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权 《现代语文》2006,(5):65-66
藏族作家阿来,以特殊的身份,向我们展现了藏族的独特风情和特有的心灵。阿来曾以一部被誉为“浩大的民族史叙事”的《尘埃落定》获得茅盾学奖,蜚声坛。于2005年5月份,他又向我们展现了他的第二部长篇《空山》(第一卷机村传说壹)。《空山》(第一卷机村传说壹)由《随风飘敞》和《天火》两个相互关联却又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随风飘散》叙述了私生子格拉与有些痴呆的母亲相依为命,受尽屈辱,最后含冤而死的经过;而《天火》则写了在一场森林大火中,机村人以及机村以外的周围世界发生的种种变化。而整个的《空山》(第一卷机村传说壹),则让我们感受到作阿来向我们展现的是处于藏族化的机村神性和人性力量的直接交锋,即神性的逐步解体和人性的俗化。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神魔小说的《西游记》,其实依然是人的小说,神与魔其实是人行为的两个方面。作者通过“真假大圣”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人性中神性与魔性、善与恶的冲突,说明只有神性战胜魔性,人的精神境界才能达到真正的升华。  相似文献   

3.
比较阅读《荆棘鸟》和《沃斯》,《荆棘鸟》在神父的爱情故事里展现的是人性外在表现的世俗欲望与神性的冲突,《沃斯》则是从人性内在的邪恶与弱点凸现其和神性的冲突。两部小说把人性与神性的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都以人性复苏作为冲突演变的终结。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9,(1):96-105
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纷杂与清净之后,沈从文迎来了人生中写作灵感最为丰沛的阶段之一。他在短篇小说《月下小景》中借助英雄追赶日月的传说,书写出人性与自然熔融而拥有的灵动广博,构建爱情悲剧来展现人性在爱情和死亡的砥砺中所获得的神性,传达出人性趋于健康与美好的可能。沈从文生命诗学中的人性、自然与神性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母题与精神主旨,体现了他对"我们为什么要做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指出,毛姆的《人生的枷锁》中,神性与人性并非完全对立,它们从不同方面对人进行关怀,统一于每个人身上。菲利普虽然抛弃宗教信仰,但保留了基督教的道德观念;牧师大伯终身传教,却对尘世生活十分留恋。他们在神性与人性的漩涡中挣扎,只有当二者和谐一致时,才能感到幸福,反之,则很痛苦。菲利普与大伯的人生探索,为人们指出了心灵救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每每带有悲剧色彩。在西方文学伤口关于神职人员的爱情的描写中,便有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本文试从三部伤口诠释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7.
霍桑对于清教思想的"原罪意识"、"救赎"等观点既有认同,也对清教思想中的弊端加以批判。霍桑深刻地揭露了神权政治和清教的残酷和虚伪,进而关注人物的精神出路。因此,在《红字》中,霍桑高扬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尊严的人文主义旗帜。基于此,探讨《红字》中主要人物形象所蕴含的人文主义内涵,以期通过分析主要人物身上体现的人性与神性的对垒,帮助读者深刻地体会小说充满着的张力与浓郁的悲剧气息。  相似文献   

8.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传奇剧,也是其晚期著作之一。莎士比亚深受圣经的影响,其剧作中同样存在着圣经思想和意识。根据文学批评家诺思罗普·佛莱的圣经原型批评理论,在此来着重分析下《暴风雨》中出现的三类人物原型,即神性人物、人性人物、魔性人物等。  相似文献   

9.
胡长文 《文教资料》2008,(31):24-26
澳大利亚小说<荆棘鸟>通过描写在二十世纪半个世纪中一家三代人的沦桑变化作为背景,以牧场少女麦琪和神父拉尔夫之间的爱情纠葛作为主线,写出了在人性与宗教神性之间的较量和角逐中,人性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打败了虚妄的神性,最后以主教拉尔夫的死宣告人性的彻底胜利.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感性"不仅有其内在张力——能动性(即"努斯")和受动性(即"逻各斯"),还与犹太基督宗教的"神性"形成一对外在的张力。这一张力表现为人与神的背离、人性与神性的冲突,实则彰显了人性与神性的合力、人义与神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管婷婷 《文教资料》2009,(26):14-16
小说<蜗居>中展现的人间百态让人唏嘘.海藻向人们展示了善的一面 ,也暴露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她对于物质生活的渴求和精神世界的迷失是造成自身悲剧的主要原因,残酷的现实世界让海藻不断挣扎在人性善恶的边缘,苍凉凄美,却叉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2.
欧洲文学史上的三部著名《变形记》,描述主人公凭附物形,经历人世悲欢离合.本文从主人公变形原因和变形后的经历两个角度,对奥维德、阿普列尤斯与卡夫卡三部《变形记》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西方社会神性的逐渐失落导致的人性异化.  相似文献   

13.
小说《蜗居》展现了令人唏嘘的人间百态,也塑造了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郭海藻的形象向人们展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残酷的现实让她挣扎在人性善恶的边缘,强烈的物欲与情欲以及精神世界的迷失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具有很强的人性意识,它从人的欲望、情感、爱、本性等角度出发来对人进行深刻的认识和解读,从而让读者进一步地认识到了人的本质特征。小说中主人公之间激情、澎湃、阴暗、模糊的爱情过程,实则就是人性本身自我克制与自我释放的双重体现,从爱情本身出发,在现实社会的种种羁绊下,到最后他们无力挣扎到相约死亡的过程,让他们看到了人性的回归和升华,从而实现了人性的救赎。这部小说的创作让读者见证到作者的情爱观,他更多地通过对人性的自然状态、人性的情欲等进行客观描述,从而来最大限度地把握人性中情与爱的本质,以此来从根本上加深对于人性的认识,这对于人的自我成长、成熟都有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屈指可数的拥有坚定信仰的个性作家,《金牧场》 作为最具诗化风格的代表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读者.小说一方面呼唤神性,另一方面又歌颂人性.作者运用双线并行的结构方式对神性、人性的刻画与迷失进行对比,通过对生命的追寻实现自我救赎,使得该书成为新时期文学中不朽的名篇.  相似文献   

16.
在魏玛的岁月丰富了歌德的人生阅历,使他的思想产生重大变革。1786年的意大利之旅更是促成了歌德从一个狂飙突进者到一个古典主义者的深刻转变。歌德一生都在探索人性,并在作品中展现其探索成果,以期使读者受到熏陶。在《神性》这首诗中,歌德阐明神性是人性完美的典范。人与自然不同,把神性当做人性典范,并不孜追求,以实现与其日趋接近。  相似文献   

17.
《心灵史》体现了哲合忍耶教派宗教信仰对于穷苦人民精神上的巨大支持,表现了哲合忍耶教派人民在追求信仰与自由时所折射出的自尊、强悍、无所畏惧、隐忍、追求心灵宁静等精神品格。但《心灵史》中对宗教意识与宗教情怀的极致推崇,使人性本身与宗教信仰产生了冲突。  相似文献   

18.
艾柯、伍尔夫、纳博科夫等一流小说家似乎都对读者怀有高期许,在他们看来,作家和读者是一个创作共同体,读者是作家潜在的回应者和对话者,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读者虽然不必成为学者、专家,但也决不应该是书林中浅尝辄止的涉猎者.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朝向成为优秀读者的目标进发,就需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细处,在持续不断的阅读训练中磨练自己的感知力、洞察力和想象力、创造力,最终从阅读中获得最宽广和更深邃的愉悦.  相似文献   

19.
爱情 ,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 ,爱情每每带有悲剧色彩。在西方文学作品关于神职人员的爱情的描写中 ,便有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本文试从三部作品诠释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20.
小说《人性的枷锁》是以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写就的,作品体现了毛姆的人生观,其中他对女性的看法尤其值得一提。作者在总结梳理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对《人性的枷锁》进行探讨,即主要从叔氏哲学中女性观和性爱观,以及叔氏悲观主义人生观,对小说中的五位女性的人生经历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