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托尼·莫里森创作中非裔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芙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她的创作试图从非洲主体自身的身份言说以及在诸如欧洲白人与美洲新世界的客体影响下的他者身份言说两个方面入手,揭示非裔芙因黑人独特的双重意识,从而在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中重新建构非裔美国黑人特有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比托尼·莫里森小说中英文读本,找出其中的中文误译加以分析,并指出误译的原因,给出正确的译文。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小说文本中“铲除了大屋子里的黑人保姆形象”,塑造了一组具有“柏油特质”的柏油女人:她们是力量和爱的化身;有极强的亲和力和聚合力;是黑人文化的传承者。而莫里森本人也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智慧,张扬着美国黑人广博的历史文明和文化传统,鼓舞、激励着“她的人民”的梦想和民族文化的再创热情;“以丰富的想像力和诗一般的语言”征服了世界各地的文学爱好者,成为当今美国社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柏油女人。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当代黑人女小说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既有“文”的色彩,又注重“史”的真实;以历史事实基建传记事实,用叙事的真实强化文学的真实。在诗与真的互沟与时空交错中,杂然纷呈着美国黑人的血泪史、奋斗史和精神史,为那些“看不见”的“他者”同胞做传。  相似文献   

6.
苏童和莫里森在身份认同观上有着较强的可比性.两者同受福克纳家园意识的影响,以各自的方式与福氏文本展开“潜在的对话”,都关注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然而,两者在集体和自我的身份认同上又表露出不同的基调:一方面,苏童笔下的枫杨树乡人兼具糅杂的身份,而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群体逐步被边缘化;另一方面,两者在父辈印记与主体建构上形成了相异的自我身份认同观.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通过一个魔幻化的人物宠儿,艺术地重塑了美国黑人的历史,探讨了美国黑人的自我构建这一主题。莫里森从具体和抽象两个层面赋予宠儿含混而众多的人物身份和象征身份,这种多重身份使得读者既可以历时性地又可以共时性地、既可以从微观层面又可以从宏观层面解读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万事万物存在信息,汉字是严整的信息系统,汉字文化是独特的信息文化。汉字的多义性、隐喻性、同音异义陆,使汉语姓名隐寓着特殊的信息。汉语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蕴藏着丰富的信息量,常常外显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或者社会生活经历以及其它种种关系,与其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志趣密切相关,饱含着作者创作的心血,是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解读小说文本的内在隐秘的钥匙,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对托尼·莫里森的新作《家园》进行解析,着重阐释美国批评家格林布拉特提出的新历史主义的"自我形塑"(self-fashioning)和"协和"(negotiation)过程在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国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对世界的疏离感,本质上是根植于不同文化之间选择性的身份认同危机。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永远处在丧失身份同一性的“离家”与“还乡”撕裂的现实痛苦中。而在文学书写中却走向追求历史连续感的家与家园的想象和追忆。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在现代还乡母题小说表现得集中而且尖锐。在“扎根——除根——失根——寻根”的出发和回归中,“还乡”就是跨越文化、性别、民族、阶级等夹缝,表明多重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主要关注非裔美国人的历史、种族和文化问题。小说凸显了本民族的特色,同时又能超越时空、超越民族和文化的疆界呈现出人类的共同价值。其小说《天堂》和《最蓝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共同体的现实可能性,即理想的共同体应建立在共同的语言文化和信仰追求基础上,应是一个开放包容、求同存异、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2.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姓名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姓名在鲁迅小说中有着独特的意义。从人物姓名的语言运用上看,他力求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从修辞上看,他在给人物命名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通过姓名展示人物性格的表现作品主题。人物姓名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探讨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爱》中的黑人女性对自我身份的寻求,并最终改善自我,迈向自然、健康的人格以及黑人妇女之间的姐妹情谊。  相似文献   

14.
从最初的满是伤害、无依无靠的冷漠的家园到互相搀扶、寻找救赎和愉悦的家园,莫里森在作品中逐步构建了真正的黑人家园,本文结合莫里森的小说研究,分析美国黑人异化的原因和莫里森写作的意图,理清作品之中是如何寻找黑人的精神家园的。  相似文献   

15.
艾丽斯·沃克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重歌颂黑人妇女的创造力,黑人妇女的文化,黑人妇女的情感、智慧和力量,表现黑人女性大胆、乐观、开放和宽容的形象特征,以唤起黑人女性自尊自强自爱自信的勇气.本文分析了沃克小说中的许多黑人妇女形象,都被赋予了这样具有文化意义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以其独特的文化立场、开阔的文学视野和特色鲜明的创作实践,借助复杂而深刻的文化隐喻,深度揭示了在其它文化异质的重压下的黑人自我文化身份的失落、异化。莫里森认为,要重建新的黑人文化,就必须进行黑人文化寻根。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在2003年出版的第8部小说《爱》延续了其一贯探索美国黑人的历史和文化的写作风格,以“爱”为主题,以已故的男主人公比尔·柯西对周围的人产生的影响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爱恨交织的复杂故事。象征是小说中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手法,在这部小说中,手意象是被赋予特殊含义的。莫里森通过描写不同侧面的手意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经历、矛盾和关系,在集中体现了黑人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揭示了爱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李茂民认为,张继的小说通过对农村社会关系的真实描写,使长期被遮蔽的农民身份问题呈现出来,这是他的创作明显区别于文学史上其他乡土作家和当今私人化写作的标志,因此可以将其创作称为新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19.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精神独立的黑人女性新形象,并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在性别和种族双重歧视下黑人女性的内心痛苦和抗争,她清楚地意识到黑人女性在困境中重新发现自我,重塑自我形象的艰难性和必要性,看到了建构身心解放、独立自主的黑人女,睡的理想自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津子围小说擅长通过表现普通人在种种现实境遇中身份意识的变化探询人的精神世界。在身份意识与文化、身份意识与职业、身份意识与性别的关系缕析中,津子围笔下的普通人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精神状态。津子围在表现笔下人物的身份意识的同时,也在积极构建自己的身份意识,体现着他对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向度的关注,这使得他的小说具有了较深的寓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