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工作方针。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三大特点就是:群众内容、群众形式和群众写作。目前,各家报社编辑部的运作形式基本都是编采合一.对于每个记者来讲,既要采写分D单位的新  相似文献   

3.
郭超人同志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杰出记者。今年 6月不幸因病逝世,我们深感悲痛。本文是文汇报老记者黄俭和新华社徐海同志 1984年 4月访问郭超人后写的。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郭超人认为此稿暂时不发为好,作者尊重他的意见,稿子压了下来。   如今斯人已去,我们刊发此文,一方面是悼念郭超人同志,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想让年轻的新闻同行们学习郭超人艰苦采写的精神,把他的优良作风传下去。  相似文献   

4.
当编辑记者,一定要学会读书。尤其是年轻同志,不可一日不读书。但读哪些书,怎样读书,却是大有学问的。阳春三月,是读书的好季节。本刊记者就这个问题求教《红旗》杂志副总编辑马仲扬同志。马仲扬说,关于读书,前人积累了丰富经验,唐诗中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古往今来,这方面的文章也做过许多。但是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一个好的编辑、记者,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读书多,视野开阔,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高,运用文字的能力强,写报道、改文章就得心应手。遇到复杂的情况也不会迷失方向。刚参加新闻工作的年轻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全国各大城市里的许多文艺界名人(电影、音乐、戏剧等)以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联合主演,带队演出,领衔主演等)来到省会以下的市乃至县城演出。因此,我们这些小台(地方)的记者们也能有机会一睹那些在广播里常听到,电视里(报刊)常看到而又从未亲眼见过的艺术界名流的风采.既能一睹,也思一访,但小台的记者的心里却很矛盾,甚至有一种畏惧感。因为这些  相似文献   

6.
2000年11月8日,是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新中国记者节的设立,是党和政府重视新闻事业和关心新闻工作者的结果,是亿万人民群众关注新闻传播支持记者工作的结果,是全国55万新闻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唤醒新闻工作者责任与权利意识的结果。 让我们以记者的名义,审视新闻记者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胡乔木在对华北记者团讲话中曾分析过记者所由产生的时代背景。他说:“为什么要有记者?人生活在社会上,为什么会发生记者这一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职务或职业?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其根本问题是阶级斗争,在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7.
经国务院批准,11月8日为中国记者节。今年的 十一·八,我们全中国55万新闻记者,都举行庆祝活动,庆祝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每一个国家,都有许许多多节日。有国际性的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全国性的七一党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民俗性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但是作为行业性的节日,全国只有三个,那就是: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记者节作为全国仅有的三大行业节日之一,可见党和国家对我们新闻工作的重视,我们应该感到自豪。 我们值得自豪! “新闻记者”,是金子铸就的字眼。 不论在…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五年九月廿二日,著名新闻记者华山在广州逝世。十月六日,华山同志的子女遵照父亲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在流经山西省左权县麻田乡的清漳河里。一小部分骨灰,一支钢笔和一副眼镜,安放在麻田乡“太行新闻烈士纪念塔”南侧。华山,这位党抚育成长的名记者,同《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何云同志,以及四十多位在一九四二年夏反“扫荡”斗争中牺牲的新闻烈士一起,安息在太行山上。面对着满山遍野的红叶,滔滔不绝的清漳河水从烈士身旁流过。他们的英名,将与巍巍太行永存。 (一) 一九三八年十月,华山是党领导的木刻工作团的  相似文献   

9.
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6月1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5岁,为了纪念这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本刊特刊出这篇稿件。这篇稿件是作者在1984年4月特为一家新闻专业刊物采写的。在稿件即将刊出时,郭超人接到就任新华社副社长的任命,有很强组织观念的郭超人告知作者,称这一级干部的宣传,须经有关方面批准,希望不发。16年之后,我刊节选刊登这篇稿件,以表示对郭超人同志的怀念。他的精神和作风,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我国信息产业部向英特尔公司的奔腾Ⅲ亮出了黄牌,建议政府机关慎用奔腾Ⅲ,以防泄露国家机密。这项保护政策的出台,与《光明日报》记者杨谷有着密切关系。7月30日《新闻出版报》发表王坤宁采写的专稿,披露了其中的内情。 奔腾Ⅲ处理器是英特尔公司今年2月推出的微处理器,代表着当今电脑科技发展的最高成就,被推崇为最新一代的主流电脑配置,正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电脑市场上炒得火热。但是,毕业于北航计算机系的光明日报记者杨谷却对1月20日英特尔公司的一项宣布产生了疑问,该公司说为了增强网上电子商务的安全,将在奔腾Ⅲ处理器中设置用以识别用户身份的序列码。2月初,杨谷带着疑问对此项技术进行了论证,他希望做点什么报道。3月中旬,杨谷从网上了解到与机器永久相联系的序列码等于是在变相邀请别人窥视自己的机器,对保障电子交易安全来说没有用处。他觉得这个问题不简单:如果使用计算机上网的是政府部门,那么通过网络泄浴出去的,就不仅仅是个人隐私,而是国家需要保守的秘密了。  相似文献   

11.
老友虞丹从遥远的广州,寄来了几篇老作家、老记者周洁夫的文稿复印件,使我们有机会重读了久违了的他的作品。尽管这些文章都是产生于40多年前的解放战争期间,我们过去就曾经读过,可是,今天重新读来,依旧使人感到那么清新,那么委婉细腻和引人。这里有一篇题为《送俘虏——一个战地记者的记事)的战地通讯,记叙的是一位记者在一次战斗结束后,准备离开跟随的连队,回后方司令部整理材料时,受团长的委托,和几个战士、几名抬担架的民工一起,押送13名刚刚俘虏过来的国民党兵到旅部去。这13名俘虏中,除躺在担架上负了伤的那人是连长外…  相似文献   

12.
记者主持人──水均益王恬在水均益的办公室,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是星期二了么?”紧接着,他拍拍脑袋说:“忙晕了。”或许正是为了寻找这种紧张工作的感觉,水均益在1994年从新华社国际部调来中央电视台,做了一名电视记者主持人。谈话刚刚开始,水均益...  相似文献   

13.
“一个字是一滴血”──记新华社记者夏儒阁张建松他走了,走得那么突然。带着人们的无限惋惜,新华社上海分社主任记者夏儒阁永远告别了新闻战线。1997年10月8日,上海龙华殡仪馆龙柏厅他的追悼大会上,来自上海各界为他送行的人们,一直站到厅外很远很远……“倾...  相似文献   

14.
感受──记者的眼睛冯冉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类新闻,不是那么一目了然,一看就知。一抓就着,而是需要记者进行挖掘、提炼,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去析出其新闻内涵。在来写这类新闻时,记者除了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外,自己的感受体验也非常重要。感受,是指接触外界...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记协──记者的娘家因工作关系,我常要去中国记协。进进出出,未来往往,日积月累,终于忍不住了,觉得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了。座落在北京西交民巷50号的中国记协,位于天安门广场的西南侧,院子不大。院内几排简陋的平房,是他们主要的办公场所,最高的建筑是一座...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力量在于感染人、影响人和改变人。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文化记者,而成为一各合格的文化记者,不仅需要精通新闻业务,还应拥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在实践中学习实践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定拥有3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底蕴厚重。为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笔者在工作中坚持做到三勤:勤跑、勤学、勤问。2015年5月,笔者得知保定市原文化局局长王福友等几位老同志编创的大型文献纪录片  相似文献   

17.
1998年8月31日晚10时30分许,襄樊火车站的站台上,一群群往武昌方向去的各大学九八级新生在亲友的陪伴下,好一番欢歌笑语。唯独其中一个剪着学生头、戴着近视镜、衣着朴素的女孩,动情地哭出声来,一遍又一遍地对身边的几位青年男子说:“唐叔叔,杜叔叔,你们的大恩大德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这位小姑娘,就是中国青年报1995年6月5日、《中国记者》杂志1995年第11期报道过的湖北保康县过渡湾镇刺滩沟贫困学生张玉琴,她所说的唐叔叔、杜叔叔,一个是襄樊日报青年记者唐中平,一个是襄樊市小白象电器商行个体业主杜诗武。 三年前,一句“你什么时候有困难,就什么时候来找我”的豪言,使唐中平和张玉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5年5月11日上午,在贫困山区县保康采访  相似文献   

18.
1998年8月31日晚10时30分,襄樊火车站的站台上。一群群在亲友陪伴下.等候乘车往武昌方向去的各大学九八级新生,兴高采烈地说笑着、议论着。唯独一个剪着短发、戴着近视眼镜、衣着朴素的女孩,动情地哭出声来。她一遍又一遍地对身边的几位青年男子说:“唐叔叔,杜叔叔.你们的大恩大德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姑娘,就是《中国青年报n995年6月5日、《中国记者》杂志1995年第11期报道过的湖北保康县过渡湾镇刺滩沟村贫困学生张玉琴。她所称呼的唐叔叔、杜叔叔,一个是《襄樊日报》青年记者唐中平,一个是襄樊市小白象电器商行个体业主杜诗…  相似文献   

19.
光阴如箭,时间如梭,1984年,从我步入新闻工作者的行列,屈指算起来已有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深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使自己不断地成长,逐步成熟,有所提高。通过实践,我有以下体会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20.
当一个好记者赵洪松背着一床棉絮、提着一捆书,我从武汉来到湖北日报恩施记者站报到了,夜枕清江的汩汩涛声,那一夜我做了一个自己仗剑行侠的记者梦,睡得好香好甜──回想12年前自己大学毕业开始记者生涯的第一天,仿佛就在昨天。1985年7月,我从华中师范大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