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彦谦师法众家,但李商隐对其影响最大,其影响主要体现在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特色上,即诗歌感情深沉,工于用典和长于讽谕。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既坚守儒家的道德准则,保持倔强兀傲的个性精神,又具备老庄哲学的旷达、逍遥,还接受了佛教禅宗的深刻影响.在诗歌用典的艺术层面上,他得益于杜甫诗歌的锤炼、韩愈诗歌的奇崛创意,尤其从佛家的诸多机锋中汲取养料,形成了丰富的用典技巧.但是,究其本质而言,黄诗的用典代表了宋诗"以才学为诗"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3.
颜延之的诗文创作总体上大量用典,故而历来诗话都以"用典为博"来概括其诗文创作的特点。但是通过对颜延之现存诗歌用典的考察,发现其用典的数量存在明显的多与寡的区别,这与其诗歌创作动机及创作心理有必然的联系。因此,颜延之现存的诗歌作品难以显示其用典好"博"好"密"的自觉创作特色,更多的是受制于文体特征与创作语境需要下的主观且被动的斟酌与润色,体现出颜延之文学随从身份下文学创作的局限与无奈。  相似文献   

4.
晁补之的诗转益多师、自成一体,其用典范围广博,喜镕铸古书,化"经史子集"语为诗歌用语;在用典形式上,或"对句用典",或"连句用典",或"句句用典",形成了凌厉扬进的诗风,以其独特的用典方式体现出宋人诗歌用典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在美学意义上,先秦"以貌论人"时尚是一种积极性现象,反映出先秦人自我欣赏审美意识由注重外美转向关注内美的深化迹象。它奠基于先秦美学对人之外美与内美相通性的意识自觉,同时又是先秦以形写神论的哲学、美学思想和取象思维共同作用而催化成熟的身体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6.
用典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等作用,在增强作品意蕴和遐想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的高考改革,诗歌鉴赏题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巧用典故的诗歌,  相似文献   

7.
用典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在南北朝时期发生了重大变革,真正开创了符合诗歌特点的用典方法,呈现出继往开来的新特点。而用典的发展与诗歌的发展相适应,同时促进了近体诗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诗歌之于自然美,通常习惯于将其“人化”,在情景浑成、主客交融的基础上,让物为心服务,景为情服务,客体为主体服务,具体表现为以物比德、以象尽意和山水畅神。这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民族特色。这与中国人对自然美认识的逐步加深和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是“曲形得神”。“曲形” ,即突破实存物象或事理之形 ,创造文体意象之形。“神”具有心物二重性特征 ,“得神”是指表现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以及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因此 ,“得神”,或取客体之神或取主体之神、或二神俱取。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要求 :变形意象的营构要表现客体的本质特征 ;要有诗人真情的投射 ;要选择好形与神的契合点 ;要注意虚实结合 ;要运用意象流手法 ;要注意特定语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10.
杜甫诗歌对遗山词风的影响是全面的。遗山的那些描写登山临水、表现隐逸之趣的词作,疏快超旷,清丽淡雅,颇得杜诗高旷清婉之致;遗山词还有缠绵悱恻、婉曲深挚的一面,既体现了他重言外意、倡韵外致的词学观念,又可与杜诗婉厚深远之神韵相颉颃。遗山词之学杜,可谓渊源有自,堪称“词中老杜”。其词之学杜,与宋代周邦彦词的学杜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受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西晋文人在生活中谄媚权贵、豪奢侈靡,但在诗歌中又表现出高洁的人格和对隐逸的希企。西晋诗歌的隐逸倾向在诗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我国古典诗歌"以隐为贵"的审美标准,使得诗歌中对隐逸生活的描写趋向审美化和精美化,并在诗史上初次实现了诗歌中公共性与私人性的共存。  相似文献   

12.
论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与宋诗的奠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北宋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历程,梳理韩诗与欧诗的艺术关系,揭示出欧诗承韩有学韩、似韩与变韩三个时期,其关键在于对“以文为诗”的标举与承传创变。欧阳修的尊韩、学韩确立了韩愈诗歌在北宋的诗学典范地位,他在模仿研习韩诗基础上的“变韩”为自家诗的独创新意奠定了基础,学韩而不觉其为韩的创新精神是他接受韩诗、领导诗歌革新的真精神所在。比较韩、欧诗歌的不同可见,欧诗“变韩”之处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日常生活化与文人化、议论说理的凝练精警与理性色彩、谋篇布局的疏荡章法与铺叙笔法等方面。此外,欧阳修还以平易细密扬弃了韩诗的过分奇险拗峭。欧诗承韩这一接受现象对创立有宋一代新诗风具有深远的诗学意义。欧阳修承上启下,是杜、韩与苏、黄之间的重要艺术中介,其接受韩诗之意义就在于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奠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姜夔现存词作中约有三分之一为咏物之作,体现了姜词“清空”、“骚雅”的词风。其主要特征为:(一)多描写清幽的形象、冷艳的色调和空灵淡远的意境,形成了清虚淡雅、以冷为美的艺术风格。(二)继承传统诗歌托物比兴手法,融入了身世之感、恋人之思、黍离之悲和家国兴亡之叹,寄意遥深而含蓄朦胧。(三)受江西诗派“意足不求颜色似”的创作主张影响,多采用侧面用笔、略貌取神的手法,不着力于物象具体形貌的刻画而注重于表现所咏之物的神理,使其成为词人主观意念的某种象征。  相似文献   

14.
谭祥燕 《考试周刊》2009,(19):21-22
本文根据文学作品的“言、象、意”意境构成的学说,借鉴审美鉴赏力需要通过后天训练提高这一美学观点并运用文学及美学的一些相关理论对实际翻译作品作具体分析论证,拟说明直译在释义上具有可发展性,因此它本身有着较为根本、深远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7,(8):120-125
中国传统根艺茶几设计制作蕴含了"器以载道"的古典哲学思想。根艺茶几原物则所具有的天然木属性与人则高度契合,与人同气相求,是人则所追求的美,更是人内心品性的镜像反映。根艺茶几的新物则蕴含五行之德,其造型元素尽显曲中求全之美,整体形态呈现人文山水之意。根艺茶几蕴有的物则符合人的审美诉求,得以成器并承载了人的精神寄托与审美情趣。原物则与新物则是根艺茶几完成器以载道使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钟嵘品诗,体现了非儒学而为文学的、非观念而为审美的新特点,包含了“情”与“性”、“真”与“味”、“风力”与“丹采”互为依存的新内容,反映了从志情并重到抒情为主、从美刺并重到以刺为主、从雅怨并重到重怨抒愤的新变化,创立了即兴观感、灵活有趣、点悟精辟的新话语,由此在诗歌批评的模式特征、方法特征、文体特征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审美趣向。  相似文献   

17.
国学大师王国维论词《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有我之境”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为“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相似文献   

18.
《梵天尺度论》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绘画理论,其中阐述的人体造像美学原则成为印度造像艺术的金科玉律。《梵天尺度论》认为绘画起源于天启神授,人体绘画美学强调尺度和比例关系,绘画物象的造型采取感物取真的方式,超越简单的自然模仿,这些美学思想源于印度文化,千百年深刻影响印度造像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