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与朱熹道学并峙的陆象山心学是南宋后期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严羽诗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心学反对道学将人心与天理割裂开来,明确主张“心即理也”;这大大缓解了道学以道德理性压制感性经验所带来的过度理性化的弊端,而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个体生命情感存在的合理性。这启发严羽诗学建立一种新的诗“悟”观念,这并非一般人所简单理解的感性直觉,它实际是对江西诗派忽略诗意性的一种反拨。  相似文献   

2.
道学思想应是一个以老子"道"论为基础的学术文化理论系统,数千年来由道家道教文化传统积淀起来,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持久影响力。对道学思想在当代乃至未来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反对现代西方中心主义式的全球化,也要反对传统东方主义式的自大;道学思想至多只能成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而不可能成为主导世界文化的新文化模式。将道学思想参与到世界对话的格局中,可以将我们民族的价值理念贡献给世界,并展现其生生不息、经久不衰的思想魅力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孙奇逢哲学是沿着宋明道学,尤其陆王心学思维路数发展的。他把主观唯心主义推进到雏鸡破壳程度,有着丰富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内容,“《易》模写天地而作”就是典型一例。其哲学于宋明道学而言,不是培土,而是铲根。这点,有力地启示了颜习斋从哲学路线上根本否定陆王心学,否定宋明道学。颜习斋不单是反对心学家判朱、王为二,反对孙奇逢调和朱、王,而是另辟蹊径,发展唯物主义。于此,足见孙奇逢哲学的过渡性。然其哲学的价值也正反映在这一过渡性上,反映在给颜习斋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提供丰富思想资料上.  相似文献   

4.
结合吕本中著述内容可确证《春秋集解》援引“吕氏曰”中的“吕氏”为吕本中。吕本中作为宋代以道学解经的先驱,对《春秋》见解独到。吕本中治《春秋》反对汉代考辨及以意解经,主张以道学解经、引经解经。其对天命、修养论等问题的讨论推动了道学向理学的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5.
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绍兴和议"成,高宗与丞相秦桧为维护"和议"这一"国是",在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系列出版限制(文禁),主要有禁反对派文集(特别是禁私史)以及禁程颐道学等。一系列的出版限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告讦之风的盛行败坏了社会风气,大量书籍的焚毁使文化遭受摧残,士子们争相创作谄诗谀文更使文坛蒙尘。  相似文献   

6.
一、高校党风建设的重要性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先提出了党风这个名词,并对其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1942年,他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所作的题为《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中指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又精辟地论述了我党长期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三大作风"。  相似文献   

7.
从话语的角度看,理学之所以为理学,在于它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和集中的话语体系。而这一套体系的形成,则经历了一个变化的历史过程。宋代理学的主流,在当时被称为“道学”。二程是宋代道学的创立者,前期道学的核心话语,如“仁说”、“中和说”等,提供了道学从北宋后期到南宋前期发展的重要动力。朱熹在对各派道学思想的批判和吸收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理论权威,带来了道学话语的更替,道学的关注课题从中和说、求仁说转变到理气说、心性说、格物说,朱熹哲学的话语开始主导道学思想的展开。  相似文献   

8.
陈亮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生活在金人侵扰、朝廷屈辱苟安、国势危殆的时代 ,一生力主恢复 ,反对议和。他反对夸夸其谈的道学 ,提倡建立事功 ,是南宋事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他认为 ,赏以劝善 ,刑以惩恶 ,这是“圣人所以御天下之大权者” ,因而在法制建设上提出了赏罚亦利、执法公平和宽简刑罚以及法律的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主张。这些主张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教根基深厚,到了明代最为典盛。王艮生活在明代中晚期,作为一个关心天下的平民思想家,受到道教盛行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王艮也受到了王阳明、朱熹等心学和理学的影响。加之王艮是"东西南北之人",其杂学特征使他吸收了道教的"无为"思想。他从自然人性论出发,以自然为宗,不死抱道教教义,着重吸取和强化道教思辨方式。他把"中"看成是一种辨证的"道"。所以,在王艮看来,修道关键是修"中道"。通过修"中道"而致中和。这也是王艮道学思想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多种文化的交汇和相互激荡中,要保证我国本土文化的安全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反对"政治多元化";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反对"经济多元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反对"意识形态多元论";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真理多元论"。  相似文献   

11.
李肇《唐国史补》中语及“杜司徒年七十,无意请老。裴晋公为舍人,以此讥之”,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也在证说白居易《司天台》、《不致仕》是批评杜佑的诗篇。因此,后人对杜牧为李飞撰写的墓志铭就有了先人为主的偏见,以为是在放肆地攻击白居易。本文就此问题提出纠正,先证明白居易并没有攻击过杜佑。  相似文献   

12.
中唐时期奠定了杜甫在中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韩愈不同于元稹、白居易的认识以及韩诗对于杜诗的学习都受制于韩愈独特的诗学思想,韩愈关于杜诗自叹身世和“穷苦之言”的认识在杜诗接受史上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精在杜甫秦州诗中凡两见,涉及两首诗,一为叶太平寺泉眼曳,意在幻想登仙而设想种黄精曰一为野同谷七歌冶之二,是因饥饿难忍而挖黄精。古今注释多将其单纯作为一味中药来解释,未能揭示其仙家文化的特殊含义,从而影响到人们对诗的正确理解。实际上,杜甫以黄精入诗,闲适的时候想到种黄精,是因为认定此物能使人羽化登仙曰困顿的时候想到挖黄精,是因为认定此物能使人辟谷休粮。归根结底,不论是种黄精还是挖黄精都是由黄精承载的神秘文化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黄精在杜甫秦州诗中凡两见,涉及两首诗,一为《太平寺泉眼》,意在幻想登仙而设想种黄精;一为"同谷七歌"之二,是因饥饿难忍而挖黄精。古今注释多将其单纯作为一味中药来解释,未能揭示其仙家文化的特殊含义,从而影响到人们对诗的正确理解。实际上,杜甫以黄精入诗,闲适的时候想到种黄精,是因为认定此物能使人羽化登仙;困顿的时候想到挖黄精,是因为认定此物能使人辟谷休粮。归根结底,不论是种黄精还是挖黄精都是由黄精承载的神秘文化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韩愈诗歌[1]中有大量以描写日常琐事及表现世俗人情的诗作,这类诗歌主观上是韩愈个人对杜甫的推崇和借鉴及其“不平则鸣”的理论主张使然,客观上则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它们对于诗歌创作在题材上走向世俗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说了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诗旨。这组诗中一再申述了诗人卜居归隐的意愿。文章依据组诗的有关诗句,再结合其它资料,说明了生计艰难、远祸藏身,特别是对君王和政局的失望,是杜甫决定弃官西行、卜居归隐的原因。杜甫虽已弃官,但关心国事仍一如既往,对安史之乱的尚未平定和日趋紧迫的吐蕃入侵,表现出极大忧虑。  相似文献   

17.
戴复古接受屈骚精神的途径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复古曾师从陆游,人生理念自然受其影响。戴复古与杜甫也可以说是心神感契,他的诗歌美学思想承祧杜甫现实主义诗美精神一脉而来。杜、陆二人又都极力弘扬屈骚精神。可见,戴复古诗学的主体精神是近承放翁,远绍杜圣,溯源屈子。这一诗性精神使诗人的创作在表现自我人生感受的同时,更纳入具有充实社会内容的抒怀轨道,而在屈骚精神相对缺失的南宋年代更显珍贵,从而表现出极强的历史传承性。  相似文献   

18.
杜甫的诗赋创作在他年轻时已得到文坛前辈的高度赏识。与他同时的著名诗人李白、王维、岑参、高适都与他有亲密交往或诗歌酬唱。杜甫晚年更有“新诗海内流传遍”的美誉。杜甫身后,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韩愈、李贺、李商隐、杜荀鹤等都盛赞其诗歌,或承继其直面人生的创作品格,或学习其博大多姿的艺术风神。总之,唐人对杜诗的接受,在他生前已经彰显,在他身后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19.
对陈独秀评价的争论主要是两点:一是大革命失败的责任.除客观原因外,革命陈营内部主观上也有责任,首先是共产国际,其次才是中共.陈独秀要负领导责任,但党的领导集体也有责任.二是离党之后的政治表现.加入托派是组织错误,反对创立红军和武装割据是认识错误,但反对盲动也有合理性.坚持与国民党斗争,主张抗日,他的人格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20.
由陇入蜀,在杜甫的政治生涯、家庭生活和创作历程中是一个重要转折。入蜀前的家庭苦难和入蜀后生活上的相对平静在诗人的家事诗中都有较具体的反映。此外,由陇入蜀,杜甫家事诗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入蜀前的慷慨悲壮至入蜀后一变为宁静淡远的唱叹。这其中起作用的不仅有杜甫个人家庭生活环境变化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其苦苦追求的人生理想最终变成了泡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