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骨折     
事情搞大了。黄妃红在本球队官方博客上的表述:上周日富美家板材队在东莞的客场比赛中,6:4力克中国联通东莞代表队。我队中场核心蒯葳血染球场,右脚脚踝错位,腓骨骨折,至少需休养三个月。  相似文献   

2.
办公室切口     
一阵闹钟杀猪般地嘶鸣,把我从秋眠不觉晓中硬拉了出来。我摇了摇脑袋回到人间,哎呀!今天要迟到了!匆忙换衣洗漱打车赶到公司,拖着双高跟鞋很没气质地一路小跑。大楼保安远远看见我,就走到电梯口帮我按下上楼键,一边对我说:“刘小姐,快点快点,你们老大很早就杀来公司了!”  相似文献   

3.
寻宝情结     
寻宝少年霍金斯偶得一张埋藏着宝藏的荒岛地形图,于是和乡绅结伴驾着一艘三桅船去荒岛探险。不料船上混进了一伙海盗。霍金斯和乡绅同海盗们展开了英勇机智的斗争。以上情节出自世界名著《金银岛》,很多年前我为了提高自己英语水平,于是买了本原版的《金银岛》日夜研读。听说这本书是欧美人寻宝情结的启蒙读物,我一方面为自己第一次成功通读全英文的书籍而自豪,一方面却颇有些不屑此书的简单情节。  相似文献   

4.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和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好的人像水那样,水帮助万物而不与它们争利;水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最接近于道。水,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2004年2月2日的《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用了一个中国的少女作家春树的形象作为封面,并将春树和韩寒等人作为80年代出生的中围新一代的代表。并且创造了一个从中文借来的英文词“qinglei”来形容他们的崛起。这里的“另类”一词其实是一个英文词“alternative”的意译。今天《时代》周刊又把这个词从中文音译回去,也是给了21世纪初的中国的变化一个有趣的注脚,这一报道其实显示了近年出现在中国的“新少年写作”崛起产生的文化意义已经浮上了台面。中国少年的文化经验已经变成了中国的全球化的一个形象。  相似文献   

6.
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能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不仅关系到工作上有没有创造,而且关系到人生上有没有作为。语言文学家黎锦熙在回忆录中讲过一段小故事,他说:民国头十年间,我在湖南办报,当时常帮我们抄写文稿的有三位青年。一位是不问文稿的内容,什么都抄,就连文稿中的技术性错误,也照抄不误;第二位是见到文稿中的问题总是要提出,并能主动润色修饰;第三位则与众不同,看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文稿就干脆不抄,更不屑于在枝节问题上纠缠。  相似文献   

7.
法官们不喜欢舆论审判,学者也担心舆论审判影响司法公正。但是,面对舆论审判泛滥及严重情绪化,首先应当反省的,也许是法律人共同体[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子生 《新闻三昧》2006,(7):35-35
报载:美国科罗拉多州联邦高地市警察,日前在当地一家脱衣舞俱乐部查黄,当场逮捕的脱衣舞俱乐部“看门人”竟然是市长戴尔·斯帕克斯。经警方讯问,他说是为了缴纳自己高额的医疗保险费才“给色情场所看大门”,而且还跟这家脱衣舞俱乐部签约签到了2007年。事发后有妇女说他是色狼,要他“引咎辞职”,他在向议会做了说明之后,要求给自己放10个月的假,要求停止对他的“质询”。4月24日首都某家可算得上家喻户晓的名报,以这条新闻为素材发表了《“美国市长”为什么去看大门?》的“来论”,对中美两国官员与社会环境进行了一番比较:“要说在中国”,…  相似文献   

9.
十不读     
《出版参考》2006,(7):4-5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我看只有三个:一是求知,二是欣赏,三是实用。按说消遣也可以是阅读目的之一,但纯粹消遣的书是不多的。假如世上的书都可以起到以上三种作用.那就无书不可读,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就行了。不幸的是,文章和书籍也和别的商品一样,伪劣产品多于真货好货,于是问题就来了。  相似文献   

10.
饭局事故     
把吃饭当成一个严肃的问题来讨论,已经变得极为必要。每天中饭和晚饭前,我绞尽脑汁地去想三个问题:吃不吃?和谁吃?在哪儿吃?这是一个令人遐想无限却又痛苦无限的过程。倘若这三个问题不想清楚,恐怕到晚上也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于是非常怀念80年代的街道食堂,一条街就一家,一说吃饭,就有不二之门,无法选择才能选择。  相似文献   

11.
翻译风波     
我一个朋友来广东几年,对广州话“识听不识讲”,也习惯了看香港和本地电视。但一到世界杯,他就一阵阵犯晕。要说鲁尼叫朗尼,菲戈叫费高,卡福叫卡富,国粤双通,容易理解。可贝克汉姆叫做碧成(读如含),罗纳尔多叫做朗拿度(读如铎),罗纳尔迪尼奥叫朗拿甸(阴平)奴。球不叫球,叫波,边锋叫翼锋,点球叫十二码,脑子能不转筋吗?  相似文献   

12.
短信英雄     
看中央电视台2套的“梦想中国”总决赛,女8进6现场直播,我们都认为来自广东的客家女孩连捷唱得非常好,台风也自然。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在李哥学着湖南卫视动不动拿亲情牌引诱选手哭的时候,坚强的她就是不哭,哪怕被淘汰出去也一直保持着灿烂的笑容。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阅读     
如果不是写作者,你还会阅读吗?我想质疑为什么这样问,但我随即想起我的前同事,也曾经是乒乓球国手,退役,安分守己在机关当打字员,结婚,生子。除非有高级别的领导找她对局,否则她从来不碰球拍,连报纸的体育版都不看。  相似文献   

14.
诱惑DIY     
当春光明媚的阳光照射到这条充满中产阶级情趣的街区的时候,女主人公突然欣喜地发现,街对面的那座旧房子,下午突然开来了一辆小货车。和货车一起到来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英俊男人,以及一条庞大的日后对她也不会太友善的狗。当我们的女主人公在那个春风荡漾的周末午后,倚在窗前看到对面那个男人脱去上衣,打开车库的大门,在里面修理着他的旧家具,在他的背后,是一整套的手工工具。这个时候,她完全不介意他的职业只是一个水管工,  相似文献   

15.
负面乌托邦     
小时候家教甚严,加上学业压力沉重,高中毕业之前不曾随心所欲看过电视。一天早上的课间时间,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谈起昨天下午电视上播的那场惊心动魄的电影:三个人进入了地心,在火红的熔岩中驾着一叶扁舟逃出了牛天。我一个人坐在旁边默默地记下了那个电影的名字叫《地心游记》。  相似文献   

16.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进入记忆储存的,我已经完全回忆不起来了;好象天生就该知道似的,脑子里只留下记忆的成品模块而忽略了记忆的累进过程。我们这一代人不知道这个故事的似乎不多,无论问到谁,只要一提孔融的名字,马上一副三百年前早知道的朋友面孔,“孔融啊,不就是那个让梨的家伙么……”一点都不带打格楞的。一个出生于公元153年的人的童年轶事,在经历了1800多年的岁月筛选之后,居然还能被任何一位贩夫走卒之流如此熟稔地脱口道来。它的渗透力之强大、认知面之广泛,是完全够得上用“非凡”二字来形容的。如果单单凭借脑力与口碑的传递输送,而不是托附于《三字经》这样的发蒙之作,恐怕很难臻于此境。  相似文献   

17.
如此日本人     
日本人特别注意现实中的等级关系。在与人接触时,总是细心地注意自己和对方的地位,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并且揣测对方的地位,来决定交流时应采用的对策和所持的态度。日本人有面对生人紧张的心理,当确认了对方的地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便解除了紧张。有一个最典型、也是被日本人或非日本人论说日本人时百举不厌的例子,就是利用名片。名片一般都注明了能立即了解对方地位的所属集团、从事职业、官衔级别等信息。人们公认日本人特别地喜好名片。除了初次见面,第一个有效动作是交换名片以外,持有某大人物的名片也是炫耀自己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高考与足球     
李长江 《新闻传播》2006,(7):I0001-I0001
炎热的六月,能给大家的心情火上烧油的,有高考。还有于9日开幕的足球世界杯。 这二样东西,都让中国人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它们能给人们带来喜悦,快乐,恨的是,也给大家带来了无言的心痛和苦楚。  相似文献   

19.
七夕何夕     
某友,为京城名记。去年此时,我的MSN签名为“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该人见之,对此句大加阐发:“你丫整天写不出稿子,因此哭得死去活来。”如此望文生义的解释固然说得通,但这位哥哥和许多现代人一样,已经完全难以体会“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境了。  相似文献   

20.
牛津的书虫     
牛津实在是学者的学园,我在此地两年的生活尽用于波德林图书馆。印度学院,阿克关屋(社会人类学讲室),及曼斯斐尔学院中,竟不觉归期已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