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马克思的实践观以及杜威和陶行知对“做”的教育理论探索,结合对中国社会和教育实践变革的反思,本文对话双方提出了实践教育哲学这一饱含鲜明时代精神的新教育哲学形态。在实践教育哲学看来,实践不仅是教育的现实品格,还是人的教育和生成的本质要求。离开了实践活动,不惟没有本真的教育,人和社会也会处于一种异化状态。实践教育哲学观照下的知识教学追求人的培养目的与手段,教育内容的感性活动基础与理性认识,科学真理与生产劳动之间的统一,旨在实现教育实践本身之理性自我澄明、人性无限完满和教育价值创造这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通达万物一体之审美人格这一实践教育哲学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文章旨在了解服刑人员的人性观,为矫治服刑人员的犯罪心理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是以《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Wrightsman,1974)为主要的调查工具,对200名进监不足一年的服刑人员进行人性的哲学的调查,并以80名在校大学生为对照。结果表明:服刑人员在愤世嫉俗因子上得分极其显著地高于大学生;在值得信任因子上,犯故意杀人罪、财产罪和盗窃罪的服刑人员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所有服刑人员与大学生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文章得出如下结论:服刑人员对他人的行为的看法,一方面表现为偏激、非理性;而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盲目信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哲学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的发展。然而现实中哲学并没有真正显现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没有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反思、感悟哲学的当代意义和使命,走出哲学理解、教育、宣传上的误区,改革哲学教学,突显真正的哲学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的教育:一种社会哲学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正处于人的基本价值的建构时期,仅仅有理想和激情是无法解决中国社会人的建设问题的,因而人的教育必须以社会哲学的眼界为根本依托。社会哲学更强调“社会”的人性建设,更关注人的尊严、自由、解放和命运。  相似文献   

5.
追问哲学     
“世界”概念是理解“哲学之为哲学”的关键。在一般意义上规定“哲学是人对世界系统化、理论化的总的观点和看法”中的“世界”并不是通常认为的客观存在物的总体。在考察不同哲学家的“世界观”后可以发现,“世界”是人理论化的建构人类生存的产物,因此,哲学本质上是人通过不同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诠释“世界”来阐释人类生活的。也正因为哲学是人的自我理解,所以哲学的问题并无确定的结论。无确定的结论恰好体现了哲学是人永恒地追求智慧而不是占有智慧的本性。  相似文献   

6.
走向哲学是教育技术研究走向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必然选择。教育技术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走向哲学。文章通过对体系化教育技术哲学进行内容框架分析,确定了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畴,同时提出了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国学热的潮流,《弟子规》的学习成为许多学校的特色项目,受到众多家长的青睐。然而,其轰轰烈烈的学习热潮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质疑。本文试图透过教育哲学这一视域,站在"人的存在"之角度分析《弟子规》的学习,进一步研究理性学习《弟子规》的目的、学习者、内容和方式,阐述思辨性《弟子规》学习的教育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国学热的潮流,《弟子规》的学习成为许多学校的"特色项目",受到众多家长的"青睐"。然而,其轰轰烈烈的学习热潮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质疑。本文透过教育哲学这一视域,站在"人的存在"角度进一步研究理性学习《弟子规》的目的、学习者、内容和方式,阐述思辨性《弟子规》学习的教育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教育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哲学思维,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哲学反思,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需要哲学指导。教育应该回归生活,追求人性的完满,提升生命的价值,从而不断走向哲学。  相似文献   

10.
哲学彻底性的根本标志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是否彻底。而要彻底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关键在于以什么为基点和出发点。哲学基本问题的本质意义,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它植根于人类实践,贯穿于人类认识,是表现着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本质关系的一个基本矛盾。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只能立足于人的实践和实践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欧洲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人的实践和实践的人这一根本立足点提供了素养。唯物史观的创立,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科学地回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人类早期社会生活状况为基础 ,分析人类教育发生的根据及教育的社会作用 ,试图探寻人类教育和其他基本社会现象的共性互动关系 ,辨析人类教育在人类起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提出作者关于教育起源的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12.
从整个人类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到社会群体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群体本质再到现实个人以实践为存在方式而不断生成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现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三个阶段的论断看似说法不一、前后冲突,实则以实践为其基点环环相接、层层深入,并以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切入角度.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实现了从批判继承到自我超越,不仅如此,马克思研究问题时的批判精神和现实关怀,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繁荣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乃至建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教育哲学之与教育者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哲学之与教育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教育问题的本体论认识之必要;对教育问题的价值论认识之必要;对教育问题的方法论认识之必要。提高教育者教育哲学素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阅读一些哲学及教育哲学著作;实践反思;师范教育、校本培训;活动与专家引领。  相似文献   

14.
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原点——对中国宪法人性基础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先贤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对于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探源是有借鉴意义的:性善论与宪法价值的逻辑基础是相互排斥的,性恶论与宪法价值基础的逻辑前提是不对称的,人性可塑论才是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5.
哲学与哲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我们以非哲学的方式教授哲学,哲学有自己的特点,哲学的特点就是沉思和分析。哲学本身是一种本体的或形而上学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前提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思。哲学应体现出对智慧的追求,对人的价值、意义的思考,以及对时代的关注,应引导学生学习哲学的思维方式,进入哲学活动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生命个体:教育的一种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论是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前提,前人依据不同的人性论。提出了诸我教育主张,当我们以发生学的方式,返回生命本身,重新探询人之生存和人之生成,在价值追寻和工作机制层面上,思考教育与人性的关系时,我们将发现,人不断生成着。在各种关系中,人不断追寻自我确证、追寻生命意义感。以此种人性假设为出发点,我们应树立新的教育主体观,应自觉地实现时间、空间和工具的个人意义的生成。并实现教育自身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自身诸要之间的和谐,指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相关的各种关系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的,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必须的,能使自然、社会、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形成的一种相互融洽、彼此适应、相辅相成关系的社会发展状态和关系.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魏特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者毛泽东、邓小平,对社会和谐思想都有程度不同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发展、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学说。唯物史观的创立使人性理论成为科学。人性复归是人对自己人性的把握和占有,是人类解放与自由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关系是制约人性复归的客观现实环境,劳动异化的消除是人性复归的必要条件,利益对抗的消失是人性复归的根本前提,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人性复归的根本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9.
王雪芹 《科教导刊》2021,(2):155-156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高等级教育系统中开展,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成为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本文详细阐释了可以与本门课程有机结合的哲学观点和哲学方法,同时列举教学实例,对如何培养学生做人做事道理,实现思政育人功能做了探索性尝试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李泽厚的主体性包含好几层意思:第一是康德所赋予的意思;第二是类的主体;第三是在实践基础的主体;第四是主体性是历史的成果。这为刘再复的主体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刘再复将李泽厚的主体论通俗化,并应用于文学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