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一部涉及历史、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对我国茶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也不惜笔墨。蕴涵其中的丰富、深刻的茶文化知识,是作品中人物描写、故事结构的有机组成因素,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红楼梦》中一系列茶文化紧密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和艺术典型的塑造逐步展开,借助茶文化的描绘,为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拓展了新的艺术空间,使艺术典型更具个性特点,形成了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该文界定了具体的模糊语范围,从《红楼梦》所有模糊语中选取人物描述模糊语,在翻译美学的视角下,探讨大卫霍克斯译本对《红楼梦》中人物描写模糊语的再现。  相似文献   

3.
该文界定了具体的模糊语范围,从《红楼梦》所有模糊语中选取人物描述模糊语,在翻译美学的视角下,探讨大卫霍克斯译本对《红楼梦》中人物描写模糊语的再现。  相似文献   

4.
以“宝玉挨打”这一情节为切入点,可以窥探贾府中上至家长下至丫环诸多有关人物的复杂心理状况及其成因,从而认识《红楼梦》反映人性的丰富复杂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如:在封建理性的支配下,贾政因焦虑而脆弱的心理,演变成人性的扭曲;而贾母的慈爱恰好成为宝玉“叛逆”思想行为的保护伞;赵姨娘“向上意志”不能实现时的自卑情结,转移成人格阴影,导致弱的“恐怖主义”;袭人“委屈”心理中的潜意识层面;宝玉对宝钗的“少女青春美崇拜”;林黛玉的“缺失性体验”和自我认同,是其多愁善感个性的根本成因。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现实主义的伟大著作,代表着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其成就之一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为数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红楼梦>突破了传统小说塑造人物非正即邪的传统模式,并有不少艺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作者善于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将五方面相互配合灵活使用,所以,在肖像描绘、心态剖露、动作摹写、景物与环境渲染、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方面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艺术不仅打破正面人物一切皆善、反面人物一切皆恶的僵化模式,而且开创了以环境写人、以诗词写人的独特人物描写艺术,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6.
四川遂宁籍的李实,是明末清初学问渊博的学者,语言学家,“疏解编纂甚多”。(《遂宁县志·李实传略》)十分遗憾,其著述,当时因藏于家,历经沧桑,散失殆尽。所幸,尚有《春秋论序》、四首诗(《春闺曲》、《岁暮感怀》、《送王元倬》、《苏川逢张敬修山人》)和《蜀语》传世。一卷《蜀课》,极为珍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开宗明义宣称其书“大旨不过谈情,亦只是实录其事”;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也认为《红楼梦》的人物描写“其要点在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不大相同,所以其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从全书的人物描写来看,曹雪芹的“实录其事”的创作原则得到完美的实现;鲁迅先生的“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是中肯、恰当、确切之评。《红楼梦》确是一部位于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之高峰,列于世界文学现实主义之尖端的伟大杰作。  相似文献   

8.
曹禺在1936年为《雷雨》所作的序中说:“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并没有明显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逗起我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然而,作者所说的这“几个人物”,不能不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里、有着自己的悲欢、性格和遭遇的人;他所说的那“一两段情节”,无非是指人们在相互关系中所产生的那种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这些引起了作者的注意和兴趣,使他产生一种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而在创作过程中,他又被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 所推动,“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这就更使《雷雨》成为一部有强烈倾向性的、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戏剧.这样的作品必然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对人们具有认识、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贾宝玉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人本主义”新人的萌芽,林黛玉是飘逸着东方文化芬芳的“潇湘妃子,”而薛宝钗则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贵族淑女。曹雪芹通过对《红楼梦》中宝、黛、钗这三个主要人物爱情婚姻悲剧的描写,寄托了他对“人本主义”人生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李霞 《考试周刊》2009,(2):35-36
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人物描写上既继承了我国小说传统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精神,又突破了传统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的神奇性,在深厚的现实基础上,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是《红楼梦》在人物描写上对我国古典小说艺术传统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结构人物,也是旷世悲剧《红楼梦》中的一个给人欢乐的亮点人物,同时又是贾府兴衰盛败的见征人,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拓展了《红楼梦》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闻同志的洋洋五十万言的《论凤姐》(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富有独创性的学术专著,他通过对凤姐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深刻的研究,把《红楼梦》这部伟大著作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作了科学的、全面的评价,全书见解精辟、分析详尽、观点鲜明、语言生动、结构严密,是我国红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作品。我们来研究和评介这部学术专著,这对于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红楼梦》,开拓红学研究新境界,提高《红楼梦》研究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既没有扣人心弦的传奇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令人陶醉的诗情画意的艺术描写,而尽是些“市井之常谈,洞房之碎语”.而作品正是通过各种人物的闲言碎语,刻划了一群醉生梦死、“且风流了一日是一日”(宠春梅语)的市井闲人、淫夫荡妇,从而反映了明朝后期骄奢淫逸的社会生活.人物语言在《金瓶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作品的主干,抽掉了它,作品便无法成立.这一点很不同于它之前的以情节取胜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然而,不无遗憾的是,随着海外《金瓶梅》研究热的兴起,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也纷纷涉足昔日的“禁区”对《金瓶梅》的作者、版本、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思想意义、审美价值等作了必要的探讨,而唯独对作品的语言很少研究,《金瓶梅》人物语言研究至今还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  相似文献   

14.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是 4 7年出版解放后再版好几次的一本评论集 ,本文就其得失特别是与 5 0年代从政治学评红的时代潮流的关系问题作了评价 ,说明它既部分抵御了庸俗社会学 ,又不自觉受其影响 ,从而力求用新角度对该《人物论》作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5.
妙玉与贾宝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以“玉”为名的三个人物之一,他(她)们共同的思想品性是蔑视封建礼教,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中冥顽不化的顽石,所以都以“玉”名之。但妙玉对反抗封建社会所采取的方式是走向怪癖、遁入空门,这是作者所不同意的,因之她未成为《红楼梦》的主人公之一,而只是贾宝玉、林黛玉的陪衬形象。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塑造人物群像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非常普遍。《红楼梦》之前的古典小说人物群像的特点是类型化的,而从《红楼梦》出现以后,“一切传统的写法被打破了”。曹雪芹善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群像,形成了性格化的典型人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名著《红楼梦》中人物语言及事件,较详细地剖析了怡红院的丫环———晴雯的性格特点,歌颂了晴雯勇敢叛逆的反抗精神,阐述了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悲惨结局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杰出代表,它出现在十八世纪中叶的清代乾隆时期,决非偶然。这时封建社会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开始了迅速走向崩溃的急剧转折,虽然外表上暂时还“赫赫扬扬”,但是“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围绕着土地高度集中问题的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围绕着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贵族统治与市民力量的矛盾,围绕着反对还是维护孔孟之  相似文献   

19.
称谓反映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称谓跟社会结构、政治背景、传统观念密切相关,也跟具体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人之间的称谓情况能够反映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出于这一目的,我们调查了巨著《红楼梦》人物的称谓情况,并且进行整理和分析.《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所及荣宁二府人口四百多人,加上亲戚、同僚、朋友、熟人、街坊等府外人物,全书人物五百以上.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交际场合千变万化.作品写于18世纪40年代中期,作者曹雪芹、高鹗是旗籍  相似文献   

20.
妙玉与贾宝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以“玉”为名的三个人物之一,他(她)们共同的思想品性是蔑视封建礼教,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中冥顽不化的顽石,所以都以“玉”名之。但妙玉对反抗封建社会所采取的方式是走向怪癖、遁入空门,这是作所不同意的,因之她未成为《红楼梦》的主人公之一,而只是贾宝玉、林黛玉的陪衬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